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 第18课 狼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的文学家,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他从小热衷功名,但屡试不第,71岁时才援例为岁贡生。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郭沫若先生曾为蒲松龄故居题联,赞蒲松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狼原文共有三则故事,这里选的是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
2、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俱,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有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
3、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另一只狼仍跟从。再拿骨头投给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没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非常困窘,担心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看见田野中有一个麦场,场主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就跑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杀死了它。正要走,转身看柴草堆的
4、后面,(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挖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背后。(狼的)身子已经进入一半,只露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1.有叙有议,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这篇短小而生动的寓言故事仅二百余字,却言简意赅,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层次井然,内容丰富,叙后有议,点明了故事的寓意。2.运用讽喻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述,生动地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了狼的本质。无论是狼遇到担有剩骨的屠
5、户时贪心地“缀行甚远”,还是遭屠户防御时的“眈眈相向”,甚或是“目似瞑,意暇甚”的“假寐”,都是作者笔下极生动的刻画。故事结束时作者发表的议论,告诉人们道理,事与理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3.语言精练生动,细腻形象。文章写狼的“假寐”,“犬坐”的生动比喻,屠户与狼斗争时的一系列动词:“奔”“倚”“持”“劈”“断”等,都用得极为生动。文中还多次巧妙地运用了文言代词“其”,如“受其敌”“断其股”的“其”代狼;“攻其后”的“其”代屠户;“积薪其中”的“其”代打麦场;“奔倚其下”“洞其中”的“其”代柴草堆。用一个“其”字分别指代几个对象,使文句更加简洁。聊斋志异简介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逸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多变,跌宕曲折,文笔简练,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