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网校(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期数: 0511 LSG3 031学科:历史 年级:高三 编稿老师:陈艳杰 同步教学信息训 练 篇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训练篇)单元测试第卷(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标志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的历史事件是( )A中原大战结束B东北易帜C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21928年,张学良宣布“易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要维护了( )A奉系军阀势力B中华民族利益C日本在华势力D美国在华利益3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的标志是( )A蒋介石
2、改组南京国民政府B东北易帜C宁汉合流 D北伐部队占领北京41927年八七会议上,中共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的主要原因是( )A表明中共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B是毛泽东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反映C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物D主要是为了配合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5八七会议前后,中共多次发动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这表明中共( )A在城市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B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C还未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动力D受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6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最突出的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必须建立人民的政权C必须从城市转向农村D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7下列活动中有毛泽
3、东参加的是(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A B C D8毛泽东认为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发生和坚持下来,并且日益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有中国共产党领导B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D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9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哪一项是对“八七”会议决议的发展( )A根据地建设 B武装斗争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土地革命10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得到农民衷心拥护的主要原因是( )A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C党领导了土地革命D根据地开展了经济建设1119271931年,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4、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指导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国内军阀混战土地革命的开展A B C D12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使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B它使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C. 它促使中共立即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D它冲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3“九一八”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A幻想国际势力干预,避免事态扩大B集中军事力量镇压国内革命C借机削弱地方军阀的军事实力D慑于日本军事实力且惧怕战败14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举起抗日反蒋旗帜,集中说明了( )A日本已开始全面侵华战争B蒋介石的妥协政策不得人心C.抗日符合整个中华民族利
5、益D要抗日就必须反蒋151933年,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共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最主要的原因是( )A毛泽东对红军的正确领导B“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未占据统治地位C周恩来、朱德对“左”倾错误的抵制D. 红军广大指战员的艰苦奋战161933年初,中共临时党中央由上海迁到中央苏区,导致( )A王明掌握了中共中央领导权B“左”倾错误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C导致鄂豫皖、湘鄂西两个根据地反“围剿”失利D“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得以全面推行17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A敌人力量强大 B红军指挥错误C红军力量薄弱 D华北危机影响18万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
6、( )A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B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C革命中心地区发生了转移D.中国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19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C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D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20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充分说明了( )A英美支持蒋介石抗日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C国民政府已不急于消灭红军D改变了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对抗政策21奠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基础的是( )A“八一宣言”B瓦窑堡会议的决议C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D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22下列关于1935年中国政治形
7、势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B蒋介石已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D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任务已胜利完成23“一二九”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B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C伪“满洲国”的建立D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2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当时扭转时局的关键,下列理由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谋B它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C它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合作的序幕D它宣告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第卷(非选择题,共4小题。25、26小题各12分,27、28小题各1
8、4分,共52分。)2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必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材料2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个特
9、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请回答(1)材料1认为“全国革命高潮”必然形成的依据是什么?此观点是否正确?试结合材料2有关内容加以说明。(2)材料1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其依据是什么?是否正确?结合材料2有关内容加以说明。(3)材料1中对当时中国革命力量的分析是否全面?说明理由。(4)材料1、2各代表了怎样的革命道路?其思想根源各是什么?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主要的当前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10、。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2月25日)材料2 按: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36年7月13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曾表示要“御侮救亡”。对此,沈钧儒等人发表如下声明:蒋先生处全国最高统治地位,应该赶快设法,作抗日救亡的真正准备。真正的准备抗日,绝不是所谓“先安内后攘外”,而是联合各党各派,开放民众运动以共纾国难。摘自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1936年7月15日)材料3 日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
11、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请回答:(1)在材料1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蒋介石看作当时的主要敌人之一?(2)根据材料2(含按语)和3,说明中国共产党在1936年9月认为“抗日反蒋”的口号已经“不适当”的原因。(3)参照材料2,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4)从1936年7月13日到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又有哪些不利于抗日的行动?(5)中国共产党贯彻“逼蒋抗日”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果?(6)根据当时对蒋策略的调整,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时所依据的思想路线的核
12、心。27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说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有何特点?根据这种政治形势的变化,我党政策方针发生了哪些变化和调整?2820世纪30年代初,蒋介石国民政府为什么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推行上述政策的最终结局如何?试结合史实分析其结局的成因。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第卷1D 2B 3B 4D 5B 6C 7B 8B 9A 10C 11D12C 13B 14C 15C 16D 17B 18C 19B 20B 21D22B 23A 24C 第卷25(1)中国政治经济危机全面尖锐化。不正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敌人力量相当强大,尤其是在城市。(2)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无产
13、阶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不正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3)不全面。农民是民主革命中反封建势力的中坚。(4)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暴动的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前者是主观主义,后者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6(1)因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镇压抗日爱国力量。(2)因为蒋介石作出了“御敌救己”的表示,中国共产党又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国民党中央军或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3)蒋介石虽有抗日的表示,但他仍坚持“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镇压抗日力量,没有真正的抗日准备。(4)制造“
14、七君子事件”;到西安督战,进攻红军。(5)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6)实事求是。27(1)政治形势变化的特点:统治政权变化: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以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军阀统治,仍然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变为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成为主要矛盾。国共关系的变化:由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到国共合作破裂,形成了国共对峙的局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对峙的局面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1
15、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形势处于低潮,但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革命形势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使党和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路线,使红军完成了战略转移。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2)中共方针政策的变化和调整: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全民族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国共再度
16、合作,共同抗日。纠正党内错误的方针政策: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使中国革命逐渐发展起来。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实际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使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28(1)原因:日本加紧侵华;蒋介石围剿红军失败,中共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全国人民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蒋介石的阶级本性。 (2)结局:被抗日潮流所取代而宣告破产,其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3)成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为消灭红色政权而提出来的,由于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一开始便遭到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又由于英美与日本矛盾也趋于上升,再加上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的共同抗日政策得到普遍支持,抗日民族运动高涨,国民党内部分化进一步加剧,迫使蒋介石政权由镇压革命转向联共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