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玉历宝钞整理.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681697 上传时间:2025-01-12 格式:DOC 页数:140 大小:6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历宝钞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玉历宝钞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介绍 --------------------------------------------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当想起 应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做做反省 的时候, 才发现自己已经年岁太大, 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它警示人们不要做将来会后悔的事 , 平常要多想想自己的过去、过失, 切莫百年之后才觉醒。 我们常常, 有时间玩游戏, 有时间打麻将, 有时间看影片, …… 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看本书, 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索人生……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 ◎简要介绍 《玉历宝钞》是一本传抄已久的“阴律”善书,其传出者淡痴尊者是一位得道高僧。中国古代佛家典籍中已有记载,《神仙通鉴》对此也有记录。后世的儒释道三教都有名师为之作序和考证,当代净土宗高僧释净空法师对《玉历宝钞》的劝化功效非常重视,并亲笔题写了书名以示推崇。因其灵验可证,速见效应,所以历代抄印传扬不绝。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一本神奇的书,一本醒世警人的书,一本救人危厄、消灾免难的书,一本众生都不应该拒绝的书,通读、奉行、宣传、流通此书功德无量。 -------------------------------------------- ◎真相 随便在路边拣一块石头,放在桌上,你能用文字描述出这石头么? 化学家甲,用元素成份描述它; 数学家乙,用菱角形状描述它; 物理学家丙,用质量密度描述它; 地质学家丁,用历史成困描述它; 文字家戊,用想象力描述它; 画家己,用夸张的手法描述它 …… 如果你是化学家,你可能更赞同甲的说法; 如果你讨厌数学,你可能不相信乙所说的; 如果你是个好奇的人,你可能会把所有对它的描述都看一遍…… 如果你的知识很少,看到甲的说法,再看到乙的说法,截然不一样, 你可能会怀疑石头的真实性, 这石头,真的存在吗?怎么会是这样,又是那样? 你可能不信了…… 只是,即使你都看明白了那些描述, 它们就是那石头吗? …… 直到有一天, 你亲眼见到那石头, 噢, 你满心的欣喜, 原来这么简单, 它是这个样子, 它不是众人所说的那样, 它又是众人所说的那样, 什么样? 不可说。 我们用自己的知识,参杂自己的想法,加注自己的感情, 于是,我们看事物是这样,是那样,是很多样, 喜欢这,讨厌那…… 这就是分别心。 一块石头,因为我们的分别心,我们尚且无法描述出它的真相, 试问,浩如烟海的佛法可否描述出佛的真相? 试问,你所能看到、听到的,就是世界的真相? 我们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所知道的其实是越少。 有些看起来很荒谬的事情,它却是真实的, 有些看起来很真实的事情,它却是荒谬的。 有人告诉你,《玉历宝钞》是真的; 有人告诉你,《玉历宝钞》是假的; 是真的,还是假的? 只要你饶有兴致的研究下去, …… 终有一天,你会满心的欣喜! 南无阿弥陀佛。 -------------------------------------------- ◎万般带不走, 惟有业随身 据道教扶鸾善书记载,周朝距今二千多年之前是没有地狱的,是周朝才开始有地狱。 “天网灰灰, 疏而不漏”,天纲就是因果纲,你因身,口,意所造的恶业,“万般带不走, 惟有业随身。” 种善因, 得善果, 种恶因, 得恶果。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以科学解佛道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自寻烦恼,痴人说梦,就是佛家所说的一个”空”字,也难以科学去解释。 《玉历宝钞》和《太上感应篇》都是学佛和修道入门弟子必读经典。 万法归一,所有的修持都最终指向佛,但不是所有修改都可以成佛。 佛传入中国时,小乘佛教被中国本土的道教所替代,道教成为修持的地基。 道教可修,但不能成佛,仍在六界轮回中。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 释迦牟尼圆寂后约百年时间,佛教徒中的一些人对教义、教规的理解发生了分歧,形成了上座部、大众部两大部派。随后,这两大部派又不断发生分化。大乘佛教就是从佛教部派的分化中产生的。大乘佛教信徒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涅般木境界之彼岸,“救渡一切众生”成就佛界,而贬坚持原始教义,只求“自我解脱”的教派为“小乘”。 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 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佛告阿难。我般涅槃后。 初一百岁。此不净观。行阎浮提。摄放逸者。令观四谛。一日之中。修无常观。得解脱者。如我住世。等无有异。 二百岁后。此阎浮提。四部弟子。二分之中。一分弟子。修无常观。得解脱道。 三百岁时。四部弟子。四分之中。一分弟子。修无常观。得解脱道。 四百岁时。四部弟子。五分之中。一分弟子。修无常观。得解脱道。 我涅槃后。五百岁时。四部弟子。十分之中。一分弟子。修无常观。得解脱道。 六百岁时。四部弟子。百分之中。一分弟子。修无常观。得解脱道。 七百岁时。四部弟子。千分之中。一分弟子。修无常观。得解脱道。 八百岁时。四部弟子。万分子中。一分弟子。修无常观。得解脱道。 九百岁时。四部弟子。千万分中。一分弟子。修无常观。得解脱道。 千岁之时。四部弟子。亿分之中。十人百人。修无常观。得解脱道。 过千岁已。此无常观。虽复流行阎浮提中。亿亿千万众多弟子。若一若两。修无常观。得解脱道。 千五百岁后。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赞叹宣说无常苦空无我观者。多有众生。怀嫉妒心。或以刀斫。或以瓦砾。打拍彼人。骂言痴人。世间何处有无常观苦空无我。身肌白净无量。云何反说身为不净。汝大恶人。宜合驱摈。此相现时。百千人中。无有一人修无常观。此相现时。法幢崩。慧日没。一切众生。盲无眼目。释迦牟尼佛虽有弟子。所著袈裟。如木头幡。自然变白。诸比丘尼犹如淫女。炫卖色以用自活。诸优婆塞。如旃陀罗。杀生无度。诸优婆夷。邪淫无道。欺诳百端。此相现时。释迦牟尼无上正法。永没无余。 《禅秘要法经》卷下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等译 -------------------------------------------- 序(文言文) -------------------------------------------- ◎暨阳余先生的序 古来儒者,往往谈性理,不谈因果;论是非,不论报应,固也。然《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书》曰“惠迪吉,从逆凶”,又曰“天道福善而祸淫”,是则性理中有因果,是非中有报应,其明证也。自世风日降,而圣贤之经训,不足以警冥顽之灵,此先王所以有神道设教也。兹於友人处得《玉历宝筏》一书,展玩数四,实令人爱不释手。且开卷空心字一,有深意存乎其间,而人皆不察也。夫人以心为主,心以空而愈明,亦心以空而愈灵,既明且灵,而有不好善恶恶者鲜矣。於是知维持世教之衰微,挽回风气之凉薄,莫如《玉历宝筏》一书,为最良、为至善也。予初不自信,及阅历半生,而后知因果报应之事,分毫不爽,皆本乎心之善耳。是则书中所引之事实,岂欺我哉?我不敢曰“明善复初”也。欲世之读是书者,信而有征,以冀人人警觉,同归于善云尔。 中华民国八年十月二十日后学暨阳余氏谨识 -------------------------------------------- ◎《玉历金丹劝世合编》序 语云:“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人间私语,天闻若雷。”亦可知天道之难瞒,而鬼神之无不在也。且或因一念之诚,即隐荷神庥;或因一念之邪,即显天谴。往往不必见诸事实,而祸福已遂之。此无他,惟求诸心而已。所谓福田,即是心田。种如是因,获如是果。天道昭明,毫厘不爽。固不必论其报应之道,而报应则在其中。顾何以儒者,往往以因果报应天堂地狱之说,谓为释氏之妄谈,藉以愚惑妇孺。即有著於篇章,如《太上感应篇》、《文昌丹桂籍》、《关圣觉世经》,以及诸仙真宝训之类,亦辄谓为以神道设教。抑知神道所以补圣贤之穷,盖王道本乎人情,神道亦无非王道,苟行吾心之所安,俯仰无所愧,即清夜可以自扪,则圣贤许之,仙佛亦许之,而鉴观有赫之上帝,更无不许之。则方寸之灵台,即是金银宫阙、琉璃世界,富贵福禄,予取予求。此身之所处即天堂耳。曾何牛鬼夜叉之敢欺,而刀山剑树之可怖耶!是故圣贤愧屋漏,君子凛四知,亦深恐善心之不坚,有亏暗室,获罪於天,无所祷耳。然则处今日,奸险诡诈之黑暗世界,而欲使人心发现一线之光明,稍挽浇风,而度一切苦厄者,则惟有使之读《玉历至宝钞》一编。庶几其憬然於心,而凛乎其不敢犯欤!予初未见其书,而福善祸淫之道,固笃信之。犹忆予自青年授室以后,十有於年,室人未尝产育子女。时予以年力方强,殊不介怀,惟慈亲年老,念切抱孙,时时以分甘膝下寂寞寡欢为虑。予窃思欲有以慰亲心,惟积善庶可以降祥。当时虽未能广行阴骘,而此心固念念在兹,罔敢少懈。不意一念之萌,竟能默感神灵。七八年来,连举四男一女,皆清俊可喜。益信福祸惟在人心,而不敢不深以自勉,且愿与普世同胞共勉焉。今者又读《玉历至宝钞》,见其中善恶果报,历历不爽,凿凿可据。其劝善罚恶,尤为苦口婆心、发聋振聩,盖勉君子而警愚蒙,正人心而佐教化,胥在乎是矣。爰发斯愿,勉力捐资,与《身世金丹》合印成编。并于原本外,复增益简易良方,均系经验有效者。俾乡僻无医之处,便于取用,亦不无裨益。惟海内乐善之贤,读是编者,复广行刊布,务使家置一编。人人以上天好生之心为心,则自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福缘善庆,而寿域同跻矣。岂不懿欤? 民国三年小春月上浣浙江宁波府慈溪樟桥镇邵子建识于沪上寓庐。 -------------------------------------------- ◎浙江宁波府镇海县杨学棣以近时的灵验记做序 《书》云“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又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杀身”,又云“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又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固知为善者必昌其后,谨告修身者,宜遵信行善也。况报应之道,昭昭不爽,实为千载不易之理。故神道设教之言,鄙意尚为不尽不实之言,乃徇儒者闻佛之偏心。藉为官样从公之文章,故作此圆通之言。而为保名誉之计。其实报应可明明查考者。如圣贤以不欺为主,则儒有经传可按;於佛家以戒妄为重,则释有因果为凭;若仙真以至诚感应,则道有化书堪证信。是则圣贤仙佛,万不肯以虚妄之言,诳人欺世。教虽为三,戒妄言则同一辙。苟以此言为不妄,则此《玉历至宝钞》之一书,岂有妄也?故古今报应之道,要人阅历,愈阅历愈知遵信。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诚万万不虚之言。奉劝同胞,切宜遵信斯言,勉为善士。迨寿龄延长,阅历既多,始知善书之报应,毫厘不爽者也。学棣幼时,早秉庭训,时遵积德救贫之言,铭之於心,日不敢懈。惟知识庸愚,诗书无缘,不能造就,去而习贾。自愧忠君爱国、显亲扬名之志念,已不能遂。既思衣被天下,霖雨苍生之德泽,亦可由望。况复命途多舛,时运不齐。徒有弥天之志愿,奈无一事之竟成。去日已多,自知虚度岁月,来日难知,势将空手归去。若不急早回头,登彼觉岸,预种今日之因,期获来日之果。事到临头,觉悔已迟。故前数年,敬送《三圣经》以劝人为善,并送《高王观世音经》,及《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咒》等,以引人修行。自印送之后,岂知以十六年后未产之妻子,而得老蚌生珠。是年竟获三喜之祥瑞。转思功德报应,是有所不能思议者也。因思敬信善书,惟期劝人为善,不望得福,岂知渥荷天神保佑,如此不爽且速。岂不令人信心愈坚,诚意益切。於光绪三十年,复在本邑东岳大帝前,叩许印送《玉历至宝钞劝世》二千卷,并许放生万命,以求家母臻百岁,妻氏病魔尽除,长子绪楙生意顺利,次子相绪寿命延长,合家平安,立业昌盛。自许之后,复蒙神明佑助,诸事皆呼随愿。即如家母今年五月间,以奄奄不起之危症,当空叩祷旋得安然无恙。则其馀之保佑,冥冥中岂有不为之转祸为福者乎?兹特撰《灵验记》,以为自己时时作当头之棒喝,藉可愈益勉励,冀他人个个当清夜之钟声。敢祈及早警觉,是学棣所百叩首,而厚望焉。谨将获灵验事现身说法,以记为序云尔。 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朔日浙江宁波府镇海县杨学棣谨识。 -------------------------------------------- ◎孙先生的序 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久已成为天演公例。吾人生于形形色色之宇宙间,若不求所以适者生存之道,而欲与世界之大魔战,免去一切障碍与灾难,永享安乐太平之幸福,宁有是道?其道维何,亦唯曰一心向善而已矣。盖以天道好还,报施不爽。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于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福之来,由人自召。按斯推之,至於事事物物,莫不皆有因果之关系,存乎期间也。愿云禅师偈云:“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半夜声。”既有其因,必招其果。欲知前世因,今生作者是。则知受者为前之果,而作者又是后之因矣。儒者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更可知有因而无果,或有是数;有果而无因,断无是数。则有时而难定理,则无往而不一定也,其理又彰彰明甚。惟望世人勇于迁善,改过自新。勿因循,勿畏葸。苟有一念萌之,回心向善。便知罢却屠刀,立地成佛无异。孽海茫茫,回头是岸。但愿津迷共出,人人同登觉路。特此数语,以告大千众生,有志向善者,盍兴乎其来? 民国十七年仲春月海盐孙勉之谨识于沪上寄庐。 -------------------------------------------- ◎陈氏印送《玉历至宝钞劝世文》序 际青承乏湖属桃州司法事宜,已经一载有余。邑绅金之淦先生,州之善士也,时赠送《玉历至宝钞劝世文》一书。青於公馀之暇披而读之,深信为人善恶之报,丝毫不爽。是书之足以警惕世道人心,功实非鲜。世之不肖之徒,往往损人利己,见恶是作,妄谈行善为无益,不信阴司有地狱,宜乎其现身即受恶报也。青滥竽法曹,屈指五稔,审判讼案,虽皆准情酌理,不敢稍有臆断。然人非神明,无心之错,恐难免。爰印送《玉历至宝钞劝世文》一百本,以补余过,讵敢云行善焉尔。是为序。 民国八年岁次已未夏历六月朔日奉化陈际青谨识於桃州官廨 -------------------------------------------- ◎重刊《玉历金丹》小引 《玉历金丹》一书,原昔贤劝人,不可行入惨途,而邀幸福之宗旨。全本演义,皆经入冥者目击情形,或因病而误入冥途,或身受其痛苦而自忏悔者,旁听述集而成是书。夫有果必有因,若能屏除一切奸淫凶邪等等之恶念,则可不历斯恶境。大凡作奸犯科,未事之前,必有此等事之思想。念头一起,有不可制止而行者,有事未行而自己受害者。此皆起念之时,即遇此等恶气发生,周身绕而成斯恶现象。若一发而能制止者,或事已行而无报应者。而未遇此等恶气,而被善气屏除,故无此等恶现象。然必道德宏大者,方能有此屏除力。数千年来,能有几人?凡发思想,大都在独坐之时居多。无所事事,则胡思乱想,不可不慎。故孔子以慎独戒人,又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均皆指念而言。今家母家兄各刊二百本,敬送市廛,用希善士仁人,或重刊,或口劝,以挽时事。余故而作是引以赞襄之。 时在民国八年,元月吉日,古程乡叶沛泉敬著。 -------------------------------------------- ◎合肥李经述序 李子以故乳母周艾氏馀资若干,石印《玉历至宝钞》二千部施送,从遗志也。书既成,客诘李子曰:“子素不信鬼神阴阳之说,今是编所载,如十殿阎王诸名,寒冰、烈火、刀山、血污等狱,虚无荒诞,莫可稽核。缙绅先生难言之,而子乃毅然崇奉其说,精其剞劂,公行於世,意则美矣,何其愚也。” 李子欣然而笑曰:子知余不信鬼神,抑知余未尝不信阴骘乎?子知不信阴阳,抑知余未尝不信果报乎?”盖为善之道,论其理之是非,不论其迹之真幻;问其心之真伪,不问其事之有无。苟合乎天理,顺乎人心,虽在圣贤,有所弗发。大易《坤》之《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观》之《彖辞》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书》之《伊训》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由是言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为善为恶,殃庆各以其类。至古圣贤,恺切示人,三致意焉。何尝谓阴骘为不必行,谓果报为无足据哉?宋司马温公有言曰:“无天堂则已,有则君子居之;无地狱则已,有则小人入之。” 国初宁都魏叔子,作《地狱论》曰:“地狱者,贤人君子救世不得已之苦衷。为平等人说法,不得不尔。所以救圣教之穷,而补王法之所不及。”卓哉言乎!子亦可憬然悟矣。且余之所以为此者,实余乳母之夙愿也。太夫人诞余,患无乳,觅母代乳。乳母姓艾,归周氏,江西临川东乡。自来余家垂三十年,保抱扶持,讫今成立,勤劬不少懈怠。余生三子,而乳母始殁。其子福臻,少年有才,由水师学堂学生,充管带渔雷炮艇哨官,大有为矣。而遘暴疾卒,距乳母殁未逾年,无子,以堂兄子为嗣,伤已!乳母性俭约好善,积岁入所得,除在家置田舍外,尚有赢馀。遇有疾乏急难求助者,解囊无吝色。生时尝告余曰:“吾辛苦一生,家有薄田数亩,儿辈能自立,不愁无啖饭处。此项财帛,当尽以施舍,藉修来世,不留遗后人。”临终,犹谆谆嘱余代为善举。呜呼!倘所谓慷慨好义者非耶?夫以乡曲一愚妇人,而勇於为善、恳且奋发,至於如此。其信理笃宅心仁,诚有非缙绅先生所能道者。余方叹其愚不可及,而子反笑我为愚,亦适见其自居於不愚,而愚更甚也。客无以对,废然而退。因此笔叙其颠末,所以表明印书之故。而乳母好善之诚,亦可由此而得其梗概也夫。 光绪十六年,季秋下浣,合肥李经述撰并书。 -------------------------------------------- ◎玉历钞传警世原序 盖闻人道迩,神道远。鬼神之为德虽盛,而理微事渺,儒者弗道。余固深信鬼神,而亦何敢妄谈鬼神。纵余素有奇闻,向有异梦,亦黙识不语焉,以其渺渺无凭也。兹有友人潘竹坡,携来玉历一书,涴予撰序。予阅斯书所载,专司各殿宫门桥河台池等处,及种种地狱,件件刑条,并罪犯与大鬼一切,征予所闻所梦,固一一不爽。而善恶报应,远近报应,与阴阳报应,又皆确实可据。其载善报,则成神登仙,增福享寿,富贵荣显是也。其载恶报,则铜柱火焚而外,统大小计云百三十八狱是也。近报自身,远报子孙。当阴报者,死后方报;当阳报者,现世即报。至公至明。非惟将来之报必验,抑且已往之罪可赎。《玉历》一书,可轻视哉?无知人心骇不可测,有信《玉历》者,即有不信《玉历》者;有劝施《玉历》者,即有阻施《玉历》者。彼信而相劝,验之《玉历》,多居天堂;彼不信而相阻,验之《玉历》,多陷地狱。此《玉历》不虚。早有梦昧间,自阴曹见之者。如有宫殿有何匾对、何等刑罚,且何人受罪。凡彼所见,无不备载。夫彼有梦,不妨於此书记之,而予有梦,何妨於此书述之。予於道光甲申年,端节后三日,夜梦城隍司召予书字,自便门引进。门内幽阴黑暗,迥於阳间不同。遇有大鬼四个,皆着素衣,皆戴素冠,面恶且舌长,手执票牌,高有丈五,向外行走。此鬼见予,恐予惊骇,众皆面墙而避。予遂自其背后走入。路过大堂,堂设若干桌案,极其矮小。中间一张,两旁雁次。每桌置有大簿,簿上俱载人名,名上各有朱点。予过此处,众皆拱让。予心恐扰公务,骤然奔趋而过。又行至一处,其房屋式样两暗一明。中间过堂,甚觉开阔,上悬匾额,题写“人伦昭著”四字。予伫立遥观,后院极深,堂亦幽远。此时城隍司正审案卷,书役人等站立堂事,情形与阳间无别。予观望未已,忽出一书吏,引予来至右房窗外。即将壁悬之牌提携,令予瞻视牌中,书有晓谕属吏对文两行,据书吏云城隍命书识此文。其文曰:“正直人来,须说正直言语;好善者至,当存好善心田。”识此文后,又往前行。见一洼下,地面形如旱干污池,此处光景,视他愈觉黑暗。其中罪犯,有锁在大杠者,有锁在石鱼者,有锁在木墩者。罪如此等,尤属易见。惟此地迤左,别有一处,其门紧闭。予欲启户视之,彼竭力拦阻,勿令予瞧看,并劝有速急送予等语。如此情形,想有不可以令人看者,予因之而返,归旧路。孰意又值一处,其差役照应,热闹异常。予注目留心,聚饮者多多。时予渴甚,亦欲小饮。而众差役等,不但不许予饮,且不容稍待,遂即送予出诸宫门。予回顾之,宫门已闭。此朱门外,有予亲朋与子嗣等候其门前,地势方有里馀,直对宫门,有一木桥,桥下有河,水色如墨,波浪混混。斯时予携子嗣一同过桥,凡送予者,皆大声呼之曰,万勿回顾。及下此桥,又见对桥有台,台高约有二丈。上有镟门,往看者甚多。予往视之,众皆勿许,将欲思归,又不知何往。一经指示,忽然梦醒。予梦如是,较之斯书所载某某之梦,其事虽殊,而其理则一。信乎鬼神之德盛也,信乎玉历之感深也。人能印刷广施逢人告诫,世世子孙,定获善报。非予妄言,玉历中早有此效验也。是为序。 道光甲辰年新正月津门杨国治述梦谨叙 -------------------------------------------- ◎诸仙佛劝奉玉历各词 可恼可恼,作恶的,天饶我不饶。 莫笑莫笑,行善的,天不报我报。 善恶知多少,到头自晓。 劫数难料,尚喜回头早。 天公应知道,玉历真好,唤醒人间梦欲倒。 ——关圣帝君 醉醉醉,若问此丑类,本来是扫除污秽。 菩提子不怖,孽障儿难避难避。 前世今生一齐,把算子计会。 想一想,除非改过志锐。 勤力将玉历佩,这就是护身宝贝。 ——万清天使 离情回首隔天涯,惆怅春残遍落花。 大地无波成苦海,朔风吹梦到谁家。 瀛洲万里神仙近,玉历千秋日月华。 寄语凤凰池上客,佩来罪减恒河沙。 ——八部真仙 明月清风不用钱,醒来歌舞醉时眠。 上宫玉历今犹在,又度人间五百年。 ——清风处士魏大仙 好将玉历虔心诵,飞鸾开花且询众。 浅深得失意如何,一笔唤醒古今梦。 ——汶川居士何大仙 谁是功过格,诚心一炷香。 几篇新玉历,诵罢转思量。 ——李谪仙 放眼青山过汉阳,骚坛笑尔谪仙狂。 天心还是人心胜,玉历钞传莫漫忘。 ——六如唐大仙 智慧皆由疢疾生,只当孤孽每寒心。 果然玉历真良药,达地通天亘古今。 ——张桓侯 天眼恢恢,分明若镜; 人心曲曲,弄巧如钩。 悯举世昏迷,终归陷溺; 望众生改悔,切莫效尤。 动念积阴功,可免刀兵水火; 随时行方便,应无疹疾疢忧。 与善人相因依,天堂许步; 藉恶党为朋比,地狱必投。 十殿图披堪警目,数言棒喝且回头。 恪遵斯旨,永承天庥。 ——孚佑帝君 -------------------------------------------- ◎柳真人劝奉玉历原序 世人根行浅薄,动辄作恶。天帝慈悲,准菩萨诸神议奏,凡有灾祸,不加悔罪之人,因颁发《玉历》以晓谕。现在天下都城隍处,每逢庚申日,分派夜游神等,专查人间,如有遵信玉历奉行而刊传者上奏,准世世显荣报。或病疴而获长生,或遇穷而致富贵,或应绝嗣而子孙反昌,或应命鳏而夫妻转健。在家广传,可消兵燹疫戾;作客远传,可免风波盗贼;入山分传,不患熊虎豺狼。且并能超度父母亡灵,不止减灭自身孽过已也。吾奉孚佑帝君谕,哀悯男妇堕罪之苦,谆谆告诫,但愿世人随力於司命灶神前,不拘朔望晦日,发虔诚之心,刊布流传,俾人人知警,人人获福。则谓是书为神经鬼箓也可,谓是书为玉律金科亦可。 嘉庆庚午嘉平月望日酉刻降笔 -------------------------------------------- ◎韩祖师劝奉玉历原序 大寰之中圣佛仙真,留筏度生者,华藏龙函,不啻汗牛充栋。然要不如《玉历》一书,条分缕析,显示阳世现造果报,穷究大小地狱之惨苦,一百三十八处,尤足使人惕然省悟,改悔自信。则是书之为功於世大矣!夫人类万有不齐,上智之士,明善复初,尽性以致命,洗心涤虑,洞达光明,彻照天渊,超出三界。此不必与言祸福,而福自克享者也。若中下之辈,以梦幻为真,以空华为实,情锁真如,烟迷觉海,恣所欲为,罔有顾忌。岂知地狱果报,无论古今将相,始因一念之差,终受噬脐之惨。即如秦将白起,长平一怒,杀降兵四十万。其报在阳间,为豕、为蛇、为蜈蚣,皆遭雷殛,身书姓名,历历可考。在阴间永浸地狱粪溷之中。唐相李林甫,家造偃月室,设座构思,倾害同僚,称为“李猫”,死后七世为娼、九世为牛、世世为水族。宋将曹翰,怒屠江城。死后示梦於人曰:“吾逞一时之威福,屠民之孽,百转为豕,受苦满后,永入无间地狱。”嗟乎!人间八百岁,地狱半宵长。经曰:“三途一报百千劫,出得头来是几时。”良可悲也。夫三教同途,不外阴阳、陶铸之间。若克治罔念,狂圣攸分。故其悲愿度世之心,同出於一口。孔子曰:“非礼勿视、听、言、动”,乃超凡入贤之纲领;又曰:“毋意必固我”,则超贤入圣之范围;孟子曰:“几希”,明人禽之界限;曰:“苟为善,决后世之必兴。”佛氏之缘归于尽,在内照而反观;道祖之法守乎中,惟持循而勿放。盖人欲之关头,即生死之关头,亦即祸福之关头。人可不读《玉历》而深警惕哉!天帝好生为心,特率 幽冥教主,特奏宥罪条款,颁行下界许其自新改过,共登 天堂。故加其颜曰“慈恩玉历”。一真范子得淡痴所传原本,各殿检校章句无讹,吾师 孚佑帝君为释字音降示,以俟有缘,命吾条述,所以俾广布流传,为寿世宝箴云。 嘉庆己巳一阳望日,蓬莱上宫湘子韩道人序。 -------------------------------------------- ◎孚佑帝君原序 近时世人,根行愈薄,动辄作恶。上帝慈悲,准菩萨诸神议奏,凡遵信改悔者,格外加恩抵免,颁发《玉历》晓谕,欲使世人忏其前非,悔不再犯。省愆之谛语真诠,而世人皆不知。现在天下都城隍处,每逢庚申,分派夜游等神,专查人间遵信《玉历》,捐资重刻广传者,上奏准世世荣显报。遇灾难印传者,逢凶化吉;病者印传,愈疴病而得以长生;夫妇至戚不相和睦、子孙不肖,肯印传者,均能亲爱改过;如作客,能远传千百里之外者,免遭风波盗贼之险;若广劝乡僻,入山分传,则邪魅虎狼虫毒,皆不敢犯。非仅超度亡灵,阴司减免自身罪过,且能获福於阳世,得种种之善报,岂不安乐也哉? -------------------------------------------- ◎无上菩提佛祖原序 圣贤救度众生之心,与天地无终极。昔地藏王与十殿阎君,悯地狱之惨,奏请天帝,传《玉历》以警世。捧诵之下,恍然於铁案之森罗,知轮回之难免。其善恶两报,劝戒昭然,实历万劫而不变,合三教以同归。开将来之恩;赦已往之罪。是编之出,盖有迥异於寻常善书万万者。彼迂儒妄见,视为老佛常谈,地狱之设,正为此人。今都人士,欲将是编重付梨枣。语云:“刻善书者,万万善。”又曰:“刻善书者,世世恩。”况《玉历》之为宝经者乎?大千世界,善在人心,报在天庭。予不知其功德之几何,感应之几何。但觉善缘无边,福缘亦无边也已。 咸丰乙卯秋,序於晴川之阳台古刹。 -------------------------------------------- ◎《玉历宝钞》赞跋 玉历宝钞劝世人,指明正理利有情; 教化世人知觉醒,免堕地狱上天庭。 万般刑罚地狱苦,一切谨慎勿糊涂; 身心不犯坚固守,行正端严无忽疏。 玉历宝钞事实正,至理不变古迄今; 改邪归正修德性,自利利他转福运。 行善造德贫转富,贱能转贵患难无; 福寿绵长天上赐,子孙代代出贤嗣。 阅读正理传他人,转送流通公德心; 经典善书信奉敬,诸佛诸神护持人。 -------------------------------------------- 集福圣典,步贵天梯 富足大道,康寿法术 消灾真诀,治病仙丹 拯危救急,灵应速效 百试百验,因果不昧 人生宝鉴,利己利人 助印传扬,功德无量 -------------------------------------------- 序(白话文) -------------------------------------------- ◎高先生的序 阴间鬼神的事,接近于渺茫,一些相信科学的人不予置信;我为何深信不疑,且加谈论呢?一般人必定笑我迷信。 天堂地狱的形成,全在人心一念的转变。人有善念,即是天堂;人有恶念,便是地狱。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就如我的朋友,高履德先生,自述因病中曾做奇异的梦,而后了解鬼神的事,就不是后人捏造的。 高先生是淮城人,字俊年。娶妻胡氏,十分贤淑。 民国二年夏天,高先生因为感慨时局动乱危险,时常闷闷不乐。有一天,酒醉后受了凉,觉得两腿微酸,不能转动。 医生说:“这是腿膝风,恐怕不易治疗。”经过半年,瘫在床上,寸步难行,已成残废。 有一天晚上,高先生梦到一荒野,四下无人。正徘徊之间,忽然遇见好友戴先生,从远方走来。略打招呼后,即扶著高先生往前走。 不久,见路旁有一凉亭,流水环绕,野花争妍,风景绝佳。戴先生进入小亭休息,转眼竟不见了。 高先生十分惶恐,勉强移动脚,走出亭的左侧,见一间破庙。仿佛有“东狱行宫”四字,金字已糢糊得几乎分辨不清楚了。 庙的门紧闭著,高先生于是扶著墙而走。忽然,庙的后门开了。一位中年的出家人立于阶沿上。左手绕著佛珠,右手则搔首望天,很闲适的样子。 见到高先生行步艰难,就上前请问说:“居士!您的脚有病吗?” 高先生说:“病重难医啊!” 和尚微笑说:“此病不容易诊治,不过我微知医道,不知道与居士有没有缘?请稍待一会!我去取治病的器具来!” 说完,返身入门,不到半刻钟,就见和尚手中拿了好几枝细小的毫针(针灸用)。 请高先生闭上眼睛,似乎在腿弯处刺入数针,也不太痛。一会儿,和尚唤说:“好了!好了!您的心地还算良善。有缘!有缘!” 高先生睁开眼睛,看见腿弯刺针之处,流出不少血。就要转身叩谢和尚,才一举步,忽然惊醒过来。 高先生就推醒太太,告以梦中所见。而从此两腿行走,宛如常人。 第二天,夫妻即往城隍庙进香叩谢神明治疾之恩。可见人的心田,千万不可存著损人利己的念头。 现在,高先生见岳州易汉卿先生印送玉历宝钞百本劝勉人多种福田,心中感动,也要印送一百本,并求我记下此事做为证明。 民国九年四月,鄂州易补非谨识 -------------------------------------------- ◎暨阳余先生的序 自古以来的读书人,往往喜谈玄妙的性理之学,而不谈因果;论义理的是非,而不论报应,似乎已成当然之事。 然而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书经云:“惠迪吉;从逆亡。”又说:“天道福善而祸淫。”可知:性理之学当中,包含了因果之理;义理的是非中,不悖报应之事,此为明证。 自从世风日败以来,圣贤的经训已不足警示冥顽不灵的人。这就是古德之所以设立神道以教化之故。 从友人处,得到玉历宝筏一书。阅读再三,实在令人爱不忍释手。而且一打开书的封面,就有空心的心字,已寓有深意了,此为一般人易忽略处。 人以心为主宰;心愈空,愈明慧;心愈空,愈灵通。能如此,却不好行善,厌弃恶行的人太少了。因此,深刻了解到:要维持社会的教化,免于衰微,挽回凉薄的风气,莫如玉历宝筏一书,最为至好,最为至善。 我起初不相信,等到经历了半辈子的磨练,而后才了解因果报应之事,确实丝毫无误,且一信因果,必宅心良善。是以书中所引之事实,岂会欺骗我? 我不敢说此书阅后会令人自明善性,回复初心,只是希望世上读此书者,确信信而有征,而人人警醒、觉悟,同归于善而已。 中华民国八年 后学暨阳余氏谨识 -------------------------------------------- ◎《玉历金丹劝世合编》序 俗语说:“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人间私语,天闻若雷。”可知:天理难以欺瞒,而鬼神无时无地不在鉴察善恶。 有人因一念的诚善,就暗中蒙神赐福;有人因一念的邪恶,就明显遭天谴罚。往往不必表现于事实,而祸福已感应。此无他,善恶只在心念之间而已。 所谓福田就在心田,种什么因,即获什么果,天理昭彰,丝毫无差。本来就不必去论报应,而报应自然就出现。 但是为何儒者认为因果报应与天堂地狱的说法,是佛家欺妄之言,只是藉此以愚惑妇人小孩呢?即使有著成书籍,如:太上感应篇、文昌丹桂籍、关圣觉世经,以及所有仙佛的宝训之类,也往往认为是神道设教,迷信之谈。 殊不知神道正可以补圣贤之不足。因为仁道不外乎人情,神道亦无非是仁道。假使所作所为,力求心安,无愧于天地;清夜自省,毫无差错;那么不但圣贤称许,仙佛也必赞叹;即使鉴观万灵,威神显赫的玉帝亦无不赞许。 因此,心地的灵台,即是金银宫殿,西方琉璃世界。富贵福禄,都可由心去如意求取;此身所处的世界,即是天堂了。那还有牛鬼,夜叉来杀剐,刀山剑岭可怖之境呢? 所以,圣贤总谨慎独处时的清净;君子敬畏于天地无形与他人之鉴察,深恐善心不坚,在暗室中有亏德行,而获罪于天,以致祷求无门。 处在今天奸险诡诈的黑暗世界,想令人心启发一线的光明,稍微挽救浇薄的风气,而救度一切的苦厄。只有推广,使人人阅读玉历至宝钞一书,才有希望心中清明,而敬畏地不敢违犯。 我最初未见此书时,即坚信善招福,淫招祸的道理。而自结婚,十多年来未生子女。当我年轻强壮时,并不在意;但是,双亲年迈,急著抱孙。时常觉得没有儿孙绕膝,颐养天伦之乐,而感到寂寞。 我暗中也想到,该有儿女以慰藉亲心,而只有积善方能招感吉祥。当时虽未能广行阴德,而行善的念头,则时刻未离,不敢稍微懈怠。 没想到,就这一念的善心才动,竟暗中感应神佛。七八年来,连生四男一女,都清秀可爱。因而更确信,祸福唯在人心,不敢不深切自勉,且进而期望天下的人,也如此自勉。 现在读到玉历宝钞,见其中所记善恶果报的事,清楚无差,明确有据。它劝勉行善,戒惩恶行的用心,可谓苦口婆心,足以震醒迷妄。而励行君子,警策愚昧,端正人心、佐助教化的事功,也尽皆在此了。 于是发大愿,努力捐款,将本书与救世金丹,印赠流通。并在原本之外,增加“简易良方”。这些经验有效的方子,令偏僻无医生的乡间,便于取用,多少有助益。 期望天下乐善的大德,读此书后,广行印赠,俾使家有此书。人人以上天的仁心为居心,则自然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福善绵绵,个个长寿,岂不是很好吗? 民国三年春天,三月第一个巳日,浙江宁波府慈溪樟桥镇,邵子建记于上海寓所 -------------------------------------------- ◎浙江宁波府镇海县杨学棣以近时的灵验记做序 古书有说:“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又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杀身。”又说:“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又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可知:行善的人,其后必然昌盛。古人恭谨地告诉修身的人:要实实在在地行善。何况善恶报应的道理,是显明而毫无差错的,是千年不变的真理。 有些假藉神明以教化世人的文章,之所以不全是虚诞之言,我认为是一些读书人,心存排斥佛教之偏心,乃藉著公正的神明,以圆通地教化世人之故,同时又可保护他的清名。 其实,因果报应的事,十分明确,且可查证。自古的圣贤,都是以不欺为主要的德行。因此,因果之事儒家有经书、注疏可供查考,在佛家来说,更是禁戒妄言。所以佛家重因果报应,自是不移之论;道家讲至诚感应,亦不外因果。凡此,全都有典籍为证。 圣贤仙佛万万不会以虚假诞妄的话来欺骗世人。教虽有儒、释、道三种差别,却同样戒妄言。基于此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