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八章微观社会工作方法PPT课件.ppt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764386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微观社会工作方法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第八章微观社会工作方法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八章微观社会工作方法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八章微观社会工作方法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八章微观社会工作方法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八章微观社会工作方法1第一节个案工作social casework2一、什么是个案工作v【玛丽里士满】透过个案工作来帮助案主(client)发展人格。v【高登汉密尔顿】个案工作是一种有意识地调整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过程。v【佛罗伦斯霍利斯】“心理社会”的治疗方法。v【鲍尔斯】是一种艺术,它运用人际关系的科学化的知识和技巧,来激发个人的才能及社区的资源,使案主与其周遭环境产生更佳的适应性。3个案工作的定义vv社会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

2、态。以个人及单个家庭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4二、个案工作的起源和发展v1917年玛丽里士满出版社会诊断一书是社会个案工作开始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基本标志。5个案工作发展的五个阶段vv(一)萌芽时期(19世纪20世纪初)强调个人的道德因素的时期,社会个案工作开始萌芽。vv(二)初步形成与体系化时期(慈善组织会社后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重视社会因素影响的时期。6vv(三)个案工作的专业化与学科化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0世纪30年代)1.重视心理因素影响的时期。2.强调“案主自觉”原则的运用。3.强调个案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秉承客观与理智的态度,不能掺入个人的情绪反应乃至偏见,以维持与案主

3、的专业关系。7v(四)多元发展,综合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60年代)v强调综合因素影响的时期,社会个案工作方法趋向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个案工作进入以综合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呈现多元化发展局面。8vv(五)扩展时期社会个案工作的新发展v(20世纪60年代至今)v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实务开始出现了整合化的趋势。v20世纪80年代开始,强调个案管理 成为社会个案工作的一种最新趋势和潮流,综合性的个案管理模式,使个案工作形成了专门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趋势。9三、个案工作的理论基础v(一)理论在个案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v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使个案工作者对将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有清楚

4、的认识;v2、根据其对个人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的工作目标;v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术及模式。10(二)个案工作的理论基础v1、心理分析学v2、社会系统理论v3、沟通理论v4、行为主义理论v5、认知理论v6、人文主义理论11心理分析学vFreud提出的,他以无意识为研究对象,新人格结构入手,探讨心理发生的深层次动因。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性本能(力比多)决定的。v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12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一、相同的目标助人。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个案工作的影响1.为个案工作提供理论知识2.提供方法和技术3.提供分析模式13三、个案工作

5、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差异v概念含义不同v理论基础不同v服务范围不同v工作方法不同v治疗过程不同14v社会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它们的目标都是帮助人,使人发挥良好的功能。但是后者是以心理取向看问题,它着重于个人心理方面的调整;而社会个案工作以社会取向看问题,认为问题的产生不仅有个人问题,也有社会环境问题,所以它不但着重于个人,还着重于环境的调整和改变。总之,二者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和服务领域,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密切的关连性,并有部分的重叠。15社会系统理论vv把人与社会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形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治疗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6、。vv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或各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与 发展就会出现问题。16沟通理论vv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它认为许多人的行为问题都是出在人际沟通方面,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和评估信息,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等,几乎所有个案工作理论后来都很强调这一点。17行为主义理论 v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个理论学派,研究人的外显行为,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刺激反应、强化等对人的行为的塑造。18认知理论vv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

7、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19人本主义理论/人文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潜能,人的问题产生于人不能接受自我,所以应当帮助案主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充分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同时人也是有自由意志的,人有责任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非理性的信念。20四、个案工作的模式(1)主要理论vv第一,人的行为失调或行为障碍,是其内在人格缺乏与自我不完善的外在表现;vv第二,认为人作为其生活与其中的社会环境整体的一部分,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影响个体;vv第三,人在情境中(核心)vv(一)心理社会学派个案工作21v(一)心理社会学派个案工作(2 2)程序与任务)程序与任务实施程序:实施程

8、序:1.1.心理社会调查2.2.诊断3.3.治疗具体任务具体任务vv第一,建立关系vv第二,从事调查vv第三,分析诊断vv第四,实施治疗22(3)心理社会学派个案工作的实施特点(4)治疗技术【针对个人系统】:v支持性的v疏导性的v直接影响v对话、讨论v(一)心理社会学派个案工作【针对环境系统】:v指社会工作者在考虑案主利益后,针对环境所实施的具体的改善方法与途径。23危机介入模式v一种对处在生活危机状态中的人施以短期性治疗的方法,是心理社会学派社会个案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模式最早由林德曼和卡普兰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来。24危机介入模式v【危机介入法目标】:1 1、缓和不当压力对案主的影响

9、,协助案主采取适当、缓和不当压力对案主的影响,协助案主采取适当的方法改善环境。的方法改善环境。2 2、促进案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协助案主恢复其遭遇、促进案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协助案主恢复其遭遇危机前的适应能力,并使之得到增强。危机前的适应能力,并使之得到增强。vv【危机介入的程序危机介入的程序】:开始阶段 中间阶段 结束阶段25(二)问题解决派个案社会工作(1)问题解决派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假设vv人类生活是一连串的问题解决过程;vv一个人缺乏处理其自身问题的能力,往往是由于它缺乏动机、能力以及机会,致使其难以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26(2)问题解决派个案社会工作的目标vv第一,引导并增强案主寻求

10、改变的动机:vv第二,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功能,包括增强其认知、判断、选择、理解、情感以及行动方面的能力;vv第三,提供服务对象问题解决或减轻问题所必需的机会与资源。(二)问题解决派个案社会工作27(3)问题解决派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特点(教材178)v第一,对问题的界定。要求将问题界定为具体的、可以解决的;v第二,提供解决问题的新经验。(二)问题解决派个案社会工作28(三)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模式v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该派受到心理学界的普遍重视,并开拓了其临床领域,v到60年代发展成为临床和助人领域的重要科学,v70年代行为学派成为个案工作的一个分支学派。29(1)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

11、模式的主要理论vv行为学派以学习理论为基础,其工作特点是在人的外显行为上。vv行为修正派以削弱不适应行为,增强适应行为为主要目的,能够削弱或增强行为的理论与技巧成为该派关注和发展的重点。(三)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模式30(三)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模式行为修正派行为修正派操作制约派反应制约派社会学习派31反应制约派:vv该模式强调刺激反应模式,即反应必须由刺激引发,反应的性质也由刺激的性质所决定。vv行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这种关系一旦建立,某一刺激就能引发某一反应,这样就产生了学习效果。32vv又称工具模式,斯金纳创立。认为行为模式能否建立,以及行为模式的方法都是由前行

12、为结果来决定的。vv行为反应是由以前行为结果来决定的,从而有些行为结果(正结果)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有些行为结果(负结果)则反而会削弱行为甚至完全消失,所以只要改变行为的结果就可以改变行为。操作制约派:33行为改变的技巧 vv正增强:正增强:给予奖赏,以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vv负增强:负增强:给予嫌恶反应,或给予惩罚,以消除此类行为vv消除:消除:予以忽视,不做任何反应。vv差别增强:差别增强:目标行为出现时给予奖励,希望消除行为反应时不做反应,借以增强目标行为的出现的频率,消除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发生。vv形成反应法:形成反应法:将目标行为的达成作为最终目的,通过设计具体步骤逐步实现。在这一过

13、程中,每当完成一个步骤时,均给予鼓励,以助长新行为的产生。34形成反应法vv班杜拉认为认为许多行为不需要经过前两种制约,只要经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过程就可以使行为改变。此外,人的思想和感受也影响人的行为,如果人改变自己的态度,行为也会朝着积极方向改变。社会学习派:35(2)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的实施特点v第一,强调通过观察发现服务对象的行为;v第二,撇开对人内在心理机制的分析诊断,直接关注与当前问题有关的行为,直接以偏差行为或症状作为治疗对象;v第三,注重治疗技术。(三)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模式36(三)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模式1.建立关系2.界定问题3.评估资源4.确定目标5.设计计划6.实施计划7

14、.结果评估8.结果维持v(3)基本工作程序37(4)行为修正的技术vv支持性心理治疗倾诉、控制、解释、训练及改变环境。vv分析性心理治疗。vv行为治疗正增强,负增强,角色扮演,榜样,惩罚等。(三)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模式38(四)理性情绪治疗个案工作模式又称性格理论,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1955年创立。v(activating event)即刺激事件,指存在的一个事实,可能是一件事或某个行动或态度;v(belief system)即个人的看法和信念;v(emotional consequences)即人的情绪反应、情绪困扰;39(1)理性情绪治疗的主要理论vv认为人的情绪问题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

15、的。因此,以人的观念、思想为突破口,通过改变人的非理性思想,达到改变沮丧情绪的目的,使人产生更积极与负责任的行为。(四)理性情绪治疗个案工作模式40vv(2)理性情绪治疗实施特点(教材180)vv(3)治疗程序 第一,确定引发案主情绪困扰的当前问题。第二,确定案主情绪困扰相关的思想信念。第三,确定案主情绪困扰的非理性信念。第四,反驳案主的非理性信念。第五,确立新的理性信念,取代非理性信念。(四)理性情绪治疗个案工作模式41(五)人本治疗个案工作模式(1)人本治疗个案工作模式的主要理论v又称当事人中心治疗模式,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要想了解一个人的行为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由来访者就其内心

16、世界的真实感受做出完整的自我描述。”42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n.RogersCarl Ranson.Rogers(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vv主要著作:主要著作:来访者中心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论人的成长论人的成长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存在方式 43心理学三大流派vv心理分析vv行为主义vv人本主义 人本治疗模式 核心概念自我概念 认为人的行为、情绪和心理、与他人的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等都是受自我概念影响的,由自我概念决定的。44(2)人本治疗模式的实施特点相对来说,人本治疗模

17、式并不注重具体的技术方法,而更加注重的是特定氛围的营造。它的v治疗目标:(教材181)v罗杰斯提出建立关系的六个条件:(教材181)45(六)个案管理模式case management(1)什么是个案管理模式v个案管理,是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根据案主个人独特的需要,通过组合传统社会工作服务方法中各种技巧为案主协调所有助人活动的一种整合过程。vv個案管理是一種新的服務設計,用於提供有複雜、多重問題或障礙的個人或家庭服務。46v“以人为本”v“人来自于环境,而环境潜存助人资源”。v強調運用社區資源以協助案主滿足其需求。個案管理者的觀點不僅著重案主的生理和心理狀況,同時也關注到案主所處的環境。(2)个

18、案管理的工作任务与重点(教材(教材182182)(六)个案管理模式case management47第二节小组工作 social group work48一、小组工作的起源与发展v1、孕育期(19世纪50年代20世纪20年代)v2、形成期(20世纪20年代60年代)v3、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v4、小组工作在中国49二、小组工作的概念1、小组工作的定义v小组工作指社会工作者以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所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引导、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以获得相关经验,协调个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促成行为的改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最终实现开发

19、个人潜能,使个人获得成长的社会工作方法。v以一群人,团体或社团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502、小组工作的特征1.小组是由组员和工作者组成的关系体系。2.小组工作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教育、治疗等小组动力,带来组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3.小组工作既是过程,也是组员改变的方法和手段。4.小组工作都是有明确的目标。51三、小组工作的功能v1、克莱因(Alan F.Klein)在有效的小组工作:原则与方法导论中指出,在协助个人适应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所遭遇的问题上,小组工作有八个明确的目标。v(1)康复v(2)发展v(3)矫治v(4)社会化v(5)预防 v(6)社会行动v(7)解决问

20、题v(8)社会价值52教材的观点2、小组工作的功能有四个大的特点:v(1)影响个人发生改变。v(2)社会控制。v(3)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v(4)再社会化。53综 合小组工作的功能是多层面的:vv微观层面:针对个人内心成长而言;vv中观层面:协调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增进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vv宏观层面:经由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功能的增强,以小组的力量而最终促进社会的整合、协调与发展。54四、小组类型(一)小组的特征v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v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v组员间相互交往,形成关系;v组员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v组员有归属感、认同感;v小组的组员有特殊的责任、地位和角色体系;v有一定的规范

21、、准则等社会控制;v小组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v有小组文化与氛围;v有相当程度的凝聚力。55【学习活动】请您判断以下哪些属于小组?v同一辆公共汽车上的乘客。v某社区老人的戏曲兴趣班。v某大学科技文化节筹备委员会。v某自发组织的旅游团。56(二)小组的基本类型分类标准分类标准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小组形成形成组成小组组成小组自然小组自然小组参与参与自愿小组自愿小组非自愿小组非自愿小组联系联系基本小组基本小组次层小组次层小组结构结构正式小组正式小组非正式小组非正式小组成员界限成员界限封闭小组封闭小组开放小组开放小组分类标准分类标准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小组性质性质目的目的社交小组社交小组教化小组教化小

22、组服务或志愿者小组服务或志愿者小组兴趣小组兴趣小组任务小组任务小组意识提升小组意识提升小组教育小组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成长小组治疗小组治疗小组社会化小组社会化小组自助和互助小组自助和互助小组社会行动小组社会行动小组57五、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小组工作的来源主要是社会学、心理学和系统理论。vv(一)心理分析理论vv(二)社会学习理论vv(三)社会系统理论vv(四)团体动力学理论58团体动力学理论v【团体动力】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运作与结果。v【基本假设】:认为人类的各种需要是相互关联的,且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故人们在其行为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有健全而适当的团体生活,且一直会贯穿生命

23、的全过程。59六、小组工作的模式v帕波尔与罗思曼(Papell and Rothman)把小组工作模式分为三类,即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交互模式。后来,以伯恩斯坦(Bernstein)为代表的波斯顿学派提出发展模式作为第四种模式。克莱因(A.Klein)在综合各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折衷模式。60(一)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v 代表人物惠特克,源于历史上社区睦邻中心和青年服务中心等的团体工作模式。v基本概念:社会意识、社会责任、社会变迁该模式主要以社区归属和社会整合为最终目标,关注的是社会秩序和社会价值观,以小组工作促成社会行动,从而实现社会的变迁。vv社会参与、社会行动

24、、民主过程与学习 61v小组工作者的角色:使能者 促进者 影响者v主要工作:设计程序和策划行动。v适应性较为广泛:可用于公民教育、社会责任培养、道德培养、倡导活动。(一)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62(二)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vv亦称为临床模式或处理模式。治疗模式早期受雷德(Fritz Redl)的影响;近年来,密西根社会工作学院以文特(Vinter)为首的学派进一步发展了它的理论和方法。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行为矫治理论、学习理论、自我心理理论、社会角色理论以及小组动力理论等。63小组工作的目标:v通过小组经验来治疗个人心理、社会与文化的适应不良问题。v

25、该模式的介入是为个人的康复和重建,其最终目标是改变受助者而不是改变社会。(二)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v专家v家长v导师 社工角色:643、互动模式、交互模式(Reciprocal model)v互惠模式将小组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小组组员间为满足共同需要而产生的互动过程。v小组的目标在于小组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这一模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65活动目标:vv互惠模式确认人与人之间互惠共存的关系,认为每一个人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个人必须同其他个体互动互助、相互依靠才能达到自我完成。小组组员通过人与人之间交互反应的关系

26、,共同活动,分享情感,从而帮助个体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满足人们娱乐、情感、交往之需要,帮助有压力或有问题的人通过心理和行为上的学习和调试,化解个人危机。3、互动模式、交互模式(Reciprocal model)66小组组员v小组组员个人不是一个可随时供他人检验、治疗的客体,而是具有情感、潜能的人。小组组员个人的价值被看重,小组组员间是独立、平等、互助的关系。小组工作者角色 中介者 居间调解者 3、互动模式、交互模式(Reciprocal model)674、发展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v又称过程模式(Process Model),由波士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伯恩斯坦最先提出,

27、并在其倡导下形成发展起来。v这个模式强调“时间、过程和小组发展阶段,以及小组成员与发展的关系”。68v理论基础依托发展心理学,认为任何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因此在小组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导,扮演好个人的社会角色,发挥好个人的社会功能。v小组工作者职责是帮助小组成员发展其资源达到目标,根据小组发展阶段的特点指导小组工作;他不断地根据新情况修正小组的目标,理解小组成员与小组的关系,并及时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4、发展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695、折衷模式Eclectic positionv折衷模式是克莱因(Klein)在综合前面的各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模式直接引用了“治疗模式”的方法,小组工作者的行为和“社会目标模式”相似,而在小组工作者与小组成员的关系上沿用了“互动模式”,故称“折衷模式”。v社会工作者指导者和服务者70v谢 谢!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