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3.1 导线
3.1.1 导线直径
导线直径设计满足部颁标准YD/T322-1996中导体直流电阻之要求。
3.1.2 导线断裂伸长率见下表1
表1 导线断裂伸长率
导线标称直径(mm)
断裂伸长率(%)
0.40
≥10
0.50
≥15
3.1.3 导线的电性能 电阻率ρ20≤0.017241Ω.mm2/m
3.2 绝缘采用符合部颁标准YD/T760-95规定的高密度聚乙烯料,其密度≥0.941g/cm3
3.2.1 高压火花测试
DC2-6kv 每12km不得超过1个击穿点。
3.2.2 色谱
a线:白 红 黑 黄 紫
b线:兰 桔 绿 棕 灰
绝缘颜色符合GB6995.2或YD/T322-1996标准中附录A(标准的附录)的规定
3.2.3 绝缘的机械物理性能
3.2.3.1 绝缘颜色迁移
试验温度80±2℃时间24h不迁移
3.2.3.2 绝缘抗张强度(中值) ≥16Mpa
3.2.3.3 绝缘断裂伸长率(中值) ≥300%
3.2.3.4 绝缘低温卷绕试验
试验温度-55±1℃时间1h 10个试样应无开裂0/10
3.2.3.5 绝缘热收缩率
试验温度115±2℃时间1h≤5%
3.2.3.6 绝缘热老化后的耐缠绕性能
热老化处理温度115±2℃ 处理时间24×14h
再次老化温度70±2℃ 处理时间24h
试验结果应不开裂
3.2.4 绝缘外径
导体直径0.4mm,绝缘外径为0.72±0.01mm;导体直径0.5mm,绝缘外径为0.88±0.01mm
3.3 线对
3.3.1 由分别称作a线和b线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绝缘芯线均匀地绞合成线对。
成品电缆上,任意线对绞合节距在3m长度上测得的算术平均值不大于155mm,且与标称节距误差不大于±2%。
3.3.2 绝缘芯线应按表2规定的色谱和序号构成线对
线对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绝缘色谱
a线
白
白
白
白
白
红
红
红
红
红
黑
黑
黑
b线
蓝
桔
绿
棕
灰
蓝
桔
绿
棕
灰
蓝
桔
绿
线对序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绝缘色谱
a线
黑
黑
黄
黄
黄
黄
黄
紫
紫
紫
紫
紫
b线
棕
灰
蓝
桔
绿
棕
灰
蓝
桔
绿
棕
灰
表2 基本单位线对序号与绝缘色谱
3.4 缆芯
3.4.1 20对及以下电缆采用同心式结构,20对以上电缆,缆芯由若干基本单位(子单位)或(和)超单位绞合而成.
3.4.2 缆芯排列见下表3
表3 推荐的缆芯结构排列
标称对数
缆芯结构排列
10
2+8
20
1+6+13
30
(8+9+8)+5
50
2×(12+13)
100
4×25
200
1×50+6×25或4×50
300
(1+5)×50或(3+9)×25
400
1×100+6×50或4×100
600
(1+5)×100或(3+9)×50
800
(1+7)×100
900
4×50+7×100
1000
(2+8)×100
1200
(3+9)×100
1600
(1+5+10)×100
1800
(1+6+11)×100
2000
(1+7+12)×100
2400
(3+8+13)×100
3.4.3 预备线对
100对以上电缆预备线对的数量应不超过电缆标称线对数的1%,且最多不超过6对.
3.4.4 缆芯包带
缆芯外重叠绕包两层聚酯带,重叠率为15-20%
3.5 护层
3.5.1 全塑市内通信电缆:缆芯包带外重叠纵包一层符合部颁标准YD/T723.2-94规定的双面铝塑复合带,铝带标称厚度为0.20mm
3.5.2 铝塑复合带的搭接宽度应大于6mm,当缆芯直径≤9.5㎜时,纵包重叠宽度应≮缆芯圆周20%,
3.5.3 铝塑复合带铝带搭接处的平均剥离强度应≥0.8N/mm
3.5.4 铝塑复合带外紧密挤包一层粘结的聚乙烯护套,聚乙烯护套采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3.5.5 聚乙烯护套与铝塑复合带间任何部分的平均剥离强度在18-27℃下不小于0.8N/mm
3.5.6 聚乙烯护套外表面光滑、平整、无孔洞、裂缝、气泡和凹陷等缺陷等。
3.6 护套完整性
3.6.1 电缆内充入50-100kpa的干燥空气或氮气,3小时内气压不降低。
3.7 聚乙烯护套的机械物理性能
3.7.1 护套抗张强度(中值) ≥10Mpa
3.7.2 护套断裂伸长率(中值)
热老化处理前≥350%,热老化处理后≥300%
热老化处理温度100±2℃ 处理时间24×10h
3.7.3 护套耐环境应力开裂
浸泡时间96h 10个试样失效数为0/10
3.7.4 护套热收缩率
处理温度100±2℃处理时间 4h
结 果≤5%
3.8 成品电缆的电气性能
3.8.1 单根导线直流电阻+20℃
导体直径0.4mm最大值148.0Ω/km;导体直径0.5mm最大值95.0Ω/km。
3.8.2 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 ΔR最大值≤5.0%,平均值≤1.5%
3.8.3 绝缘电阻+20℃ DC100-500V 最小值 10000MΩ.km
3.8.4 绝缘电气强度
3.8.4.1 芯-芯2kv 3S
3.8.4.2 芯-屏蔽6kv 3S
3.8.5 工作电容(0.8kHz或1kHz)
3.8.5.1 10对电缆 最大值≤58.0nF/km平均值52.0±4.0nF/km
3.8.5.2 10对以上电缆 最大值≤57.0nF/km平均值52.0±2.0nF/km
3.8.6 电容不平衡(0.8kHz或1kHz)
3.8.6.1 10对电缆 线对-线对间 最大值250pF/km
线对-地间 最大值2630pF/km
3.8.6.2 10对以上电缆 线-线对 最大值250pF/km
线对-地间 最大值2630pF/km
平均值≤570pF/km
3.8.7 固有衰减
3.8.7.1 10对以上电缆(f=150kHz) φ0.4 mm平均值≤12.1dB/km;
φ0.5mm平均值≤9dB/km
10对以上电缆(f=1024kHz) φ0.4 mm平均值≤27.3dB/km;
φ0.5 mm平均值≤22.5dB/km
3.8.7.2 10对电缆:平均值不大于10对以上同一型式电缆最大平均值的110%。
3.8.8 近端串音衰减(1024kHz 电缆长度≥300m)
3.8.8.1 10对电缆内线对间的全部组合(M-S)不小于53dB
3.8.8.2 12、13对子单位内线对间全部组合(M-S)不小于54dB
3.8.8.3 20、30对电缆或基本单位内线对间全部组合(M-S)不小于58dB。
3.8.8.4 相邻12对、13对子单位间线对的全部组合(M-S)不小于63dB。
3.8.8.5 相邻基本单位间线对的全部组合(M-S)不小于64dB。
3.8.8.6 超单位内两个相对基本单位或子单位间线对的全部组合(M-S)不小于70dB。
3.8.8.7 不同超单位内基本单位或子单位间线对的全部组合(M-S)不小于79dB。
3.8.9 远端串音防卫度(150kHz)
3.8.9.1 任意线对组合 最小值58dB/km。
3.8.9.2 基本单位内或30对电缆内线对间的全部组合,功率平均值≥ 69dB/km。
3.8.9.3 12、13对子单位内或10对及20对电缆内线对间的全部组合功率平均值≥68dB/km。
3.8.10 屏蔽铝带应具有连续性。
3.8.11 电缆缆芯内应无断、混线。
3.9 电缆机械物理性能还应满足
3.9.1 电缆外径≥40mm弯曲直径为电缆直径的15倍(处理温度-20±2℃ 时间4h)。
3.9.2 外径<40mm弯曲直径为电缆直径的20倍(处理温度-20±2℃ 时间4h)。
3.10 电缆制造长度
根据YD/T322-1996装盘长度规定,同时可按客户要求长度装盘。
3.11 预期寿命
电缆在-40℃~+70℃环境中预期寿命不少于30年。
3.12 包装及标志
3.12.1 电缆外护套上印有制造厂名、制造年份、电缆型号、计米长度。
3.12.2 电缆内应整齐地卷绕在电缆盘上,电缆盘的筒体直径不小于电缆直径的15倍。
3.12.3 电缆内应充有30-50kpa的干燥空气或氮气。
3.12.4 电缆两端分别用红、绿二色代表A、B端,两端固定在盘具侧板上。
3.12.5 电缆盘上应标明
——制造厂名称
——电缆名称、规格、盘号
——电缆长度(单位:米)
——毛重(kg)
——收货人、收货人代号
——合同号
——表示电缆盘正确旋转方向的箭头
——目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