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安徽省泗县第三中学 陈曦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北师大版) 第一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主要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其应用,从数学知识角度来看,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命题课:等差数列的学习,既是对前面学习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的巩固,也是为后期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打好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数列作为一种函数,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等差数列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字的规律和美妙,让学生认识到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并且运用该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等思想方法。
二、学生学情分析
从已有的知识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性质规律和应用,以及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方法;从已有的能力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具备学习这节课所需的知识,但是在对一些条件较为严苛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解过程中,学生对一定条件的分析以及数据的应用处理上具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判断已知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2)能够列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等差数列;
(3)能够根据某些数列的特征,准确地写出其通项公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等过程,探索等差数列的特点及其表示方法;
(2)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递推法和叠加法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索等差数列的表示方法中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2)在求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时,体会数列与函数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总结概括等差数列的定义,观察分析等差数列的性质特点。
2、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五、教学过程
(一)等差数列的定义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情境】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1) 过去的300多年里,人们分别在下列时间里观测到了哈雷彗星:1682,1758,1834,1910,你能预测出下一次观测到哈雷彗星的时间吗?
(2)通常情况下,从地面到10公里的高空,气温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符合一定的规律,请你根据以下数据估计一下珠穆朗玛峰峰顶(高度8844.43米)的温度。
高度(km)
1
2
3
4
5
6
7
…
9
温度(℃)
28
21.5
15
8.5
2
-4.5
-11
…
-24
28,21.5,15,8.5,2,…,-24
(3)1,1,1,1,1,1,1,…,1
【问题1】观察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首先分析每列数据的特点,在总结出这些数据的共同特点,由此引出课题。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问题2】通过对上述数据的观察,你认为该如何定义等差数列?
【师生活动】学生结合上述问题的分析,给出定义;教师给出严格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 d 表示)。
【问题3】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如果是,指出首项和公差,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1)4,7,10,13,16,…;
(2)31,25,19,13,7,…;
(3)0,0,0,0,0,0,…;
(4) a,a-b,a-2b,…;
(5) 1,2,5,8,11,…。
【师生活动】对于(1),教师应强调定义中“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对于(2)、(3)、(4),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到公差d可以是正数、负数、同一字母,也可以为0;
对于(5),教师应强调定义中“同一常数”这一要求,否则这个数列不能称为等差数列。
(二) 等差中项的定义
【问题4】①一个等差数列中最少含有几项?②如果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
【师生活动】①最少含有三项;②由定义得:A-a=b-A,则A=½(a+b);反之,若A=½(a+b),则A-a=b-A,所以a,A,b成等差数列。
等差中项的定义:若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A=½(a+b)。
【问题5】已知A,B,C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且B是A和C的等差中项,求角B的大小。
【师生活动】根据等差中项的定义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答,进一步强调等差中项的定义。
(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1、迭代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情境】教师板书下列等式:
a2-a1=da2=a1+d
a3-a2=da3=a2+d=a1+2d
a4-a3=da4=a3+d=a1+3d
……
an-an-1=dan=an-1+d=a1+(?)d
【问题6】观察上列等式,我们可以猜想an=a1+(?)d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得出公式an=a1+(n-1)d
2、叠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情境】教师板书下列等式:
a2-a1=d
a3-a2=d
a4-a3=d
……
an-an-1=d
【问题7】观察上列等式,把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可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式子?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a2-a1)+(a3-a2)+(a4-a3)+……+(an-an-1)=(n-1)d进行化简,从而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已知等差数列是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n=a1+(n-1)d (n≥1,n∈N+,d是常数)
(四)等差数列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问题8】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pn+q,p、q是常数,
求证:{an}为等差数列。
【师生活动】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证明,并得到一般性结论:数列{an}为等差数列an=pn+q,p、q是常数。这个结论提供了一个证明某数列是等差数列的一个常用方法。
【问题9】画出下列等差数列的图像,并与相对应的一次函数图像进行比较,得出区别和联系:
(1) an=2n-4(y=2x-4);(2)an=-3n+10(y=-3x+10);(3)an=4(y=4)
【师生活动】画出等差数列的图像后,发现等差数列an=pn+q的图像是落在对应的一次函数y=px+q图像(直线)上的彼此孤立的点的集合。并引导学生得到以下特征:
当d>0时,函数是增函数,数列是递增数列;
当d<0时,函数是减函数,数列是递减数列;
当d=0时,函数是常数函数,数列是常数列。
(五) 课后作业:习题1-2 A组第7、8题。
六、 课堂小结
1、 本节课利用具体的例子,观察所给数据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观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老师点评补充学生的总结,从而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学生自己观察出从第二项起,差是同一个常数,这很关键。
2、 定义形成后,借助例题总结体会等差数列的基本量是首项和公差,本设计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导入,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
3、 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出等差数列定义,然后由定义导出通项公式,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