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影教学设计【目标定位】1学习品味生动的句子。2在品读中感受烂漫的童趣,领悟作者的感激之情。【教学重点】学习品味生动的句子。【教学难点】在品读中感受烂漫的童趣,领悟作者的感激之情。【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用童年的话题导入。想不想知道著名艺术家丰子恺笔下的小伙伴玩了什么游戏?会有怎样的乐趣?二、品味朗读,体验生动。1.快速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哪些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大家画过自己的影子吗?本文是在什么环境下描竹影?(婆娑的竹影,明亮的月光,牵动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心)3找出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孩子活泼、淘气充满童真童趣的天性?教师举例(1)写月光下的人影“门口一个黑影向我们跳将过去”-让孩子
2、模仿青蛙状,体会本句。既突出了小孩的顽皮劲儿,又较好地点出光线不明给我们视觉带来的模糊印象,符合生活常理。这些比喻被作者运用得如此生动,一方面是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想像力丰富的原因。(2)课文写月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3)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的摇动他的两脚。-对比-大大咧咧式的淘气,和没有大人在场的无拘无束。(4)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注意力转向了别处。-思考没有结果马上转移,符合孩子的心理-三分钟热度,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本文对“注意了容易转移”的描写,还有没有在别处提到?-看天、看月、看竹影、描竹影。(5)“大家蹲下去,许多竹叶来”(6)描竹影
3、时,一边画,一边富有想象的说:这是校长房间里的横幅。这是我家堂前的立轴,这是4.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小组交流,课堂上再交流。可齐读有的段落)作家在写作时往往会运用能显示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子恺先生学过佛理,性格内敛,因而语言显得古朴简约,力求明白易懂。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还原当时情景,用心体会童心童趣。如文章一开头:“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写得十分简约,但表达流畅。同时,作者又不落入流俗,他在用词方面注意给人一种别致的感觉,如:“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隐”字把
4、月亮完全人格化,将月亮小姑娘一样很害羞的样子形象地表达出来。又如:“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热心”二字本来是用作待人态度,但用在这里,非常新鲜,同时又成功地描述了华明认真的模样。“摸”写出了小孩很珍惜自己的小铅笔。“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黑色的窗际恰似电影幕布,合情合理。“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形象地把天空上的光线变化过程展现出来。我想从音乐的角度讲,“长音阶”常用来表现明亮、欢快的调子,“短音阶”常用来表现暗淡、忧郁、清冷的调子。这样形容正符合“暖色”到“寒色”的光的变化,即由阳光到月光。而“光景”本应该是视
5、觉感知的,“长音阶、短音阶”是听觉感知的,这里用了“通感”的手法,也就是把诉诸视觉的东西写成听觉感知,意境很美。“原来月亮变成了短音阶了”“放出她的清光”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一泻千里。“长音节-明朗、扩张;短音节柔和、退缩。写出了日光、月光的特点以及变化过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隐” 写出了月光的若隐若现;”“她”指月光从高处照下来的竹影。“切”字用得好,不能用“分”得理由是竹叶形状像刀,“闪烁”写出了竹影摆动使月影也不断变化的美。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分离好像脱了版的印刷等等。谁与谁“参差不齐”?写出了“竹影”与“墨竹”的移位,用“脱了版的印刷”比喻新颖,生动描绘出月亮升高“竹影”与原先在水门汀上画的“墨竹”不吻合,形成叠影的美妙画面。5.小练笔。出示一张中国画的明月图,请学生仿写几句话。师生交流。三、小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