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大屠杀学科语文班级八年一班设计者杨洪雁课题南京大屠杀第二课时a教学目标1、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2、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3、培养爱国情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教学重难点1、了解报告文学特点2、培养爱国情感,明确人生方向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重难点突破方法或手段、小结、作业等)设计意图课前三分钟课堂研讨古诗词背诵一、 导入新课大屏幕出示日本教科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图片。事实胜于雄辩,看看本文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有力的证据二、 整体感知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日军的哪些罪行?是否属实,有依据吗?小组
2、内快速交流汇总导学案第2题的内容(2分钟),并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为节省时间,分组展示,展示任务大屏幕出示)2、为什么每列举一项罪行都明确注明具体时间、地点及出处?3、教师补充图片证据(大屏幕出示图片)三、深入品析1、文中哪些文字富有表现力?为什么? (边读边圈画具体词句。结合导学案第3题进行品析) 2、把作者这些细腻的描写和表达情感态度的文字都删除,文章的表达效果会怎样?四、 课堂小结:报告文学特点1. 新闻性。所报道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科学的、真实的、准确的。2. 文学性。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各种文学艺术手法。五、 拓展迁移1、 齐读诗歌幸存者说2、 文章的结尾作者说“这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
3、路该怎么走”,那么今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呢?学完本课,谈谈你的看法。配合“我是大诗人”活动,积累古诗词创设情境,用日本右翼势力美化的图片激发学生内心的义愤之情,唤醒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上节课独立思考基础上,小组内交流汇总,完善信息,为突破重点报告文学真实性做准备与导课部分的图片形成鲜明对比用导学案第3题作范例,引领学生从描写、表达方式等多角度展开赏析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艺术加工的表达效果,完成重难点突破报告文学文学性总结报告文学特点,完成质疑师生齐读,通过幸存者的凄厉的控诉,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领学生正确对待历史,明确人生方向板书设计:南京大屠杀温书林 报告文学 真实性 文学性 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