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国内船企扎堆海工制造 集中价值链低端引发担忧1.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676306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船企扎堆海工制造 集中价值链低端引发担忧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内船企扎堆海工制造 集中价值链低端引发担忧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内船企扎堆海工制造 集中价值链低端引发担忧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3月17日00:48   国内船企正“恋”上海洋工程业务。   近日,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下称熔盛重工)在“海洋石油201”深水铺管起重船4月份即将出坞之际,该公司总裁陈强高调对外宣布,熔盛重工第二大板块海洋工程也将全面启动。预期2013年,海工板块目标产值将突破30亿元大关。   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眼中,这却是熔盛重工筹划上市前的高调“垫场”。该人士指出,“铺管船在海工产品中技术门槛并不高,熔盛重工进入造船行业也不过几年的时间,虽然高调进入海工领域,但目前还没看出其在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海工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何在。”   本报记者在多日采访和调查中发现,在造船业持续低迷、海工产品毛利率较高等多方因素的驱动下,国内不少船企都开始迅速转向海工制造领域,不过往往在价值链低端的海工产品上扎堆。局部产品过剩的担忧,开始在业内出现。   “纵观国内海工工程项目(含建成和拟建项目),大多数停留在海洋工程的‘壳’建造,它们大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更容易形成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甚至很少有提及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项目。”3月15日,中船重工704研究所标准情报室研究员刘峰对本报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转型之惑   在众多的向海工业务转型的企业中,振华重工(600320.SH)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例。   2009年5月22日起,振华港机更名为振华重工。该公司的业务开始向海洋重型业务转型。   2009年7月20日,振华重工获得一个巨额海工产品合同,即与伊朗石油部旗下负责海上石油开采的西班牙ADHK公司签订一个金额高达22亿美元的海工装备采购合约,为ADHK公司提供10台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7台陆上钻机和2艘浮吊。   这一巨额合同似乎给了振华重工信心,时任振华重工总裁的管彤贤曾高调表示,“振华重工的海工装备短期目标是,2-3年内的海工市场产品占公司总产值50%以上,相应板块的营业收入突破40亿美元。3-5年后,海工业务占到公司产值的80%以上。”   不过,近期业内指出,振华重工暗暗收缩海工业务战线。   “收缩战线的说法并不准确,我们还是按计划在做。”3月15日,振华重工董秘王珏回应本报记者,同时解释,“海工业务还只是刚刚起步,还不想谈得太多。”   对于去年伊朗巨额合同的后续谈判,王珏只是透露,“一些技术条款还在谈判,目前还没有收到伊朗方面的付款。”   “铺管船在海工产品中技术含量并不算高,振华以前是做港机的,如果向海工转型,会在浮吊船和铺管船方面有全球竞争力,但是在没有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经验情形下,该平台订单取得估计需要大股东中交集团支持。”平安证券造船行业研究员叶国际对本报记者表示。   与振华重工一样,熔盛重工也是从铺管船切入海工业务。   刘峰告诉本报记者,包括振华重工、海洋工程、太平洋重工、熔盛重工、黄船重工、武昌船厂、蓬莱巨涛海洋工程重工、天津新河重工以及一些有海工建造实力的地方船企,这些船企业都是从低端产品开始切入,目前掌握着一定数量的海工辅助船和工程船订单。不过,上述企业在海工方面实力较弱,成员更为庞杂,属于国内第二梯队。   “第一梯队则包括烟台莱佛士、大连船舶重工、上海外高桥、中远船务等企业,主要从事钻井平台和浮式生产系统(即FPSO和FSO)建造,其中烟台莱佛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手持订单最多,达到13座,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产品覆盖了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类型最多;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首次承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第6代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建造技术最难。”刘峰说。   从国际上看,目前海工装备生产商呈高度垄断竞争局面,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日韩造船企业。根据韩国船企的公开数据,生产海工装备的毛利率在30%左右,造船的毛利率不到20%。   相对而言,“中国企业海洋工程装备价值占全球约10%,未来十年份额均值预计可以提升至15%以上,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未来十年需求在450亿美元以上,如果南中国海油气开发大规模展开,装备需求估计在1000亿美元以上。”叶国际认为。从国内企业在全球占有率上看,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对于进入海工装备领域的企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提醒为:“海工装备不同于船舶批量生产。对于进入者而言,门槛相对高很多。企业不该盲目进入,以免再步船舶工业的后尘。”   扎堆低端   刘峰直接指出,国内海工领域过热。   “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兴起了一股海工基地建设热潮,包括上海、广州、珠海、青岛、大连、烟台和南通等多地都提出要建大型基地。此外还一大批国外的‘淘金者’正将大批资金砸向海工制造业,如韩国STX、新加坡万邦等。”   据海洋工程权威分析机构ODS预测,2010年至2015年,世界海洋钻井装置总需求量为83到116座,其中自升式为6至12座,半潜式为66至93座,钻井船为11至12座,平均年需求为16至24座,至于FPSO,根据德国DVB预测,今后5年内平均每年新造量为5艘。   “这些都远低于两三年后中国海工装备的制造能力。这还不包括海工制造能力较强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兴建的项目。”刘峰说。   根据公开的国内各大企业的海工产品的主攻方向及产品规划统计,可以发现,不约而同地集中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铺管船等领域。   刘峰认为,“在海工类产品中,这些产品,确切的说就是海洋钢结构制造,相对处于价值链低端。”   目前国内海工企业的主流装备的自主设计能力不足。只能自主设计用于浅海油气田开发的装备,尚不具备100米以下水深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半潜式平台、深水FPSO等装备,以及具有国际市场竟争力的深海海洋工程辅助船的自主设计能力。特别是新型高端装备的设计建造仍属空白。在SPAR平台、LNG-FPSO、多功能自升式平台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中国至今未曾涉及,缺乏设计建造经验,更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   以钻井平台为例,经统计发现,目前我国涉足钻井平台的企业至少有7家以上。记者同时了解到,目前世界范围内有600至800座平台。现役的钻井平台中大多设计寿命为20年至30年,但是30年还在用的平台比比皆是,老龄化相当严重。   大连船舶重工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殷学林曾对本报记者指出,2003年至2009年,国内三大石油公司所有的钻井平台才12座。以目前经济恢复的速度,从中国这个局部来看,应该说需求量不会太大。   叶国际表达了类似观点,从海洋工程这个行业本身来说并不过剩,但是由于技术所限,大家都过分集中在一些细分的领域,难免会造成部分产品过剩。   与此同时,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在我国更是一个空白点,“比如在海上钻井平台中,仅钻井模块的价值就占到了总价的20%至50%,这类设备技术复杂,含金量高,基本上被欧美公司垄断。”刘峰表示。   工信部装备产业司船舶处处长由淑敏去年也指出,“海工装备的配套设备本土化率非常低,每年有七成以上需要进口,关键设备配套率不足5%,对此,如果不解决配套问题,‘船壳工业’现象将在海工装备制造业领域重演。”   “海工产品品种多样,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主打产品,而从国家的整体布局角度来说,则要限制规模,在企业间进行合理分工,确保海工装备业有序发展。”对于海工行业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所长吴有生认为。   国家有关部门已开始注意引导规范。2010年1月,工信部发布了海工装备领域投资方向,确定了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今后几年内技术改造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 本报记者也了解到,最近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信部正在进行调研,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详细规划也出台在即。 传统主业遭遇天花板 振华海工自救 传统主业遭遇“天花板”,振华重工通过海上 重工业务维系其业绩增长。但在人才储备、进入决心等方面,均是其“短板”。   振华重工(600320.SH)更名后的第一份年报于4月2日发布,在2009年,作为振华重工的传统业务—集装箱起重机受到全球市场容量萎缩的影响,收入下降23.7亿元至166.42亿元,毛利润降至6.96%。   振华重工寄予厚望的海上重工业务,主营业务收入较2008年增长85.49%,达到35.82亿元。毛利润率从2008年的22.11%提升至30.85%。   记者从振华重工了解到,2009年财报的订单中显示的海上重工业务并不包括振华重工2009年7月与西班牙ADHK公司签订的价值约为22亿美元的合同以及与太仓港口投资发展邮箱公司签订的6.89亿人民币的输油管道合同这两笔订单。   “相对来说,振华重工的产品还没有进入海洋工程装备核心领域,只是依托其原来的技术基础在铺油管船是比较好的切入点。”中国船舶(57.35,1.07,1.90%)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师张勇慧4月5日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在目前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商中,振华重工并未跻身第一方阵。   振华入海   早在2007年时,在振华港机(6.64,0.05,0.76%)的年报中,海上重工业务已经在列。彼时,时任振华重工总裁的管贤彤为振华重工做出了掉头的抉择。   在海工业务上,管贤彤的规划是,“振华重工的海工装备短期目标是,2-3年内的海工市场产品占公司总产值50%以上,相应板块的营业收入突破40亿美元。3-5年后,海工业务占到公司产值的80%以上。”   2007年时,集装箱起重机业务还能保持14.57%毛利润率,经过两年的金融危机冲击,其仅剩6.96%。   而另一方面,每年公司用钢量巨大,近年来钢价大幅波动给公司发展造成一定的阻力。数据显示,公司存货主要为锁定价格的钢材,2008年末,公司存货为77.43亿元,较2007年末增长346.69%。   2005年左右,时任振华重工总裁的管贤彤已经有意转型海洋工程领域。“这与中集集团(12.21,0.36,3.04%)总裁麦伯良思考的方向一致,两位年龄相差近20岁的老总大有惺惺相惜的味道。”一位接近麦伯良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说。巧合的是,这两位老总在此后的日子里,都做出了向海洋转型的决策。   据Marintime Business Strategies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3月底,全世界运营的FPSO有212台,是10年前2.5倍。   截至2008年1月25日,全世界正在运营海上钻井平台有678座,其中钻井船有40艘,半/全潜水式平台174座、自升式钻井平台413座;在建海上钻井平台146座。   世界著名的海洋油气工程研究咨询机构道格拉斯-威斯伍德公司指出,自2008年-2013年,全球海洋油气工业将投资1890亿美元在遍及全球的海洋上建立15000个油气勘探和开采井,其中有45000个勘探井,投资750亿美元;10500个开采井,投资1140亿美元。   海工格局   进入海工领域的振华,尽管有过占领世界港机七成份额的成绩,但在海工装备这一块未知且技术门槛高的领域,振华面对的是内忧外患。   与管贤彤同样对海工装备有兴趣的还有中集集团总经理麦伯良。上述接近麦伯良的人士透露说,早在2005年时,麦伯良就提出中集的转型,而海工装备是其看好的领域。   恰好新加坡莱佛士控股股东章立人因为儿子不愿意继承船舶家业,正考虑为烟台莱佛士寻找“婆家”。   2008年,中集集团启动烟台莱佛士收购事宜。两年后,中集集团实现对烟台莱佛士控股。其后,中集集团又快速地从俄罗斯MNP集团手中,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其拥有的Friede GoldmanUnited(世界最先进的海工装备设计公司)75%的股权。   与此同时,中集集团于2009年10月在烟台建立了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了从上游设计到下游制造的产业链条布局。   虽然在2009年中集集团年报中,海工板块并没有为其带来实质的收益,但烟台莱佛士手中持有的6台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却是让国内很多厂商眼红的成绩。   “中集集团通过收购烟台莱佛士进入海工装备制造第一方阵。”张勇慧表示。按照国内普遍的看法,中集烟台来莱佛士隶属于中船工业旗下的外高桥(11.97,0.21,1.79%)造船、沪东造船、中船重工旗下的大连船舶重工、青岛北船重工、武汉船用机械公司,加上三大石油公司旗下几家海工装备制造商以及中远船务都列为第一方阵中。而进入海工领域两年多的振华重工尚未进入这一方阵。   这只是振华在中国所处的局面,海洋工程装备早已是一个国际化的领域,在海外振华重工面对的是更为凶险的竞争格局。   据上海造船工程学会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从过去20年间世界造船业的发展看,现代重工、三星重工、万国造船等韩国和日本大型造船企业几乎都将海洋工程设备的研发和建造列为发展重点;美国及欧洲部分船厂等已在商船建造领域失去了竞争力;以修船见长的新加坡船企独辟蹊径,在海洋开发设备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海洋工程设备的建造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日本、韩国和美国。目前,新加坡建造海洋工程设备数量占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吉宝、裕廊和PPL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海洋工程设备生产厂家,竞争力首屈一指。   而近几年韩国船厂开始把FPSO、钻井船/平台等大型设备作为主要的开发目标,在竞争逐渐占了上风,特别是钢结构工程上,已接近垄断地位。欧美一些船厂则利用地理位置优势(靠近墨西哥湾油田),以及与专用设备供应商的密切联系,将重点放在专用设备的安装上。   渐入佳境?   “烟台莱佛士胜在国际基础非常好,在国际上有很好的营销网络。”张勇慧分析说,“振华重工的长处在于其起重机、铺油管道船以及浮吊产品,而其切入海工装备正是以此为基础。”   但正是因为振华以浮吊和输油管道船切入海工领域,也被外界认为,尚在低端产品链条上。   虽然振华重工已于2009年7月拿到了与西班牙ADHK公司签订的价值约为21.26亿美元的合同,包括10台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7台陆上钻机以及2艘浮吊。   “铺管船在海工产品中技术含量并不算高,振华以前是做港机的,如果向海工转型,会在浮吊船和铺管船方面有全球竞争力,但是在没有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经验情形下,该平台订单取得估计需要大股东中交集团支持。”平安证券造船行业研究员叶国际分析说。   而振华重工自己也表示要“兢兢业业,做好工作”。振华重工提示履行该合同风险时称:“由于这事我公司转型向海工市场进军的第一个大订单,也是上海市首次承接自升式钻井平台,因而本公司要加强涉及、制造和依靠上海市高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三结合。”   有意思的是,在振华重工年报中这样阐述对2010年规划:继续巩固港机市场中的全球龙头地位;在原有的自身优势基础上,大力推广浮式起重船、铺管船、挖泥船、动力定位系统、重型锚绞车等成功产品,研制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等核心技术,争取短期内在海上重工市场有重大突破。   尽管外界对振华重工产品究竟是处于低端还是高端仍存有疑虑时,海工业着实为振华重工业绩带来了亮点。   振华重工年报中显示,“海工产品因为生产周期更长,往往需要2-3 年。要发展壮大海工产品,首先要对基本建设进行投入,造成近年来公司对基建投入较大,即使不发生金融危机,海工产品产生收益也需要一个过程。”   振华重工的对策是,“将根据海工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对于市场容量较大,产品通用性强的产品,适度、少量先开工、先研发,利用水边作业、自己拥有生产用浮吊,采用先进生产模式,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合理、适度的进行基本建设投入;通过与多家主要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良好关系,根据订单状况订货,力争取得有效稳定价格、保证供应数量;向管理要效益,提高钢材利用率。”   记者从《中国远洋(9.23,0.13,1.43%)航务》上海分部主任吴明华处了解到,由于振华重工主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而另一方面,其海工方面的投入太大,现任总裁康学增或将一部分重心挪至其熟悉的业务领域。   “康从一航航道局出身,最近他考虑可能要往航道疏浚船调整。主要是针对航道淤积。据我所知,市场对该种船型有一定需求,要比干散货、集装箱要好。”吴明华表示。   振华重工公司方面否认了这一说法,公司非但没有缩减海上重工业务,还在大力开拓海工市场。而这些成绩将会在2010年看到。   这一说法,与振华重工总裁康学增的说法略有出路。在接受香港某媒体采访时,康学增表示,振华最突出的是港口案吊和机械,占据全球七成以上市场。但主业受到航运危机影响,企业面临生存压力,为此振华将调整产品结构,进军高速铁路和风力发电市场,初期主要涉及高铁电控设备以及风电机组减速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