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历史高考文化常识总汇
原阳一中 赵永民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表】
朝代
建立者
起止时间
都城
朝代
建立者
起止时间
都城
夏
禹
约前2070—
前1600年
阳城
南朝
420—589年
商
汤
约前1600—
前1064年
亳,盘庚时迁都殷
北朝
439—581年
西周
周武王姬发
约前1064—
前771年
镐京
隋
隋文帝
杨坚
581—618年
长安
东
周
春秋
约前770—
前476年
唐
唐高祖
李渊
618—907年
长安
战国
约前475—
前221年
五代十国
907—960年
秦
嬴政
约前221—
前207年
咸阳
宋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960—1127年
汴梁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1127—1276年
临安
汉
西汉
汉高祖
刘邦
前202—9年
长安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907—1125年
上京
东
汉
光武帝
刘秀
25—220年
洛阳
西夏
元昊
1038—1227年
兴庆
三
国
魏
曹丕
220—266年
洛阳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1115—1234年
中都
蜀
刘备
221—263年
成都
元
元世祖
忽必烈
1271—1368年
大都
吴
孙权
222—280年
建业
晋
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
266——316年
洛阳
明
明太祖
朱元璋
1368—1644年
北京
东晋
晋元帝
司马睿
317—420年
建康
清
清太宗
皇太极
1644—1912年
北京
【中国的别称】
赤县、神州、中华、华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区、、九牧、八州、禹城、禹迹、禹甸、海内、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
外国人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 (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
【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生肖算法:(时间-3)÷12的余数就是对应的地支,那么2009年就是牛年。
(1.)“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B解释: 十二生肖是中华民族游牧与农耕两种文化并重的产物。猪是农耕文化下的主要家畜,鼠则是人们追求智慧的象征。
【古代纪年法】
(1)干支纪年:(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年份减去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年份减去3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五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襄公二十三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
始自汉武帝,迄于清末。皇帝更迭即换年号,同一个皇帝也可以更换年号。如汉武帝就曾使用过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等十一个年号。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狱中杂记》:“康熙(清圣祖年号)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
(3)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 :
始于汉,今农历仍袭用。即以干支相配的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近代史上著名的“甲午海战”、“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就是用干支纪年来表示的。
干支——十天干:甲、乙、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将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天干地支次序表】
1. 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4)年号干支兼用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5)生肖纪年生肖纪年:
用十二种动物来表示十二地支,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产生于东汉王弃以前,主要使用于民间。迄今还在使用。
1.农历的干支纪年一直沿用至今,1958年,用干支纪年法应该指的是农历的
A.己丑年 B.己未年
C.戊午年 D.戊戌年
D解释:干支纪年法六十年一轮回,1958年前的60年是 1898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是戊戌年。
2.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那么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是在农历
A.丙戌年 B.壬辰年
C.辛丑年 D.甲午年
B解释:根据天干地支搭配方法进行推算,2012年比2008年晚4年,“戊”后面的第4个是“壬”,“子”后面的第4个是“辰”。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子23-1点,丑1-3点,寅3-5点,卯5-7点,辰7-9点,巳9-11点,午11-13点,未13-15点,申15-17点,酉17-19点,戌19-21点亥,21-23点。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点—5点。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莫逆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忘年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忘形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车笠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君子之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
神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5) 谦称:学生自称“门生、受业、不才、小生、小可、晚生、后学”等。
(6) 雅称:自家父母称“椿萱”,他人母亲称“萱堂”,岳父母称“泰山、泰水”,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夫妻称“伉俪、伴侣”,丈夫称妻子“内人、可卿”,妇女称“巾帼”,男子称“须眉”,同学称“同窗”。
(7) 婉称:家父母称“家严、家慈”,去世父母称“先父先严、先母先慈”,夫妻一方亡故称“丧偶”,夫死未嫁之女称“遗孀、孀居”,妻死未娶称“鳏夫、鳏居”。
(8)古代别称:
1.桑梓:家乡 2.巾帼:妇女 3.须眉:男子 4.鸿雁:书信 5.社稷:国家 6.汗青:史册 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1905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传统节日】
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对子”。
春联,源于桃符,起于五代十国,兴于明清,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1.)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依据中国古代历法把正月作为岁首。这一节日最早应起源于
A.秦始皇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宋太祖时期 D.唐太宗时期
D解释:西汉汉武帝时期,天文学家制订出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2、)春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下列新中国成立以来某地农村百姓家盛行的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扎根农村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红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D解释:①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关 ②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③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④与新中国成立有关
2.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3.寒食: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清明: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唯一既是24节气又属于传统节假日。
(1.)祭扫亲人的坟墓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这种习俗的积极意义在于
A.懂得珍惜生命 B.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C.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D.增强爱国爱家的意识 答案:D
(2.)“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下列关于这些谚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清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 ②二十四节气是北宋沈括制订的 ③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④这些谚语我国古代农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C解释: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完全确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科学性。②③说法错误。
(3.)最早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法的制订,应归功于
A.汉武帝 B.僧一行
C.沈括 D.郭守敬
答案:C解释: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北宋科学家沈括提倡改革历日制度,按节气定月,以立春为元旦。这种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日制度,称为“十二气历”。
5.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
(1.)上述材料,不能说明端午节
A.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
B.积淀的是深厚的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
C.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
D.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
答案:A 解释:由材料中端午节习俗和起源的多种说法,可 知端 午节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等,但不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
6.乞巧:又称少女节或七夕。与牛郎织女故事有关。
7.中秋: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仲秋节、八月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它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古代帝王祭月礼制、月下歌舞觅偶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遗俗。神话传说和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朱元璋月饼起义”都与中秋节有关。
它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
月饼原本是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便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接合起来,用来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 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1.)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注:“夕月”即拜月之意)这反映了古代帝王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那么,中秋节祭月的典礼可能起源于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A解释:中秋节祭月的典礼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是生产力相对低下的产物。选项所列四个时期,先秦时期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人们的科学知识也比较贫乏。
(2.)《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期人们过中秋节的情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C解释:引文出自《东京梦华录》,北宋建立后将开封改名为东京,作为都城。可见,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宋都城东京中秋之夜的繁华和赏月习俗。
8.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莱萸等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这一节日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叉称为双九节、老人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九九重阳。在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莱萸等等。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这一节日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1.)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材料看,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人们
A.祈祷姻缘美满 B.祭祀先祖先人
C.祝愿健康长寿 D.期盼合家团圆
答案:C解释:九在0至九这十个数字中是最大数,九九重阳,又与“久久”同音,故重阳节有长久长寿的寓意。从材料中的“宜于长久”,也可分析出正确答案。
9.腊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10.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11、国庆节,即国庆纪念日,是一个国家政治性最浓重的节日,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它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1.下列各国国庆日及其相关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A.美国——7月4日——《独立宣言》
B.法国——7月16日——大革命爆发
C.加拿大——7月1日——《大不列颠北美法案》
D.苏联——11月7日——十月革命
解释:B 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发动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后来,7月14日被定为法国的国庆节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寒食:清明前两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禁火三日
清明:四月初,踏青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有关官职】
1.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2.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3.六部职能:
(1)吏部(官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4.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5.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
6.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7.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8.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9.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10.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11.三公九卿: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人名称谓】
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或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有几项边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
3.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 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 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
4.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称天子:殿下 ③称将军:麾下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5.尊称:自家父母称“高堂、双亲、膝下”,别家父母称“令尊、令堂”,老师称“恩师、导师、夫子”,他家房居称“尊府、贵宅”,自家居室称“草堂、寒舍”。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年号·谥号·庙号·尊号·徽号】
【皇帝的号】
中国古代的皇帝有庙号、谥号、尊号、年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唐高祖、唐太宗等。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如汉武帝、隋炀帝等。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年号是封建皇帝在位时纪年用的名号,西汉时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1.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 “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 “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2.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
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3.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4.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1.《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B解释:理解了各种称号的含义,不难找到正确答案。
【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人们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的名字时,必须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避讳。秦始皇名政,于是下令全国改正月为端月。
一说起源于夏商时期 一说起源于西周 一说起源于春秋时期
虽说起源不定,但避讳之风至唐、宋和清朝,极为盛行
1、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
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如: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以后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月”的“正”不再读“政”,而读作“征”了。
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
2、官讳:是封建官场的下级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上司,主动避长官的名讳。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
3、圣人讳: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4、家讳:指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又称私讳。
如:《红楼梦》中这样例子很多。林之孝的女儿原名红玉,因为犯了宝玉的讳,只好改为小红。
比起国讳,家讳中寄寓着对长辈们的亲敬、崇仰与怀念之情,带有更多的自发生。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
如: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如: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如: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
1.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A解释:汉朝开国皇帝是刘邦,改“相邦”为“相国”就是为了避讳刘邦的名字
【文史典籍】
1.国学:特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1.)如果要查阅墨子的光学八条等方面的论述,应该查阅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C解释: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属于先秦诸子百家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3.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
(1.)下列儒家经典,不是由孔子编订、整理的是
A.《诗》 B.《书》
C.《论语》 D.《春秋》
答案:C解释: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其言论编纂成《论语》一书,此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2.)明朝沿袭了前代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考试的试卷命题范
围是
A.四书五经 B.时事政治
C.诗赋 D.算术、法律
答案:A解释: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考生发挥个人见解,以达到严格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
4.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
5.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6.四库:经、史、子、集
7.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8.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9.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史书体例】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等。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如:《史记》(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汉书》(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等
纪传体: 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