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2课新闻两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新闻的结构;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从新闻的主体人手,把握新闻内容的阅读方法。3从渡江战役的胜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香港回归祖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重点难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新闻的结构;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从新闻的主体人手,把握新闻内容的阅读方法。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语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读报看新闻可以表现出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
2、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整体把握1.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提示: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
3、利的重要意义。3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提示: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
4、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提示: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
5、了重复雷同。第二课时导入语本文是由新华社记者和人民日报记者联合采写的一篇新闻报道,刊登在1997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这篇新闻报道生动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阐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整体把握1文章的导语是什么?和第一篇比较,本文在导语的叙述上有什么特点?本文的导语是1-5小节,它点明了香港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和第一则新闻相比,第一则新闻的导语,是一般的写法,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渡江的情况,把主要事件叙述清楚;第二则新闻的导语,写法则不同一般,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有较多议论。2本文在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哪些内容?和第一篇比较,本文主体部分的特
6、点是什么?主体部分是第6至25段,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突出三个内容:查尔斯王子的讲话;降旗、升旗仪式;江泽民主席的讲话。主体部分和第一则新闻相比,相同点是:都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重点部分详写。本文与第一则不同的是加了一个结语,交代了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的人数。3. 说说加横线词的表达效果。“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肃立”准确、简明的渲染了交接仪式的气氛,突出了香港回归的神圣。“注目礼”表明人们对国家的尊重,更表明了中国人的自豪感。“瞬间”指时间之快,更指中华民族对香港的回归期待已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效果检测】六、【课堂小结】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 2对新闻的结构把握得好,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七、【布置作业】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