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优美的诗句。2.在诵读中熟悉作品,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联系作者的处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提高朗读能力。3.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比较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较诗歌作品的风格异同,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难点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媒 体教 具教案、粉笔、教科书课时第二课时教 学 过 程修改栏教学内容
2、师生互动.次北固山下 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
3、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
4、”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
5、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7.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
6、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板 书设 计作业布置1.背诵。2.完成配套练习教 学反 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优美的诗句。2.在诵读中熟悉作品,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联系作者的处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提高朗读能力。3.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比较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情感 态度价
7、值观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较诗歌作品的风格异同,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难点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媒 体教 具教案、粉笔、教科书课时第三课时教 学 过 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钱塘湖春行 1.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他主张
8、“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2.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七言诗句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
9、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之感。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
10、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5.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注意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
11、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7.“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8.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板 书设 计作业布置1.背诵。2.完成配套练习
12、教 学反 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优美的诗句。2.在诵读中熟悉作品,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联系作者的处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提高朗读能力。3.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比较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较诗歌作品的风格异同,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难点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媒 体教 具教案、粉笔、教科书课时第四课时教 学 过 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天净沙秋思
13、 1.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着名散曲家。一生着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
14、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3.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15、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4.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阵阵冷飕飕的西风,落叶纷飞;古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
16、,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板 书设 计作业布置1.背诵。2.完成配套练习3.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教 学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