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定教材目录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及价值第二章 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第三章 生态环境与幼儿教育第四章 学前教育目标第五章 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与教育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能发展与教育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美感发展与教育第九章 学前课程第十章 学前教育活动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主要参考文献学前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及价值第一节 教育与学前教育一、 教育(1) 教育的界定1) 教育的定义: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思想品德的形式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2、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 教育的主要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个体适应和成长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具有选择功能二、 学前教育(1) 定义: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项社会活动。广义:泛指一切形式、一切场合的学前教育,包括机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等。狭义:主要指机构教育,即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2) 学前教育的种类及其特点与功能1) 家庭教育,或称家庭学前教育、学前家庭教育主要特征:1、 时间上的首施性和延续性2、 方式、方法上的个别性和多样性3、 目标上的随意性和差异性2) 社会教育,或称社会学前
3、教育、社区学前教育含义:指家庭以外的其他社会机构、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及私人创办的为学前儿童提供的非正式的教育主要特点:1、 接纳对象的社会性2、 社会教育具有娱乐性3、 教育活动的群体性3) 机构教育 含义: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入学前儿童所实施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育 分类:1.53岁阶段的教育称婴儿教育,也称托儿所教育36岁阶段的教育称幼儿教育,也称幼儿园教育主要特点:(1) 手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约束和指导,有统一的管理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 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旨在促进幼儿的身心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地、和谐地发展(3) 符合一定标准的房舍、设备及场地,能确保儿童最基本
4、活动的展开(4) 有专业人员承担教育工作,机构中的各类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地受过专业训练,尤其是教师,大多是接受过师范教育或通过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的。第二节 学前教育理论的形势及发展一、 学前教育学(一) 学前教育学的界定(1) 定义: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年龄分支学科,这是一门研究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目的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的特性与规律的科学。(2) 分类:可以分解为学前教育基本原理、学前教育课程论、学前教育活动论三个分支或三个研究领域。(3) 核心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师一个明显的价值问题,站在什么立场上,赋予何种价值就有可能引发学前教育相关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特性的变化,即表现出来的特别性的
5、差异(二) 学前教育学的性质1、 独立性2、 应用性3、 综合性二、 学前教育理论的形式和发展(一) 学前教育理论的萌芽 代表人物 著作 观点唐代 医学家 孙思邈“外象内感”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首先,学前社会公育观;其次是学前教育目的观;再次是学前教育方式观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政治论按人的身体成熟状况划分年龄段的设想 (二) 学前教育理论的形式 1、促使中国学前教育理论形式的主要人物及思想 人物 思想陶行知对儿童实施六大解放:解放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陈鹤琴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能都通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的小些罢了 2、促
6、使西方学前教育理论形式的主要人物及思想人物思想夸美纽斯提出普及教育,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从婴儿到成年的不同年龄对象卢梭人得天赋都是善良的,如果顺任天性发展,罪恶就可以消灭,教育就是要使儿童归于自然,从而形成了教育史上的自然主义教育福禄贝尔第一,他认为万物是由神而来,神是万物之源第二,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阶段特点,并使儿童获得和谐地发展第三,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儿童内在的自我活动和自动的态度第四,他认为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是宗教内容,认为这是所有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第五,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尊重儿童自由,重视游戏价值;使用恩物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人物 著作 观点杜威儿童与课程我的教育信条经验与
7、教育教育上的关系与努力1、 消除福禄贝尔主义中的恩物的形式主义的影响,强调建立一个彻底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方案2、 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和起点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法教育人类学蒙台梭利手册高级蒙台梭利法儿童的秘密人的形成1、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2、 教育的根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3、 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环境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儿童期与社会同一性:少年和危机他们之间理论上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弗洛伊德较多地强调生物本能决定论,而埃里克森在接受弗洛伊德的理论影响的同时,反对其生物本能决定论,强调社会文化生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班图拉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一是强调个人和
8、环境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二 是儿童通过直接体验和观察产生学习三是强调教师和成人的素质皮亚杰一是认为儿童的智力是一种认知结构;二是他把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三是认为影响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的因素是神经系统的成熟,对物质环境的经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在活动中经过自我调节所不断取得的主客观的平衡 (三) 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二、 儿童观(3) 儿童观的界定定义:指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态度(4) 儿童观的形态4、 社会主导形态(2) 定义:指一定社会中的政府机构、法律机构及其他剧支配地位的人们所持的对儿童的看法、态度。(3) 特点:不但具有法律性,而且阐述概括、简约。(5) 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三
9、、 定义: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所持的儿童观。四、 特点:与具有法定性的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不同,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不具有法律效应,且在一定的时期具有明显的多元性。第二节 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4、 定义:指广大国民对于儿童的根本认识和态度,这是一种最具实际意义的儿童观,因为儿童就是在这种现实的儿童观的作用和影响下生活和成长的5、 分类:形成性儿童观或理念性儿童观(面向现实)实质儿童观或功效儿童观(面向儿童素养及技能)4) 儿童观的结构3、 自然层面儿童是自然的存在4、 社会层面儿童是社会的存在5、 精神层面儿童精神的存在5)
10、科学的儿童观的内涵 主要观点:1、 儿童是稚嫩的个体,身心各方面尚不完善,需要科学地、合理地照顾和保护2、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3、 儿童是完整的个体,除了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4、 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除了有充分的发展潜能,还存在发展的个体差异,应该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承认个体差异,充分发掘其潜能。5、 儿童是天生具有性别属性的个体,应杜绝性别歧视6、 儿童是成长在一定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应注重给他们提供指向环境的体验、交往、操作、思考的机会。6) 儿童观的演变第三节
11、 “国”本位的儿童观第四节 “家”本位的儿童观第五节 “神”本位的儿童观第六节 “人”本外的儿童观第二章 教育观 一、定义:主要指学前教育观,是指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二、学前教育价值观4、 价值与学前教育价值的内涵教育价值是指主体的教育需求通过教育客体得到满足,是主客体之间以教育为纽带的一种利益关系。所谓学前教育价值观则是在哲学意义上对学前教育价值关系中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性质、类型的确认和定位。5、 学前教育价值观的演变在西方的文化价值论中,把价值的本质归结为“期望性观念”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上,学前教育价值观也经历了一再的变异从世界范围看,学前教育价值观也在发生变革。从让幼儿“学
12、会生活”到“学会学习”,再到“学会关心”,体现了人们根据社会的发展变革在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学前教育价值观。 三、学前教育目的观(三) 学前教育目的观的内涵学前教育目的观指的是对于学前教育目的的根本认识和看法。(四) 学前教育目的观与价值观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的价值往往是紧密相关的,有的思想家明确地认为教育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指针、准则。2) 学前教育环境观 (一)环境观的内涵指的是对于学前教育环境的根本认识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环境一类是人际的、社会的环境,另一类是自然的、物质的环境。3) 学前教育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一)总称:学前教育实践观 (二)三级水平一是直接地利用创设的教育环境与
13、幼儿个人或集体发生的互动并施加影响;二是监督教育方案的执行并指对教育成效的测定和分析;三是研讨特点年龄教育方案并加以文字化、类别化、操作化的工作。 (三)三方面观点的内涵(3) 学前教育课程观指的是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根本认识。(4) 学前教育教学观是对学前教学本质及过程的根本认识(5) 学前教育评价观 “学”的结果评定就涉及评价,评价观涉及为何要评价、根据什么评价、怎么评价等问题。4) 当前教育观的主要观点二、 幼儿教育观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更好发展的活动,必须认真地、科学得加以组织。三、 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要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
14、义新人打基础。因此必须以促进幼儿在健康、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四、 幼儿教育是一种追求效率的整体性影响活动。因此,必须注重教育内容的适宜性和联系性,并合理地、有效地、系统地和综合地使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五、 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充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规律,幼儿教育必须关注每个幼儿的需要、发展的可能和潜力六、 幼儿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支持和配合,幼儿教育应充分利用自然、社会、文化中的教育资源。七、 幼儿教育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它的本质不是灌输,二十创造一种轻松、愉快而富含有效刺激的环境,引导幼儿在
15、全身心参与的诸多活动中得到发展。三、 教师观(二) 内涵指对教师的看法、态度。(三) 教师观的层次考察教师观可以再两个层次上进行:一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考察教师观;二是在教育过程中考察教师观。(四) 当前教师观的主要论点(4) 幼儿教师才是我国教师队伍中一股朝气蓬勃的力量,是儿童发展的促进者,应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尊重。(5) 幼儿教师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着,是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他们的劳动是崇高、伟大而艰巨的。(6) 幼儿教师从事的是幼儿早期启蒙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且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的工作,因此,她们从事的是保育和教育工作,也是科学和艺术工作。(7) 幼儿教师从
16、事的是一项需要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的工作,她们的工作关系到幼儿的未来、社会的未来。(8) 幼儿教师是研究者、开创者,应关注儿童、了解儿童、理解儿童、研究儿童,并以创新的精神与儿童互动、对话。(9) 幼儿教师是一份专门的职业,需要掌握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没有科学的武装就不会有科学的成效。第三章 生态环境与幼儿教育第三章 生态环境与教育的生态环境第七节 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四、 生态环境 含义:指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的影响某种生物(包括人类)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二)生态系统 含义:指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联系。(6) 教育的生态环境 (一)关系: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
17、会的现象和活动,也有与其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且彼此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联系。 (二)含义:多层次的环境与多层面的中心构成教育及其构成 要素在内的自然的、社会的及精神的多方面的联系和协调,这便是教育的生态环境。 (三)分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7) 生态环境是研究幼儿教育与发展的新视角重视环境和因素的影响是近年来学前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八、 自然生态环境与幼儿发展(五) 生态圈6、 含义:生物圈是由生活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中的生物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是地球的表层、外套,呈不规则形状。7、 组成部分:上层为大气圈的一部分,生物圈的中层是水圈,下层是土壤圈(岩石圈)8、
18、 作用:生物圈中大气圈、水圈及土壤圈的生态条件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五) 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构、作用与幼儿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指高山、丘陵、平原、极地、沙漠、江河、湖泊、海洋等;生生物环境是指森林、草原、苔原、微生物区原、动物种群、植物群落等。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人类认识、利用和开发的对象。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生态环境不只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重要的教育内容。总之,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净化、美化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性情,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有利于激发幼儿对自然的热爱。7、 社会生态环境与幼儿发展一、 社会圈、
19、智慧圈、技术圈提出者观点智慧圈维尔纳茨认为人类是改变生物圈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生物圈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叫智慧圈社会圈马宁社会圈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新的特殊形式技术圈费尔斯曼认为它是人类社会的技术子系统二、 社会生态环境的结构和作用1、 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是一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学前教育性质、发展水平的环境。2、 聚落环境是影响到学前教育机构的布局、教育形式和组织等方面。3、 规范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特有的态度、风气、观念等。4、 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是指直接影响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人际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环境及社会成员与
20、幼儿园之间的环境等。第三节 人类发展生态与幼儿教育(6) 围观系统(5) 含义:是发展中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体验范型(6) 构成要素(四) 活动含义:它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行为,具有自己的动量,且为环境中的参与者所意识到主要要素三、 活动内容四、 个体参与这种活动的心理要素五、 活动的目标结构的复杂程度(五) 角色含义:是指在社会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员所期望的一系列活动和联系。(六) 人际关系,或人际结构含义:同时指当一个人在某一环境中对他人的活动加以注意或参与其中时所获得的与他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为双人关系的存在确定了最起码的条件和界定性条件,
21、双人关系对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构成了个体发展的关键背景;二是微观系统中更大的人际结构三人关系、四人关系等的基础,双人关系有三种作用形式:1、观察性双人关系 2、共同活动双人关系 3、主要双人关系6、 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5) 中间系统指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随着人进入新的生活环境而形成和扩展的。6) 外系统指本人并没有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痛影响发展中的个体的直接环境中发生的事件产生相互影响。7) 宏观系统指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中的一些共同的因素。6、 学前教育机构环境的创设(4) 生态学上的学前教育机构(10) 幼儿园
22、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执行机构,其环境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11) 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幼儿园又是社会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12) 幼儿园作为一个具有特定任务的机构,其自身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有物质的、规范的、情感的、技术的层面,而这些层面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的过程,就是幼儿园各项工作运行的过程。(5) 幼儿园教育环境的特性7) 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安全性5、 心理上的安全幼儿园中色调鲜艳、明快的环境幼儿与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幼儿同伴之间的关系6、 身体上的安全教师应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五、 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可引发并实际具有幼儿与之相互作用的特性
23、幼儿园的环境,一方面应具有观赏性,生动有趣、富有美感的环境可引起幼儿的视觉作用,引发幼儿的喜爱、兴趣;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环境不能只局限于幼儿的视觉感受,还应让幼儿充分地与之相互作用。六、 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童趣性童趣性是指要具有儿童的趣味。有两层意思:一、指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应具有趣味性;二、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幼儿的环境,环境要反应幼儿的趣味性,而非成人的趣味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趣味性也意味着环境的年龄适宜性。7、 学前教育目标第四节 学前教育目标的意义和依据8) 教育目标的界定含义:是一种给教育活动、教育过程设定的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反应的规格指标,它陈述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7)
24、是以广义的教育为基点的一般性教育目标这种教育目标的确定者可以是家长、教师,可以是某一个利益集团,也可以是整个社会。这种教育目标是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8) 是狭义的教育基点上的教育目标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未来一代的要求、期望,一般来说,它能较为科学地反映受教育者可能发生的裱花,以及最终应该发生的变化。第四章 学前教育目标的意义9、 学前教育目标具有对幼儿教师思想和观念的规范作用10、 学前教育目标对教育过程的指导和控制作用11、 学前教育目标最本质的意义是对幼儿发展具有规范、评价(标准)作用第八节 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五、 首先是儿童了解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确定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工作。六、 其次
25、是社会七、 最后是学科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学科是很重要的目标生长点。但对学前教育来说,其重要性要低一些。(8) 学前教育目标的层次和结构三、 学前教育目标的层次7、 学前教育目标的计划性、目的性(七) 学前教育机构的学前教育目标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具有明确地计划性和目的性(八) 学前社会教育的其他机构的学前教育目标(九) 学前家庭教育目标第四章 学前教育目标适用的范围和层次(六) 学前教育目标是由国家制定的并通过法规或其他行政性文件颁布,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指导价值的目标(七) 学前教育目标是针对国家确定的目标,考虑某一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实,以及师资及学前教育设施的状
26、况,确定适合本地特点的、对本地的学前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学前教育目标。(八) 学前教育目标是针对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及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人文环境确立的适合特定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目标。七、 学前教育目标的可操作性程度学前教育木匾的层次不同,其可操作性就有区别。越是具体的、下位的目标越具有可操作性。上位目标一定要分解为下位目标才能得以实施。1、 它是幼儿园教育总体目标。2、 它是幼儿园课程目标3、 它是幼儿园年龄阶段目标4、 它是单元目标5、 它是教育活动目标,也称教育行为目标 (六) 学前教育目标的结构(13) 学前教育目标的不同结构(6) 从教育的基本内容的角度确定学前教育目标即把学前教育的目
27、标分为体育的目标、智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和美育的目标。这四育的目标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形成了学前教育目标的基本结构。(7) 从学前教育目标的现实媒体相关大的学科或领域表现教育目标相关的领域表现的教育目标有健康领域的目标、自然领域的目标、社会领域的目标、艺术领域的目标、语言领域的目标等等。(8) 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确定学前教育目标(14) 布鲁姆的学前教育目标的分类他再教育目标的分类学中,提出了以感情、认知、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个体发展构架来确定相关的教育目标,其实质是教育目标“心理化”,以人的身心发展整体结构为出发点和归宿。分类如下:5、 情感领域6、 认知领域7、 动作技能领域六、 我国学前
28、教育目标的发展8) 清末奏定蒙养院章程中的学前教育目标本世纪初,清朝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这个章程提出了37岁幼儿保育教育的要旨,即保育、教育目标。9) 建国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建国以来,我国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三个学前教育目标九、 、1952年政务院颁发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试行草案)十、 、1979年,教育部颁发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十一、 、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 (7) 国外学前教育目标简介7、 日本学前教育目标日本文部于1990年3月组织制定了幼儿园教育要领P87888、 美国学前教育目标美国全国州长协会于1990年2月底在华
29、盛顿会议上正式通过,在由布什总统签署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中提出了迈向21世纪的全国6大目标和21个具体要求。9、 法国学前教育目标法国幼儿的教育目标,主要在促进儿童的情绪成熟与社会化,以及身体与 认识的发展10、 苏联学前教育目标苏联于1984年颁布的幼儿的教育和教学标准大纲中提出主要目标P90 第五章 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体格、体能发展的内涵体格、体能发展的状况和水平是衡量个体身体发展与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 体格和体格发展6、 体格的内涵体格是指人体外表可观察或测量个体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和比例(体型),以
30、及身体的姿态等。7、 体格发展、发育体格发展:指体格的生长发育广义:指个体在其一生中身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生长发育的变化过程狭义:指身体发展的状况,如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脊柱弯曲的特征和限度、肩胛角的间距、足弓的测量指数、背力、左右手的握力、肺活量、心率指数、心搏量等发展、变化情况。8、 衡量体格发展的主要标志体重比=(体重kg/身高cm)*100胸围比=(胸围kg/身高cm)*100坐高比=(坐高kg/身高cm)*100柯普指数=(体重kg/身高cm)*10000(适用于幼儿)二、 体能和体能发展4、 体能的内涵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技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5、 体能发展指人体各
31、器官系统技能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提高三、 体格发展和体能发展的关系9) 体格发展与体能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10) 强健的特哥是发展体能的物质基础。11) 身体素质的良好发展也影响着体格的发展。12) 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的体型及姿态。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体格发展8、 体型特征婴儿期的儿童,头大、躯干长、腿短,显得头重脚轻。幼儿期,腿部生长加快,头部只占身体的六分之一左右,身体各部分比例逐渐接近成人。9、 足弓特征年龄较小的孩子,因皮下脂肪较多,故而脚掌心的内凹不明显,形成生理性平足。到3岁左右,因连接小骨的韧带和肌肉逐渐发达起来,脚掌心明显内凹。足弓的初步形
32、成能避免因运动中振动而可能导致的对幼儿身体的损伤或其他潜在的不良影响,10、 运动系统的特征学前儿童运功系统的特点表明,科学地开展学前儿童的体格训练是什么必要的。11、 循环系统的特征在幼儿期,该系统的机能已得到较大的发展和不断完善。12、 呼吸系统的特征幼儿期,幼儿呼吸系统的机能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没分钟呼吸频率由3岁时的约26次下降到47岁时的约22次,呼吸深度逐渐提高,肺换气量增加11.5倍,氧消耗量增加将近一倍。13、 神经系统的特征幼儿期,儿童的神经细胞的数量和体积不断增多、增大,胸重量不断增加。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体能发展一、 身体素质的发展特征1、 幼儿的力量素质较差2、 幼儿的耐
33、力素质较差3、 幼儿的调整素质较差 调整素质是指力量和耐力素质以外的其他基本的身体素质的总称,主要包括平衡性、柔韧性、速度、灵敏性和协调性的能力二、 基本活动技能的发展特征P100第四节 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的教育8、 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教育的目标1、 发展身体的目标10)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11) 培养身体的正确姿势12) 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使他们动作协调、姿势正确13) 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2、 发展认知的目标11、 帮助幼儿掌握身体活动的最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有关概念,丰富他们的认知和经验12、 提高幼儿智力活动的技能和品质,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3、 发展社会性和道
34、德品质的目标8、 发展幼儿团结友爱、相互合作、负责、服务、宽容、热爱集体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态度9、 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10、 培养幼儿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11、 发展幼儿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刻苦耐劳、持之以恒等良好的意志品质4、 发展个性的目标八、 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九、 初步养成幼儿自觉和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十、 培养幼儿活动开朗的性格9、 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教育的内容身体练习是体格、体能发展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动作、基本体操、排队和变换队形10、 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教育的原则1、 身体全面发展原则2、
35、 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3、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4、 循序渐进的原则5、 多样化原则11、 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9) 利用自然因素积极锻炼幼儿的身体(10) 以游戏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积极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和身体素质(11) 利用基本体操全面锻炼幼儿的是身体(12) 建立良好的生活和活动环境(13) 制定和执行合理的作息制度和严格的卫生保健制度(14)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15) 重视安全教育(16) 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17) 重视合理的营养第六章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智能概述一、 智能的涵义及智能理论(一) 智能的涵义1、 智能:也称智
36、力或智慧它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2、 智能结构即智能是怎样组织和构成的(二) 智能理论1、 普通智能论主张智能是单一完整的能力,是统一的通用能量2、 群因素论设想智能可以描写为一组数量不多,但比较重要的常见因素3、J.P.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设想智能活动有三个维度:操作、内容及成果4、P.E.弗农的层次结构说认为智能结构是有层次的,从较大的一般因素(一般智能),通常群因素到越来越特殊的小因素5、R.卡特尔的智能结构理论认为智能包括两种一般因素:晶体智能和流体智能6、皮亚杰的智能观智能是由运算结构决定的7、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发展基本
37、的就是智能的发展,传统的智能车测验并不能反映大多数人的智能水平,智能是由相对独立的功能性领域组成的并提出了八种不同的智能:言语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作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博物智能8、新皮亚杰主义的智能发展理论二、 儿童智能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征(一) 儿童智能的年龄特点(1)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智能的稳定性逐渐也加强(2) 智能核心随着儿童年龄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二) 儿童智能的性别特征男女幼儿在不同的智能因素的发展方面是不同的,或不平衡的,男性幼儿在数的推理与空间判断能力发表面有优势,而女性幼儿在言语流畅、机械记忆方面有优势三、 智能发展的影响因素1、 遗传决
38、定论认为智能发展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高尔顿和高达德分别进行的名人研究和谱系研究是遗传决定论中两个较为典型的研究2、 环境决定论这是一种与遗传决定论相对立的学说,强调环境在智能发展中的决定作用3、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说第二节 学前儿童智能的发展1、06周 反射的动作2、6周4(5)个月 婴儿已发展了协调的“原始循环反应”,或称最初的适应3、58(9)个月 这时显著的特点是婴儿的意向性出现了4、912个月 这阶段称为第二图式(习得行为)的协调及其在新的情况中的运用阶段5、1218个月 这阶段称为通过积极试验发现新方法的阶段6、1824个月 这阶段称通过心理组合创造新方法的阶段二、幼儿期(26、7
39、岁)智能的发展(一)象征功能的发展(二)思维的发展1、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2、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3序列、分类和内涵关系第三节 学前儿童智能的培养一、 学前儿童智能培养的目标P127二、 学前儿童智能培养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一) 处理好知识获得与智能养成的关系(二) 把握幼儿的智能发展水平,有效地促进幼儿智能的发展(三) 以感知觉的培养为基础,促进幼儿智能的协调发展(四) 应注重幼儿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十一、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8) 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概述第二节 社会性的涵义社会性是人得一种心理行为特征,它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及道德准则,进行自我控制及表现
40、其他社会行为时的心理行为特征。第三节 社会性教育的意义社会性发展是人得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社会性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学前阶段是进行社会性教育的重要的时期,幼儿的许多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要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发展,为终身的社会性发展打下基础。第四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目标(十) 引导幼儿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识(十一) 引导幼儿观察、接触和关心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社会事件及社会成员(十二) 引导幼儿逐步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使幼儿关心集体,逐渐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十三) 引导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使幼儿习得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八、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和教育(九)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41、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特性以及自身与他人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第五节 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14) 自我认知幼儿的自我认识是指幼儿对自身的特点,特征的认识,这种特点和特征涉及生理心理及社会诸方面15) 自我概念幼儿的自我概念是幼儿自我认识的结果,是幼儿关于自身特点和本质的反映,是幼儿关于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16)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特性的判断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13、 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14、 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道初步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15、 从笼统不分化的评价到比较具体细致的评价16、 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17、 从局部的评价到比较
42、全面的评价12、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简称自控。指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行为。13、 独立性独立性也就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七、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应注意的方面13) 根据幼儿的心智水平和知识积累水平,设计和组织一些多种形式的有利于幼儿认识自己身体外形特征的活动14) 引导幼儿形成自我概念,尤其是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自我概念15) 帮助幼儿形成正确自我评价的态度和方法16) 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17) 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18) 学前儿童对他人的认知4、 学前儿童对他人认知的内容(9) 外形特征的认知(10) 心理状态的认知(11) 群体中地位的认知5、 对他人
43、认知方面的教育应注重的方面(15) 教育幼儿尤其是中班以上的幼儿,认识各种情景下别人的情绪和情感,使幼儿知道别人什么情况下产生高兴等积极感情,什么情况下产生伤心等消极感情(16) 培养幼儿独立的判断能力,培养幼儿积极向优秀的榜样学习的习惯,并努力表现榜样的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榜样四、 学前儿童的自尊心自尊心是指由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五、 学前儿童的同情心同情心是对于他人的不幸或困难所持的关心、爱护的态度,是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六、 羞愧感是一种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身体、情感)或规范造成了伤害或违背后所产生的负罪感,这是一种以自己的行为、观点、人格
44、为对象的道德情感活动。七、 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感十二、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和教育社会行为是指依社会情境而转移的个体行为,其基本表现形式有表情、姿态、言语、活动等。社会行为可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其区别在于行为对别人、对社会是否有利。社会性交往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为了交流认识经验和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信息发送者、信息通道和信息接受者。三、 学前儿童社会性交往的类型第五章 婴儿与母亲的交往第六章 婴儿与父亲的交往第七章 婴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四、 学前儿童社会性交往的阶段大量研究证实,婴儿早期交往的发展以一种固定的程序展开:第五章 以客体为中心阶段第六章 简单交往阶段第七章 互补性交往阶段五、 社会性交往的培养12、 注重婴儿早期的交往需要和交往实践13、 注重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14、 注重一些社会交往技能缺乏,活在人际关系中手忽视的孤立儿童的交往9、 助人(一) 助人行为助人就是对有困难或急需帮助者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二) 培养幼儿的助人行为1、 要求幼儿提供帮助的是幼儿力所能及的事,且通过具体的活动而非口头进行教育和训练2、 要及时鼓励幼儿的助人行为,使幼儿的行为得到正确的、积极地强化。三、 分享(一) 分享和分享行为分享是一种与他人共同活动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