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2.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教学重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文章最后一课。课堂实录一、作者
2、名片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札,长篇小说小东西赢得声誉。普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最后一课是作者于1873年写的。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2. 介绍时代背景: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
3、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二、积累字音和词义1.字音踱来踱去(du)郝叟(ho su)懊悔(o)哽(gng)惩罚(chng) 钥匙(yo shi) 祈祷(q do) 2. 重点词语解释惩罚:严厉的惩罚。懊恼: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理自恨不该这样。懊:悔恨。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诧异:觉得十分奇怪。三了解小说知识小说是叙事性文学的一种,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
4、、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四整体感知1.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几部分?(提示:根据地点和时间变化)。2. “我”是谁?是不是都德?为什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4.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一说这些
5、变化是什么?明确:1.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2. “我”是小弗朗士。不是都德,因为这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3. 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4.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课上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认识小说这种体裁,并梳理了文章情节,初步感受到小弗朗士的变化。布置作业 : 1.抄写所学词语 。 2.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最后一课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