收藏 分销(赏)

案例40日常生活中的酸碱盐.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682948 上传时间:2025-01-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40日常生活中的酸碱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案例40日常生活中的酸碱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40 日常生活中的酸碱盐  【课 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十一单元的复习课 一、教科书与学生化学学习现状分析 (1)酸碱盐是初三化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与前面各单元内容相比最突出的是重要的典型物质多,表示它们的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多,学生开始学习时很不适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把酸碱盐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通过一些亲身体验理解和掌握酸碱盐的知识。(2)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要注意酸碱盐之间的联系。(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可以增加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所学的知识,如“大气吹气球”、“不断沉浮的鸡蛋”等。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酸碱盐在日常生活中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酸碱盐性质的认识,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些有趣的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能养成认真研究、亲自体验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酸碱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四、教学难点 如何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六、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知的酸碱盐及其应用,使学生对酸碱盐的性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七、教学用具 电脑、一些相应的实验药品和器材。 八、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方式与媒体 1. 创设情境 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成功加入了WTO,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必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更加紧密。那我们就有必要来了解西方的文化与风土人情。(通过电脑给出西方过复活节时的彩蛋图片)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现在能不能自己亲手做一个彩蛋?如果能,应该采用怎样的化学方法呢? 通过提出问题,得出了蛋壳的主要成分以及与酸发生的反应,进而联想到生活中常接触到的酸———食醋。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有的说是用刻刀,有的说是用酸,有的说用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都给予鼓励。   学生讨论,师生对话。电脑演示。   2. 酸的复习 ① 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酸?它们有哪些用途呢? ② 归纳总结:根据酸的用途,同学们能不能把它们用化学方程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③ 学生分组实验: a. 在红心萝卜上滴几滴酸溶液(碱溶液),观察现象。 b. 测黄瓜、橘子、苹果的pH。 ④ 巩固练习: a. 演示实验:鸡蛋在放有稀盐酸的烧杯中不断沉浮。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其原因。 b. 病人做钡餐透视为什么服用硫酸钡而不是碳酸钡? c. 为什么在受酸液污染的河水中生长的鸭子经常生软壳蛋? 教师进行引导分析: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益处,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而且有些是非常严重的危害。同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以适当的补充。 教师请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写,同时对学生写的方程式加以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加以适当的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和分析,必要时加以补充。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想。         学生的讨论非常活跃。例如:学生说食醋中有醋酸可以食用。碳酸、柠檬酸可以做饮料。酸奶中含有乳酸。胃液中含有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盐酸可以除铁锈或水壶中的水垢。 学生们根据方程式归纳了除与指示剂反应以外的酸的化学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对这些问题都非常感兴趣,同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师生交流,同时用电脑给出国外一些受酸雨危害的图片以及乐山大佛的近照。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要开始讨论怎样来防止和减少酸雨的危害。 师生互动。 用电脑打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用电脑演示动画,使学生有了一个感性认识。 同时,学生分组讨论。         3. 碱的复习 ① 提出问题:上面我们共同讨论了酸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又涉及了哪些碱呢?它们又有哪些用途呢?       ② 学生分组实验:大气吹气球。在烧瓶中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烧瓶用带导管(导管一端先绑好一个气球)的胶塞塞紧。当拨开胶塞迅速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塞紧振荡。观察气球的变化。 ③ 总结归纳:通过上面的研究,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归纳碱的化学性质。   ④ 巩固练习:为什么装氢氧化钠的试剂瓶用的是胶塞而不是玻璃塞?   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波尔多液的由来、指示剂的发现,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受科学家严谨治学、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积极向上、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同时,给学生介绍松花蛋的制作过程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给学生补充波尔多液的故事)   当学生做出实验现象,教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气球会鼓起来?   让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同时加以补充。   学生回答不完整时不要急于否定,让学生自己尝试思考。     学生争先恐后抢着回答。例如:氢氧化钠可以用来造纸、纺织、印染、制肥皂;在建筑业中砌砖抹墙离不开氢氧化钙;制烧碱、漂白粉、配制农药波尔多液也离不开氢氧化钙。       学生通过这个分组实验会动脑想,动手做,亲眼见,更能加深对碱的一些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动手写方程式,同 时分组讨论。   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师生交流,电脑演示。           通过实验分组讨论。     师生交流。     师生交流。     4. 盐的复习 ① 提出问题:我们经常食用的食盐———氯化钠,可以说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一种盐,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经常接触的盐?它们又有哪些作用呢? ② 学生分组实验: a.有二包白色粉末。一包是碳酸钠,一包是氯化钠。如何来鉴别这两种物质? b.如果是在家里,又怎么来鉴别厨房常用的纯碱和食盐呢?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同时介绍侯德榜的事迹和医疗上用的硫酸铜试纸。   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化学仪器、药品,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讨论,能说出生活中的盐有很多。     学生通过讨论能设计出十多种不同的方法。     师生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这样更起到了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5. 小结 提问学生:学过这些课你有什么体会?你学到了怎样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个别学生总结完后,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点评:王黎敏老师的教学课例体现了《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化学教学思路和模式。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是:能够渗透新课程理念,调整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大胆创造,并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既理解了酸碱盐的有关知识,又激发了浓厚的兴趣,陶冶了情操,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交流、学生的分组实验以及适时的讨论总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能够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节课首先通过“复活节的彩蛋”给学生创设了情境。在复习的过程中并不是生硬地把一些理论直接给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真实的、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观察和实验探究“发现”和“归纳”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注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审视自然现象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教科书进行了处理,将学生历来感到接受困难的第八章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感到亲切的、发生在身边的化学问题入手进行知识的条理化。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研究,使学生感受到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 本节课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了对学生用化学思维方式去思考解决化学问题的学习方法的训练,注重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