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网校(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期数: 0509 LSG3 014学科:历史 年级:高三 编稿老师:陈艳杰 同步教学信息复 习 篇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本章考点解读】(1)再认再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表现,正确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2)诠释北魏均田制,正确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对南北方经济的影响。(3)再认再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科学技术、宗教思想、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4)正确认识和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局、民族融合、经济状况与科学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高考命题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考命题涉及较少的单元。19
2、94年曾考过一道材料解析题,2001年的春季高考,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涉及了本单元的内容。2003年高考出了一道本单元的选择题。因为本单元是高考命题的冷档,今后势必成为高考命题的关注点。根据2003年的最新教学大纲,今后高考的关注点,要注意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表现;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和其他文化成就。【本章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 (1)政治特征: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政治上分裂,西晋短暂统一,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又出现分裂;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人民则大量向南流动,出现又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移;(2)经济特征: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开始改
3、变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北方经济的破坏和恢复,屯田制和均田制实行;寺院经济和士族庄园经济兴盛;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多民族经济交流频繁。 (3)文化特征:科技成就领先世界;玄学、道教和佛教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如石窟艺术、神灭论、齐民要术、南北方民歌等等。【疑难问题点悟】1从经济、政治、地理角度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从公元220年,曹魏政权建立到263年蜀汉灭亡,三国鼎立达43年,若以280年孙吴灭亡作为这一时期结束的标志,则长达61年,这种鼎立局面相对大一统来说是一种倒退,但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则是局部统一,是进步的,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1)
4、经济因素:东汉以来,江东的浙东平原和益州的成都平原经济状况虽不及黄河南北,但都有很大进步而北方战乱,人口户数不及汉代全盛时期,经济趋向平衡是三国立国基础。 (2)政治因素:随着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地方大族则是其政治基础。三大军事政治力量(曹操、刘备、孙权)形成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又为三国鼎立形成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吴、蜀二国在短期交战后,长期结盟,在三国鼎立中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虽进攻不足,但自保有余。 (3)地理因素:在依靠步兵,以骑兵为惟一机动力量的时代,地理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孙吴占据长江天险,刘备进入益州,保其岩阻”,曹魏只得“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因邻山,”处处设防,暂
5、时承认对峙局面。2对十六国局面的认识 (1)十六国的多数政权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 (2)十六国时期战争频繁,北方的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饱受苦难。 (3)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加速了民族融合。3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的分裂(1)分裂特点: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小统一,大分裂。 大一统和局部统一的时间短,分裂时间长。(2) 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南北经济形态和经济势力差距的缩小,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南方、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使南北方民族矛盾减少。4关于国家统一和分裂的几点认识(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从时间上看:国家的
6、统一是长期的,分裂是短暂的。从秦朝开始,两汉、隋唐、元明清都是统一王朝;分裂时间只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辽宋夏金两个时期。从历史地位作用来看,统一时期的作用大大超过分裂时期。如秦汉、隋唐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明朝的对外交往的空前盛况;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从分裂时期看,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人心渴望统一,民族融合等都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可见,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而不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简单历史循环,历史上每一次分合都是向前发展的过程。(2)统一的原因: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众望所归;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凝聚
7、了巨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和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占统治地位;杰出人物的贡献;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等等。(3)分裂的原因:分散的封建地主经济是分裂的经济基础。统治阶级的腐败给地方分裂势力提供可乘之机。民族矛盾也是出现政权并立对峙的原因;近代又增加了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5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表现 (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胡舞等少数民族文化
8、的优秀部分。 (3)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 (4)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质上是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 (5)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繁荣统一准备了条件。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政策 (1)三国蜀汉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加速西南的开发。 (2)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结果引起各族人民反抗。流民起义,有力打击了西晋统治。 (3)前秦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导致淝水之战失败。7对北魏均田制的认识 北魏均田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只是将掌握在国家手中的那部分公田,加
9、上农民原有的土地进行有限度的分配调整,它从未保证农民能够按规定数额受田。但是,它在一定程度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小块土地,从而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租调制的实行,改变了过去赋税征收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稳定了政府的收入。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及对南北朝后期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1)表现;南方开发。大量北方人口由于战乱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技术和劳动力,促进南方的开发, 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北方经济的破坏与恢复。北方地区的经济经历了东汉末和十六国两次大破坏,曹魏政权的重农和北魏孝文帝均田制对
10、恢复北方经济起了重要作用。各民族生产方式的相互影响和接近。北方游牧经济和中原农耕经济相互影响和借鉴,均田制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2)影响:加速和深化民族融合,缩小了南北方的差距,为结束长期的分裂战乱局面和建立统一政权奠定了基础。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地位及启示 (1)这一时期经济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横的方面,由于北方屡遭破坏,江南以及西北的发展,向着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 (2)上述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相关,国内相对安定,经济就前进,反之则不然。 (3)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结合才能奏效。例如曹操把汉代边疆屯田经验,同曹魏
11、统治区内人民流亡,“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现实结合,实行屯田,取得成功。 (4)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例如北魏中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5)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一定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措施相配合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因素 (1)江南经济的发展。到南朝时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2)北方民族融合。五个少数民族通过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往、统治者的改革等四个途径而与汉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
12、族矛盾和隔阂逐渐消失。 (3)局部统一政权。这一时期总的来说,分裂占主流,但局部统一的政权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南方如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局部统一的政权,是走向全国统一的基础。 (4)为结束分裂局面,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物,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曹操、诸葛亮、刘裕、北周武帝等都是为统一作出过贡献的人物。(5)长期分裂割据战乱,人民渴望统一。11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
13、徒制作等。 (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人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12关于佛教盛行的问题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这一现象,应从如下方面分析:(1)佛教盛行的原因:佛教自西汉末传人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其原因有: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
14、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第三,统治阶级的提倡。第四,思想混乱复杂,尽管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但玄学、佛学、道教的官方化带来了思想的散乱。(2)佛教兴盛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民众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3)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没有解脱人们的苦难,反而大大加重人民的负担;客观上推动了唯物
15、主义哲学的发展,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高考试题快递】例1 (2002年上海卷)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对比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汉化的过程、民族融合的过程,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的历史进步。尤其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通过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本题正确选项为A项。 例2 (2001年全国文综卷)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
16、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回答此题,可以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着手。它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二是为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例3 (1999年全国卷)下列关于范缜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比较系统地批判了神学迷信B、人的精神与形体相互分离,人死精神不死C、形体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锋利,二者相互结合D、人的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人死精神亦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范缜是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他的代表作神灭论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选项A、C、D均正确表述了范缜的思想,而选项B与其思想相反,
17、故B项为正确答案。【思维训练拓展】一选择题1西晋的统一时间很短暂,直接引起西晋社会动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士族地主把持着各地政权B农民群众反抗情绪很强烈C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权的斗争D少数民族政权力量强大并频繁南下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包括()曹魏 北魏 北周 前秦 A B C D3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对形势估计错误B游牧民族不习水战C军队战斗力不强D攻打东晋不得人心4培育出“八辈之蚕”的是(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北魏5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A齐民要术 B九章算术C氾胜之书 D四民月令6道教的兴起和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分别始于()
18、A西汉和西晋 B西汉和东晋C东汉和西晋 D东汉和东晋二材料解析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吉。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若无道行,四十已下,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唯著青布衣,僧尼皆令蔬食。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 南史郭祖深传材料2 浮图(佛教)害政,桑门(僧人)蠹俗,风惊雾起,弛荡不休,吾哀其弊,思振其溺。,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有余以奉上,上无为以待其下。
19、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神灭论请回答:(1)材料1的开头反映了什么现象?(2)“天下户口,几亡其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封建国家的直接危害是什么?(3)针对佛教的危害,材料l、2分别提出什么主张?其主张的相同点是什么?有何意义?三问答题8请结合史实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及原因,并指出其历史发展的趋势。思维训练拓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2C 3B 4C 5A 6D二材料解析题7(1)佛教盛行。(2)僧、尼和白徒、养女“皆不贯人籍”。人头税的收入大减。(3)材料1主张僧尼“还俗附农”;材料2主张“耕而食”、“蚕而衣”。相同点:发展农业生产。意义: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根本。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三问答题8特点: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原因: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百姓民不聊生,导致黄巾起义爆发。豪强地主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变成割据一方的军阀。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集团内争严重,导致西晋灭亡和更大规模的分裂混乱。北方战乱和南方经济尚未充分发展,统一缺乏经济基础。趋势:分裂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北方民族融合和南方经济发展,为统一创造了条件;北方出现北魏、北周统一黄河流域,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方经济恢复,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南朝末年士族势力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