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考点3 分散系
【考纲解读】
(1)了解溶液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4)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1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1 nm
1 nm~100 nm
分散质微粒成分
离子或小分子
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外观特征
均匀、透明
均匀、透明或半透明
稳定性
稳定,静置无沉淀
较稳定
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分散质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2)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1 nm
1 nm~100 nm
>100 nm
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否
有
否
分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
悬浊液、乳浊液
实例
食盐水、蔗糖溶液
Fe(OH)3胶体、果冻、豆浆
泥水、牛奶
【考题预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可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溶液则没有此现象。
B.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煮沸
C.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溶于酒精可形成胶体
D.渗析是鉴别溶液和胶体最简便的方法
【答案】C
【解析】解决胶体的有关试题,关键在于要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要根据胶粒的结构特征来区分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差异。可以利用丁达尔现象鉴别溶液和胶体,但这不是它们的本质区别,A项错误。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氯化铁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直至变成红褐色。所以B错误。渗析主要用于溶液和胶体的分离和提纯,如要鉴别最简单饿方法是利用丁达尔现象进行鉴别。
2、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中溶质微粒一定不带电,胶体中分解质微粒带有电荷
B.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电荷
C.胶体是比溶液更稳定的分散系
D.胶体是一种较稳定的分散系
【答案】D
【解析】溶液中溶质的微粒有的带电、有的不带电,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质微粒就有带电的,非电解质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就不带电。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也是有的带电,如Fe(OH)3胶体粒子,有的不带电,如淀粉胶体粒子。故A不正确。胶体和溶液一样是电中性的,只是有的胶体粒子带电荷,B也不正确。溶液是稳定的分散系,故C错误。教材中说胶体具有介稳性,即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没有溶液稳定。
3、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在豆浆里加入石膏做豆腐
B.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答案】 D
【解析】豆浆属于蛋白质胶体,遇电解质凝聚。河流中的泥沙经过长时间的冲击形成了胶体,在河流入海处遇(海水中的)电解质发生凝聚。C中所说的“蛋白质溶液”不是溶液,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D中发生化学反应:Fe3++3OH- == Fe(OH)3↓,此时生成的Fe(OH)3是大量的沉淀,而不属于胶体。
4、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都能透过滤纸 B.都呈红褐色
C.具有相同的颗粒直径 D.都存在布朗运动
【答案】 A
【解析】溶液和胶体粒子都能透过滤纸。FeCl3溶液呈棕黄色(也可描述成黄褐色或黄色),Fe(OH)3胶体呈红褐色。FeCl3溶液中,Fe3+和C1-直径都小于1nm,而Fe(OH)3胶粒是由许多“Fe(OH)3分子”组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分子和离子不存在布朗运动。
5、下列分散系中,是胶体的有 ( )
A.在1mol·L-1的KI溶液中逐滴加入1mol·L-1的AgNO3溶液,边加边振荡
B.在0.01mol·L-1的AgNO3溶液中加入0.01mol·L-1的KI溶液,边加边振荡
C.将蔗糖加入水中并振荡
D.将花生油滴入水中并振荡
【答案】B
【解析】易错剖析:错选A,原因是未能搞清楚制备胶体时反应液浓度的量,以为只要反应便可形成胶体。实验证明,浓度小于一定范围的KI和AgNO3溶液,采用滴加溶液反应的方法,才能生成胶体。错选D,原因为带胶状的液体便是胶体,其实D项得到的是乳浊液。答案为B。
6、下列事实与胶体知识有关的是 ( )
①若做化学实验时手指不慎被划破,可从急救箱中取FeCl3溶液应急止血 ②用氯化铁净水 ③在水泥厂、冶金工厂常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除去大量烟尘 ④制肥皂时在高级脂肪酸钠、甘油和水形成的混合物中加入食盐析出肥皂 ⑤动植物尸体在土壤里的腐败 ⑥喝了含MgCl2卤水,可以用牛奶或豆浆解毒
A.只有②③④ B.只有④⑤⑥ C.只有①②⑤ D.全部都是
【答案】D
【解析】易错剖析:认为三价铁离子的水解与胶体不沾边;不知道土壤是胶体,还认为腐败仅是化学变化而已;以为蛋白质并非胶体,同时也认为喝牛奶或豆浆不能解毒,因牛奶或豆浆“中毒”后一时并未排出体外;对工业除尘缺乏了解,实际上也是对气溶胶不熟悉。答案为D。
7、不能用有关胶体的观点解释的现象是( )
A.在豆浆里加入MgCl2盐卤做豆腐
B.在0.01 mol·L-1 AgNO3 溶液中滴加同浓度NaI溶液,看不到黄色沉淀
C.在CuSO4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得到白色沉淀
D.同一钢笔同时使用不同牌号的墨水易发生堵塞
【答案】 C
【解析】豆浆胶体加入电解质MgCl2盐卤,胶体发生凝聚。B为AgI胶体的制备方法,要求AgNO3 溶液的浓度不能太大,否则生成的是AgI黄色沉淀。C产生的是BaSO4沉淀,不属于胶体,与胶体性质无关。墨水属于胶体,不同牌号的墨水中的胶粒可能带有相反的电荷,可使胶体凝聚,使钢笔发生堵塞。
8、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述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
A. 冷水 B. 沸水 C. NaOH溶液 D. NaCl溶液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需将Fe(OH)3沉淀与Fe(OH)3胶体区分开,否则易错选A或C。将FeCl3溶液加到冷水中,Fe3+发生水解,生成的Fe(OH)3不能聚集在一起,其粒子直径小于胶体粒子直径,形不成胶体;FeCl3在NaOH浓溶液中生成的Fe(OH)3易形成沉淀;胶体遇电解质也易形成沉淀,故在NaCl浓溶液中也不会形成胶体。把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时,随着溶液的稀释和温度的升高,使Fe3+的水解平衡迅速右移,水解生成的Fe(OH)3的许多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Fe(OH)3胶体微粒。
9、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 胶粒直径小于1nm B. 胶粒作布朗运动
C. 胶粒带正电荷 D. 胶粒不能通过半透膜
【答案】 C
【解析】有些同学认为布朗运动能使胶体微粒保持悬浮状态,不容易沉降,这就是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错选B项。其实,布朗运动只是胶体能稳定存在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体中的胶粒因吸附相同离子而带同种电荷,带同种电荷的胶粒之间电性相斥,而使胶粒不发生凝聚。
10、 既能透过半透膜又能透过滤纸的是( )
A. 氯化钠溶液 B. 淀粉溶液 C. 酒精溶液 D. 氢氧化铁胶体
【答案】AC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常见胶体的类别和胶体微粒直径大小问题。胶体只能透过滤纸(孔隙直径较大)而不能透过半透膜,淀粉溶液属于胶体(这是很多学生易出错的),故不能透过半透膜,本题常因忽视此点而错选B项。在各分散系中,只有溶液才能透过半透膜。
11、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述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
A. 冷水 B. 沸水 C. NaOH溶液 D. NaCl溶液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需将Fe(OH)3沉淀与Fe(OH)3胶体区分开,否则易错选A或C。将FeCl3溶液加到冷水中,Fe3+发生水解,生成的Fe(OH)3不能聚集在一起,其粒子直径小于胶体粒子直径,形不成胶体;FeCl3在NaOH浓溶液中生成的Fe(OH)3易形成沉淀;胶体遇电解质也易形成沉淀,故在NaCl浓溶液中也不会形成胶体。把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时,随着溶液的稀释和温度的升高,使Fe3+的水解平衡迅速右移,水解生成的Fe(OH)3的许多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Fe(OH)3胶体微粒。
12、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
A.丁达尔效应
B.可以通过滤纸
C.布朗运动
D.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
【答案】 D
【解析】丁达尔效应等是胶体的性质之一,由于在各种分散系中只有胶体才有丁达尔效应,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但这并不意味胶体的本质特征是丁达尔效应。胶体颗粒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够透过滤纸,但这不是胶体最本质的性质,可以通过滤纸的微粒还有很多,如离子、分子等。布朗运动不是胶体独有的性质,一些悬浮的颗粒,如花粉、藤黄等都存在布朗运动,所以布朗运动不是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胶体的本质特征是胶体颗粒的大小。
13、将50g溶质质量分数为w1,物质的量浓度为c1的浓硫酸沿玻璃棒加入到Vml水中,稀释后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w2,物质的量浓度为c2的稀溶液。下列正确的是( )
A.若c1 = 2c2,则w1<2w2,V<50 mL B.若c1 = 2c2,则w1<2w2,V>50 mL
C.若w1 = 2w2,则c1<2c2,V=50 mL D.若w1 = 2w2,则c1>2c2,V<50 mL
【答案】A
【解析】设溶液的体积为V L,密度为ρ g·mL-1,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 g·mol-1,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则根据溶液浓度表达方式不同,但其溶质不变有:=V L·c mol·L-1,即c=。若w1 = 2w2,==2·,由于ρ2<ρ1,所以c1>2c2。稀释后质量分数减半,说明浓硫酸与水等质量混合,水的密度可认为是1g/cm3,因此V值等于50mL。若c1 = 2c2,==2,由于rρ2<ρr1,所以w1<2w2,同时可知V<50 mL。
【命题解读】《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
计算。从近几年的高考题可以看出,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问题,很少以考查概念公式的形式出现,总是以溶液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为考点,有的问题还涉及到溶液质量分数。本题主要考查浓度的计算与换算,此考点也是化学常用计量中的热门考点。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是计算中的常见题型,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要根据各自的概念和溶质的量守恒,推导出二者之间换算公式,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前者与体积有关,后者表述的是质量关系,两者之间换算必须以密度做桥梁。
1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任何溶胶加入可溶性电解质后都能使胶体粒子凝成较大颗粒形成沉淀析出
B.丁达尔现象、电泳现象都是胶体具有的性质
C.氢氧化铁胶体与氯化钠溶液的混合物不能用渗析的方法分离和提纯
D.相同条件下,相同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答案】B
【解析】只有带电的溶胶加入电解质后才能发生凝聚,中性胶体如淀粉溶胶加电解
质溶液就不能聚沉,A错误;氢氧化铁胶体与氯化钠溶液的混合物可以用渗析的方法分离和提纯,C错误;相同条件下,相同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D错误。
15、Fe(OH)3胶体中常混有FeCl3和HCl。试回答有关问题:
(1) 实验室制取Fe(OH)3胶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方法除去胶体中的浑浊;根据____________现象证明胶体已经制成。
(2) 鉴别溶液中存在Fe3+和H+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除去胶体中混有的FeCl3和HCl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胶体和Cl-两者已经分离?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沸腾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待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胶体 ;过滤 ;丁达尔现象
(2)滴加KSCN溶液,变红色说明有Fe3+,pH试纸检验,变红,说明有H+
(3)渗析(将胶体装入半透膜中,然后置于蒸馏水中)
(4)取半透膜外最后一次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AgNO3溶液,若无沉淀产生,证明两者已经分离。
【解析】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利用过滤法可分离浊液和胶体,利用渗析法可分离浊液和胶体;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检验胶体的存在。
- 7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