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帝的新装 【教学目标】1分析童话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理解夸张和想象的运用。2学习本文生动细腻的描写,体会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3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理解本文揭露问题的深刻性。【教学重难点】1分析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赋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童话以它为主线巧妙地展开情节。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条主线,理清故事情节脉络。2理解童话夸张和想象的运用。本文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绘出了一幅骗者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甘于被骗的群丑图。要让学生认识到夸张和想象是以现实生活做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3
2、学习生动细腻的描写。通过朗读和品读等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物心理、神态、动作等的细腻描写,把握人物虚伪、愚蠢的本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文体导入同学们,有一种文学作品,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它的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语言通俗、生动;它常常采用拟人手法,不但赋予事物以生命,而且注入感情。这种文学作品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就是“童话”。小学时,我们学过安徒生的哪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知1请学生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读得最快?2请同学
3、简要概括文章内容,给大家讲讲故事梗概。试一试看哪位同学讲得最精彩?3析一析脉络。看哪位同学析得最准确?(1)细读课文,勾画重点词句,分析文章的情节脉络。(2)引导学生概括情节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内容。引子(第1段:介绍皇帝的特点。)开端(第2、3段:骗子利用皇帝爱穿新衣癖好,诱他上钩)发展(第5段至第22段:骗子施展伎俩,大臣、官员和皇帝受骗并相互欺骗)高潮、结局(第23段至结束:皇帝穿着“新衣”游行,小孩戳穿了骗局)。三、分析感悟1请学生说一说阅读故事的感受。要求:说说你认为最离奇、最生动的故事情节,并适当作点评价,看谁说得最到位?2请学生议一议故事的内蕴。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以下问题,自由发表自
4、己的感悟和理解。(1)大臣、官员和皇帝为什么会受骗并相互欺骗?引导明确:“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是大臣、官和皇帝受骗和相互欺骗的原因所在。实质是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2)这场骗局由一个小孩说出真相,有何深意?(这个问题会很快引起学生的兴趣,易于激发共鸣,挖掘出文章的深意。)引导明确:说明当时的社会谎言充塞,欺骗成风。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说出真相,讲出大人们不敢说的真话。使“新装”失去了神奇的作用。极具讽刺意味,也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现实意义。小孩的真话像一把匕首,戳穿了骗子、大臣、官员和皇帝自欺欺人的鬼把戏,并启迪孩子们
5、敢于说真话。(3)皇帝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为什么还是要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引导明确: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4)童话开头用对比手法概括地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有何用意?引导明确:这样一个嗜新衣成癖的皇帝,对骗子所言的神奇而漂亮的新衣当然会感兴趣了,是后面情节展开的基础。(5)你如何评价文中那两个骗子?引导明确: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可见其“聪明”;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表明,从促使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的角度看,那两个骗子并不可恨;当然,骗子行为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
6、个人捞取钱财。四、总结强调1.本文故事情节离奇而生动,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极具表现力。2.课文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官员、骗子之间相互欺骗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并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第二课时一、问题探究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文本,细细探究夸张、想象和细腻的描写。1夸张和想象。在上课时分析情节和感悟主题的过程中,已对夸张和想象有了初步的体会。请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请找出运用夸张、想象的句段,看谁找得最准最全?(2)请同桌讨论:文中夸张和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和作用?引导明确:(1)本文从人物性格的刻画
7、到整个情节的安排,从开头到结尾,全面而成功地运用了夸张和想象。比如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为了穿得漂亮不惜花掉所有的钱;甚至从不关心他的军队,只关心他的衣服。这样极度的夸张是借助丰富的想象实现的。(2)所有这些情节,乍一看似乎难以置信,只能是作者的想象而已,然而联系专制制度背景,谁也不会怀疑其真实性。想象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夸张借助想象实现,深化了故事的主题。2细腻的描写。请学生品读皇帝想去看新衣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的那段心理描写。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明确: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写得非常精彩。“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
8、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是第一次转折,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自信。接着是第二个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虽然如此,但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是第三次转折,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因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所以心生一计,还是先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细腻的心理描写,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人物形象鲜明,而
9、且深化了中心思想。二、拓展训练1课文结尾写道:“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文章戛然而止,给人无尽的想象,游行能按计划走完吗?游行结束后会发生什么事呢?皇帝新的一天生活又会是怎样的?请借助想象和夸张,续写故事。2生活中,你也可能遭遇形形色色的骗子,请用细腻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刻画那让你难忘的经历。三、总结强调1夸张和想象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理的,又要为艺术地反映现实生活服务。2细微之处显神采,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使人物灵魂活灵活现,有力地表现了主题。3人要敢于正视现实,无私真诚,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资料宝藏】 1. 安徒生简介
10、丹麦作家。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父亲是个穷鞋匠,曾志愿服役,抗击拿破仑的侵略,退伍后于1816年病故。当洗衣工的母亲不久即改嫁。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少年时代即对舞台发生兴趣,幻想当一名歌唱家、演员或剧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当了一名小配角。后因嗓子失润被解雇。从此开始学习写作,但写的剧本完全不适宜于演出,没有为剧院所采用。1822年得到剧院导演约纳斯科林的资助,就读于斯莱厄尔瑟的一所文法学校。这一年他写了青年的尝试一书,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尔特的笔名发表。这个笔名包括了莎士比亚、安徒生自己和司格特的名字。1827
11、年发表第一首诗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于1829年问世。这是一部富于幽默感的游记,颇有德国作家霍夫曼的文风。这部游记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会的初步承认。此后他继续从事戏剧创作。1831年他去德国旅行,归途中写了旅游札记。1833年去意大利,创作了一部诗剧埃格内特和美人鱼和一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1835),小说出版后不久,就被翻译成德文和英文,标志着作者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他的第一部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集包括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达的花儿,于1835年春出版。1837
12、年,在这个集子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故事,编成童话集第1卷。第2 卷于1842年完成。1847年又写了一部没有画的画册。1840至1857年,安徒生访问了挪威、瑞典、德国、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小亚细亚和非洲,在旅途中写了不少游记,如:一个诗人的市场 (1842)、瑞典风光(1851)、西班牙纪行(1863)访问葡萄牙(1866)等。他在德、法等国会见了许多知名的作家和艺术家。1847年在英国结识了狄更斯。安徒生写过三部自传:1832年写的小传(1926),1847年在德国出版的正传和后来写的一部传记(1855)。他的小说和童话故事也大多带有自传性质,如即兴诗人、奥特(1836)、
13、不过是个提琴手(1837)、两位男爵夫人(1848)、活还是不活 (1857)、幸运的贝儿(1870)等。他在柳树下的梦 (1853)、依卜和小克丽斯丁(1855)、她是一个废物(1853)等作品中,还写了鞋匠、洗衣妇等劳动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时也表现了丹麦的社会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人民性。1843年,安徒生认识了瑞典女歌唱家燕妮林德。真挚的情谊成了他创作中的鼓舞力量。但他在个人生活上不是称心如意的。他没有结过婚。他晚年最亲密的朋友是亨里克和梅尔彻。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尔彻的宅邸去世。这位童话大师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献给“未来的一
14、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译成80多种语言。 安徒生塑像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他的最好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挞了残暴、贪婪、虚弱、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习,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社会
15、罪恶。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 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皇后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的看法,即坚信“真善美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信念。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安徒生的一些童话故事,特别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显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虽然把满腔同情倾注在穷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又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极情绪。他认为上帝是真、善、美 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时也进行道德说教,宣扬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提倡容忍。安徒
16、生的童话同民间文学有着血缘关系,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文学朴素清新的格调。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民间故事,后期创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间歌谣和传说。在体裁和写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样化的,有童话故事,也有短篇小说;有寓言,也有诗歌;既适合于儿童阅读,也适合于成年人鉴赏。他创造的艺术形象, 如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 安徒生的工作室在语言风格上,安徒生是一个有高度创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新青年1919年1月号就刊载过
17、周作人译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译文。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兰、张近芬合译的旅伴。此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开明书店陆续出版了安徒生童话的译本、安徒生传及其作品的评论。译者有郑振铎、茅盾、赵景深、顾均正等。不过解放前的译本都是从英语、日语或其他国家文字转译过来的。解放后,叶君健对安徒生原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直接从丹麦文把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全部译成中文。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5、 1958、 1978年多次出版了叶君健译的安徒生童话选集。安徒生的部分作品: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拇指姑娘。2人性的悲哀 皇帝的新装主题新解皇帝的新装写了一个皇帝赤身裸体参
18、加游行大典的滑稽故事。对其主题的解读,人教社的教材、教参,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强调其政治批判性,认为其主题是: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这种单一化的阐释,淡化甚至忽视了文章其他文化底蕴的开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多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文章解读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学术潮流,正如接受美学所描述的那样,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文本的真正价值和生命,在于读者对其作出的永无止境的多元解读。从这样的理念出发,皇帝的新装又能在政治批判意义的基础之外,解读出对人性的弱点虚伪进行批判的新意义,这也是这篇课文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精
19、神的一个切入点。我们先从童话嘲讽的对象来看。在注重政治批判意义的解读时,我们以为童话嘲讽的对象仅仅只是“皇帝”、“大臣”这些统治阶级。其实,童话嘲讽的对象除了这些“统治阶级”之外,还有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普通百姓(这是社会学解读所忽视的)。童话里是这样描述的: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笔者以为,童话在浓墨重彩地嘲讽了皇帝和大臣的极端虚伪之后,又描写了普通百姓的
20、虚伪,实际上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贪图虚荣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不仅“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也有。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一点,童话对“皇帝”、“大臣”和普通百姓的嘲讽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对前者是尖刻的,对后者则是善意的,因为百姓们毕竟在小孩道出真情后,态度一步一步转变过来,课文很传神地描述了这个艰难的转变过程:“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其次,童话为什么要安排一个知无畏的特定
21、的“小孩”来揭穿“皇帝”、“大臣”和普通百姓的虚伪呢?笔者以为,童话是把无知无畏的“小孩”作为有知有畏的“皇帝”“大臣”和普通百姓这些“成人”对立面来描述的,从而形成鲜明艺术对比。其真正的目的并非仅像人教社1992年11月版的教师教学用书所阐述的那样,是说一个人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真,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而是为了揭示受社会浸染的成人们虚伪的性格弱点。 3叶圣陶先生曾为本文写过一个简要的提纲 这篇故事讲一个皇帝最喜欢穿新衣服,就被两个骗子骗了。骗子说,他们制成的衣服漂亮无比,并且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凡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他们先织衣料,接着就裁、缝,都只是用手空比划。皇帝派大臣去看好几次
22、。大臣没看见什么,但是怕人家说他们愚笨,更怕人家说他们不称职,就都说看见了,确是非常漂亮。新衣服制成的一天,皇帝正要举行一种大礼,就决定穿了新衣服出去。两个骗子请皇帝穿上了新衣服。旁边伺候的人谁也没有看见新衣服,可是都怕人家说他们愚笨,更怕人家说他们不称职,就一齐欢呼赞美。皇帝也就表示很得意,裸体走出去了。沿路的民众也像看得十分清楚,一致颂扬皇帝的新衣装。可是小孩子偏偏爱说实话,有一个喊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大家听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终于喊起来:“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皇帝听得真真的,知道上了当,像是浇了一桶凉水,可是事情已经这样,也不好意思再说回去穿衣服,只好硬着头
23、皮往前走去。4叶圣陶和鲁兵分别写的皇帝的新装的续篇叶圣陶:那个裸体的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当场宣布:“谁说坏话,立刻逮来,杀!”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从此皇帝再不穿别的衣服。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把胸膛弄脏了!”另一次,一位大臣辞职后说:“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都因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杀。又一次大阅兵,皇帝竟杀了一千多群众。人们建议皇帝换一件新衣服,都遭到他的拒绝。以后大家都回避皇帝,但他仍起疑心,凡是有笑声的人家,都把人抓来杀了。鲁兵:一次,“我”在睡梦中接到安徒生发来的电报,电文是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节游行结束了,皇帝气得要发疯,捉拿了骗子进行绝密审讯
24、。骗子说不该治他们的罪,因为“没有相信谎话的皇帝,也就没有骗人的我们”。还说:“坏就坏在说皇上实在没穿衣服的人,该把他们抓来治罪才是。”于是皇上下令追查,因为所有的老百姓都说了,不好办,又下令追查第一个说这话的人,这样就抓到了那个小孩。小孩承认了自己所说的话。可是,怎么判罪呀?皇帝翻遍了所有的法典,找不出一个恰当的罪名。他一恼,冲口而出:“那么多人说假话,谁叫你说真话来?你犯的就是说真话罪!”这是一个很有趣味、可以培养想象能力的题目。要写好这个片段,一方面要深入理解童话的内容和皇帝的性格,一方面要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使想象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和清晰性。学生从两则续篇中受到启发,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教
25、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地漫谈,鼓励独立思考。启发思考的问题课前要作些设计,例如,皇帝对老百姓会怎么样?对小孩子会怎么样?对骗子会怎么样?对大臣们会怎么样?反过来,老百姓会怎样看待皇帝?大臣们会怎样看待皇帝?假设皇太子已经成年,他会怎么样?假设当时有农民起义军,情形又会怎么样?如此等等。学生议论时教师再随机诱导。5.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宁鸿彬)时间:1995年12月班级:北京八十中初一(1)班执教:宁鸿彬第一课时师:上课。(师生问好)师:打开书!(板书: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作者安徒生。下面默读“提示”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介绍作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抓住几
26、个要点?(生看书,片刻,生举手。)生1:我认为应该抓住五点:名,安徒生;时,19世纪;地,丹麦;评,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师:很好!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省略号是什么意思?生(齐):要填出来形容皇帝的词语。师:对!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填,所以在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思考。下面按座次朗读课文。(8名学生按座次朗读了课文,教师巡视,并不时在书上做记号。)师:大家读得都比较好。有两个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对于自己职位不相”什么?生(齐):不相chn。师:正确!大家跟我读,不相chn。生(齐):不相chn。师:再读。生(齐)
27、:不相chn。师:“这可hi人听闻了”中的“骇”,念hihi,标第四声。在书上注一下。跟我读,hi人听闻。生(齐):hi人听闻。师:再读。生(齐):hi人听闻。师:这两个字的读音今后要多加注意。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众生翻书思考)生2: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生3: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
28、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生3:当然是缺点。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生3:爱美过度。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生4:臭美。(众生笑)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生5:我认为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师:这叫虚伪?
29、老换衣服就是虚伪吗?(生5未语)生6:这叫虚荣。师:对!那么什么叫虚伪呢?生6:虚伪就是不实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伪装,说假话。总之,是装出一副假相。(师点头表示肯定)生7: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师:他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生7:(似有所悟)噢!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最后,当那个小孩儿的话已经普遍传开的时候,那皇帝不仅继续游行,而且表现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就表现了他的顽固不化,不可救药。师:说得好!就是这样。生8: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
30、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生9: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作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最信任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是十分无能的。 生10:我添的副标题是“一个无知的皇帝”。我认为那两个骗子并不高明。他们的谎话,只要有点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个皇帝呢,当他在织布机前看不到布料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怀疑,而是在想自己是否不够资格当皇帝。他真
31、是连起码的知识也没有,他是一个无知的皇帝。生11: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我说他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见布料,而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明是非,不辨真伪。这样一个昏庸、虚伪、无能的皇帝是不称职的。师:大家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很好。刚才大家的发言绝大部分是对的,个别有点毛病的也纠正了。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给大家一分钟准备时间。(生翻书、思考)生12:我认为用“蠢”字来概括。因为皇帝和那些大臣的言谈举止都特别蠢。生13:我认为用“骗”字
32、概括。就是骗子的骗,因为开始是骗子骗皇帝,后来发展到皇帝、大臣、老百姓自己骗自己。生14:我认为用“伪”字,就是虚伪的伪。因为皇帝、大臣和老百姓谁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宁愿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不愿讲真话,所有的一切都是虚伪的。生15:我认为用“假”字。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美丽的布料、美丽的花纹,而且骗子、皇帝、大臣、骑士和老百姓对这件衣服全说了假话,所以我用“假”字概括。生16:我认为用“傻”字。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很容易识破,而皇帝等人却信以为真。骗子在给皇帝穿衣服时,其实什么也没穿,皇帝却说特别合身。大臣、骑士以及老百姓对皇帝所谓的衣服也大加赞扬。其实穿没穿衣服,只要用手挠一挠不
33、就知道了吗?这个皇帝太傻了!生17:我认为应该用“装”字来概括。这个故事从始至终是围绕着那一套新装展开的,如果没有了新装,就没有了这个故事。生18:我认为不应该是“新装”的“装”,而应该是“新装”的“新”。因为,那个皇帝喜欢穿新装,关键是那个“新”字。那两个骗子胡说的那些特性,也是指的新织的布和用它做出的新装。大臣们称赞的,也是那新织的布和新缝制的衣服。生19:我也用一个“心”字来概括,不过不是新装的“新”,而是心脏的“心”。我认为骗子骗人是居心不良,大臣、骑士们说假话是心怀鬼胎,皇帝不说真话也是心里有鬼。因此,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心”字展开的。师:大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你们分别用蠢、骗
34、、伪、假、傻、装、新、心八个字概括这篇课文。那么,这八个字哪个是正确的呢?(众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师:很好!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不过,如果请你们现在就发表意见,恐怕还是各抒己见,一时很难统一。那么,怎样才能比较迅速地把正确答案筛选出来呢?下面我就教给你们几种办法。(众生活跃)师:首先,大家使用“排除法”,把不切题的答案排除掉。我们先回忆一下,刚才我是怎么提出问题的。刚才我说的是: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四字语气加重)生20:既然题目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那么“蠢、伪、假、傻”这四个字是不对的,因为这四个字说的是皇帝这个人物,是不切题的。(众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35、)师:完全正确。咱们就把这四个字排除掉。现在还剩下“骗、装、新、心”四个字,咱们使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什么是“检验法”呢?就是把这四个字,一个一个的试用,进行检验,能够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留下,不能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去掉。生21:“新、装”这两个字都不能单独的用在课文中所有人物身上。因为一单独用就说不清是什么意思啦。所以,这两个字是经不住检验的,应该去掉。生22:“骗”和“心”这两个字都可以。我试了一下,这两个字用在哪个人物身上都说得通。师:现在还剩下两个字了,咱们使用“比较法”来解决,作最后的筛选。怎样比较呢?就是用这两个字分别用于每个人物,比比看,看哪个字更准确,哪个字更能表现出
36、这个故事的特点。生23:我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好。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和“骗”字有关系,有骗人的,有被骗的,还有不被骗的。总之,一个“骗”字说出了这篇课文的特色。生24:我也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心”指的是心理活动,就是思想。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想,用“心”字概括很好。可是再一想,哪一篇课文中的人物都是有思想的。这样一来,这个“心”字,用它概括这课可以,用它概括别的课也可以。所以,用“心”字概括这一课,不能说出这一课的特色。师:还有不同意见没有?(众生摇头)师:大家的看法是对的,本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师板书:骗)。请大家回忆一下,开始你们提出了八个字
37、,我们为什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统一了认识呢?这是因为我们采用了恰当的筛选方法,这就是排除法、检验法和比较法。希望大家记住这三种方法,并在今后注意学习运用。师:这篇课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生25:骗子骗人。生26:皇帝受骗。生27:那两个老大臣还有其他官员是既受骗又骗人。师:对大臣官员们来说,他们在这个故事中的作用,受骗是主要的呢,还是骗人是主要的呢?众生:骗人。师:对。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实际上是帮助骗子骗了皇帝。生28:老百姓也是既受骗又骗人。对他们来说,受骗是主要的。师:你学了马上就用,很好。老百姓受骗,是那两个骗子
38、直接骗的老百姓吗?生29:不是。是听别人说的,逐步就谈论开了。我明白了,是老百姓传播了骗子的谎话。 师:很好!你那个“传”字用得好。生30:那个小孩不受骗。生31:那个小孩把两个骗子的谎话说穿了。师:那么,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生32:小孩揭露了骗子。师:很好!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总的看一下。(边说边板书)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骗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下课铃响.)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6.用童心写童话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王秋荣/摘录)皇帝的新装所具体
39、描述的是什么人也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可以触摸得着的皇帝及大小官吏的丑恶的灵魂。作者用夸张的浓墨极写新装的漂亮、贵重,显现出这批大小封建统治者的卑劣、愚蠢。这个有声有色的故事,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乍看起来,仿佛有点荒诞无稽;但细读以后,人们谁也不会去怀疑和谈论故事的真实性,而是深刻地思考品评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等相互欺骗的不同特点和内在联系,以及他们愚蠢、空虚的阶级本质。作者自己曾经说过:“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的。”(安徒生童话全集第四分册第166页,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皇帝的新装正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把现实世界中偶然的现象
40、和必然的因素统一了起来,把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结合了起来,把并不存在的新装的“美”和处处可见的皇帝思想的“丑”凸现了出来,通过这一高超的艺术辩证法,无情地解剖现实的真相,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病态。人们读过这篇童话而发出的笑声,正是对以皇帝为首的一伙丑类的讽刺。二值得注意的是,在皇帝的新装的结尾,在喧闹的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孩子的形象。作者让他在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喊出了“天真的声音”,增强了神奇的童话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顿使故事情节发展到了最高潮。安徒生设置这一奇特的镜头,是颇具匠心的。请看,在“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41、的一片称赞声中,孩子发出的与众不同的声音所引起的强烈反应:“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这是因为孩子天真活泼,感受真切,看见什么就说什么,自己怎样想就怎样说,无所顾忌,直言不讳。而且,“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非常符合孩子的身份。要是没有这“天真的声音”,必将减弱童话的艺术魅力;如果改由成人来说
42、,反觉不真实。其实,这“天真的声音”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至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连皇帝也似乎觉得老百姓所讲的是真的,因此“有点发抖”。“天真的声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具有千钧之力。让孩子发出“天真的声音”,也是安徒生用童心写童话的具体表现。他不是用成人的观点去描摹儿童的心理,把生硬的教诲刻上童话的印记,而传输给幼小的读者。他从纯洁的童心出发,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因此,他不愧为世界屈指可数的著名童话家。根据安徒生的自述,皇帝的新装取材于14世纪西班牙作家曼纽埃尔的短篇赤身裸体的国王。但它并不是这个短篇的复述,而是
43、经过加工提炼,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内容。其一是把看不见“布”的人由一个普通的没有阶级属性的私生子,改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突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化了题材的社会意义,加强了童话的讽刺力量;其二是“天真的声音”原来由黑人讲述,改为小孩子脱口而出,使皇帝的新装更具有童话的特点和诗意。由此可见,安徒生时时想到儿童,处处描写儿童,使人们在他童话的镜子里看到了真实的儿童世界。三安徒生用童心写童话,还表现在成功地运用儿童的口语来状物写景,叙事抒情,刻画心理,塑造形象。丹麦一位著名的文艺批评家曾指出,安徒生“抱定决心为孩子们讲童话故事,他的真正目标就是要用随意交谈中自由而无拘束的语言来代替公
44、认的书写语言,用孩子所使用和能够理解的表现形式来替换成年人的比较僵硬的表现形式。他有着在书本里使用口语的大胆意图,他不是在写而是在说,而他也乐于像一个小学生那样地写,如果这样做他能够避免像书本一样地说话。”(格奥尔格勃兰戴斯安徒生论,世界文学1962年第11期)的确,以皇帝的新装而言,作者在语言表达上,不是在写而是在说,通篇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雕琢的句子和书面语言的痕迹,完全符合口语化的要求。而人物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更是简短、明白、自然,非常符合人物思想和性格的特征。如“哎呀,真是美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夸口赞美布料和新装的谎言,在皇帝、大臣、随员等不同人物的口中一再重
45、复,这就反映了他们虚伪、蠢笨的本质.本文并没有像一般小说和童话那样,集中描写故事性较强的具体事件,而是通过带有强烈动作感的语言,来展开情节,唤起鲜明的形象,这是作者语言运用上的另一显著特点。如“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这里,每一句话都包括着特定的具体动作,而每一个具体动作又促成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人们觉得童话中所描写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身边,展示在眼前,是那样的活灵活现,逼真传神。
46、7.皇帝的新装教学建议(课程教材研究所贺敏)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的代表作,是童话作品中的名篇。它本身包含的意义丰富,耐人寻味。因此,它虽然是一篇“老”课文,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发掘若干新意,使之更富于时代色彩。比如在阅读提示中写道,“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能更深入一层”,就是提醒学生注意,在这场骗局的进行过程中,只要有一个人敢于表示对“新装”的怀疑,骗局就随时都有可能终止,但是,没有这样的人。皇帝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最终上演了。如果说皇帝的官员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和地位,因而不敢轻易说真话的话,那普通百姓是因为什么呢?担心皇帝降罪,可能是一个
47、原因。另外,从课文中来看,“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这里揭示了人普遍存在的很微妙的心理:谁都觉得自己是聪明人,并希望在笨人或傻子的衬托下显得自己更聪明;又因为觉得自己是聪明人,所以又格外害怕在别人面前出丑,背上“笨人”“傻子”的名声,因此,维护面子就显得比什么都重要,为此而说谎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就这样,因为过分担心自己显得“不聪明”,派生出盲目从众的心理,于是,一场一眼就可以识破的骗局就在众多“聪明人”眼皮底下上演了。这真是绝妙的讽刺!思索普通百姓也为“新装”所蒙蔽的原因,可以提醒我们认识到在生活中能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并非易事,它需要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做基础。童话结尾安排由一个孩子说出真话,孩子的话像是一泓清泉,一缕阳光,冲散了成人世界里由虚假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沉闷空气,又像是一柄利剑,刺破了弥漫在成人世界中的虚伪与怯懦。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小孩子可以说出心里话?学生的意见可能是多样的,但有一个基本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孩子涉世不深,还不会从现实功利的角度出发去限制自己的言行,所谓无私者无畏,所以敢说出真话。通过讨论,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