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色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俄国沙皇走狗的讽刺之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
2、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作者及作品: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解题:小说以“变色龙”为题。“变色龙”原是一种蜥蜴,它皮肤的颜色会随着四周物体颜色
3、的变化而变化,变色为保护色。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用“变色龙”作小说的题目,含蓄形象地揭露这个人物的丑恶面目。这样不仅揭示了要鞭挞的对象,富有讽刺意义,而且形象生动,非常恰当。3、疏解下列字词。契诃夫:_ 沉静:文中指环境寂静。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魁梧(ku w):(身体)强壮高大。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洋溢(yng y):(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伶俐(lng l):聪明、灵活。 恐吓(h):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
4、夫小说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小说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2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可分为几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根据本文的情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巡逻时发现了一桩案子“狗咬人案件。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627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这是案件的发展和高潮。第三部分(第28、29段):案件处理结果:小狗被人带走,受伤者反遭到恐吓。这是故事的结局。四、说话训练:概述课文指名学生概括课文情节,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第二课时整体感知快速读一遍课文,看
5、看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过程中,态度一共有几次变化,在课本上画一画,并且用最简洁的话说出他每次变化的原因、内容明确:一共有六次变化。第一次: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对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对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第二次: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时对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对赫留金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第三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对小狗下贱胚子。 对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绝不能不管。第四次: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对小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对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第五次:厨师说不是
6、将军家的狗时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第六次: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对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二教师提问:警官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点明:警官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态度来回变化,但是,在这来回的变化之中,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奥楚蔑洛夫作为沙皇忠实走狗的卑鄙心理。三理解课文主题。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板书设计: 变色龙情节: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变:狗主人不同,断案结果不同 不变:趋炎附势、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的性
7、格本质:沙皇的走狗教学反思:命题人审核人审批人学生姓名班级评价批阅日期序号22(一)修改病句请按要求对下列加序号的句子进行修改。(4分) 专注于事业往往对周围的其他事视而不见,这是种“傻气”,被人认为不正常,但这种“疯傻”之气却是大多数人也无法毕生体会到的。这种“疯气”是对自己事业的疯狂和物我两忘。如果能不畏世言,做人做到了这样 ,那么,还有什么目的是不能实现的呢?正是由于这些疯傻之人穷毕生精力的努力的结果,人类前进的步伐才变得更快。(1)第处成分残缺,应在句中 后添加 。(2)第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3)第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4)第处句式杂糅,应改为 。 (二)阅读理解 美丽如初
8、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 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
9、,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 “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19、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2分) _20、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2分)_ _ _21、第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2分)_ _22、纵观全文,找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 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2分)_23、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2分)_ _ 2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