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自备部分
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3.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4.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
5.冬、夏季风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6.季风气候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重点:
1.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3.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
4.冬、夏季风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5.季风气候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难点:
1.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2.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教学课型与方法:
课堂讲授、读图、讨论、讲述、展示资料
电教手段: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引入:
听了东北人的话,有什么感觉?——真冷
听了广州人的话呢?——又热了
两人的对话和他们的穿着说明了什么?
(大屏幕显示:南北气温的差异)
谁还准备了其他资料来说明南北气温不同的情况。
过渡:
同学们找的资料都很好,都能说明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有差异。
单从这些资料上能找出规律、特征吗? 那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我们地理的法宝——地图了。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是我们地理课的一大特色。今天我们学习气温的差异用什么图呢?
(大屏幕显示: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拿来一张地图,你应该怎样看呢?
提出问题:
1.等温线是怎样分布的?有没有规律可寻?能得出什么特点来?
2.等温线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受什么因素影响?
3.有没有特殊的地方,特殊的等温线?
(大屏幕显示课件:世界地图、太阳
挂中国地形图:学生贴箭头表示冬季风)
要求学生用笔描出0℃等温线,并能说明其地理意义。
0℃等温线是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
谁来总结一下,一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大屏幕显示:
冬季(一月):
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影响因素:纬度、地形、冬季风
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
巩固练习:
大屏幕显示-阅读等温线图的方法与步骤
过渡:
掌握了读图的方法与步骤,以后再阅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你就知道怎样读了,怎样从中找出特点和规律。
大屏幕显示:
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学生发言中稍作提示,有课件辅助。主要是训练学生读图的能力)
谁来总结一下,七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大屏幕显示:
夏季(七月):
我国大部分地方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影响因素:纬度 、地形、海陆位置
留下问题,下节课回答:
夏季最热的地方为什么是吐鲁番而不是海南岛?
过渡:
我们了解了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这样的特点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没有影响?对,有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请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根据各地的气温状况,我国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划分温度带的指标是什么?
(大屏幕显示: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温度带的积温和成熟制度)
指图由南向北让学生读出温度带的名称。
过渡:
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不同。下边我们分成两大组,一组代表热带、亚热带,为南方组;一组代表寒温带、中温带,为北方组。分别说说生产中,生活中的一些特点。
(适当时可提示:如水果、房屋、服饰、耕地、农作物、饮食、植被、作物成熟制度等)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自备部分
教学过程:
1.导入:用三幅房屋图片引入。
提出问题:(1)同学们三幅图分别是哪个地区的典型民居?
(2)为什么这样修建?
(讲解)降水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所以我们要了解我国的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请同学们阅读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降水量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2.学生活动:气象小组的同学为大家介绍降水量顶的测量方法。(录像)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年降水量图,找出我国各族人民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4.学生活动:结合中国年降水量图,在资料图上描绘出我国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讨论归纳总结出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完成教材的练习。
5.学生活动:讨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四类干湿之间的界限与等降水量线的关系。完成教材的练习。
6.过渡:我国降水量与干湿地区的不同,影响到各地的自然景观有所不同。
7.学生活动:等号入座。选择响应的景观图片与干湿地区相连。
8.过渡:我国降水量与干湿地区不但影响到各地的自然景色,对人类的活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9.学生活动:各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与资料,并加以解释。
民居组:
饮食组
民俗组
农业组
交通组
10.教师小结:
同学们为大家展示了他们的作品,非常好。各地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的形成,不光取决于各地的降水量,还和其他的许多因素有关,降水量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当然,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还包括其他的,如我们的日常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降水。由此可见,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制约的,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才能奏响和平的音符。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自备部分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以自己亲身体验说说北京一年中常刮什么风?(东南风、西北风)
过渡:北京为什么常刮西北风和东南风?我国今天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请看大屏幕。
自制课件演示: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1)冬季风的发源地、风向、及特点,它首先影响我国什么地方?
(2)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及特点,它首先影响我国什么地方?
(3)冬季风与夏季风有什么不同?
自制课件演示:表格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一带
东部南部的海洋
风向
西北、 东北
东南, 西南
特点
寒冷干燥
暖热湿润
首先影响
北方地区
东南部沿海地区
过渡: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着的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板书:
三、季风气候显着
自制课件演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在哪里?
(3)夏季风从海洋想陆地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各区域的降水有什么特点?
过渡: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显着,降水丰富,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板书:1.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材料“锋面雨”(了解雨带、及雨带的移动,梅雨和伏旱)
过渡:夏季风的北上南退,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夏季风活动正常,则这一年风调雨顺,利于发展农业和人民生活;如果夏季风的进退规律反常,则会带来灾害。
2.季风气候的优越性和灾害性天气
自制课件演示:世界气候类型图
学生活动:找找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但气候类型有很大差异的地区。
描述一下这两地的景观特点,探讨两地景观差异的原因。(雨热同期)
过渡:
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季风影响显着,降水多,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鱼米之乡”。而阿拉伯半岛上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季风气候给我国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对农业生产有极大的好处。
课件演示:台风、水旱灾害、寒潮
(1)录像反映了什么天气现象,会带来什么影响?
(2)学生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
过渡:这些自然灾害虽然防不胜防,但是如果我们能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多做一些防御工作,还是能降低灾害的程度。如1998夏季,长江流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水灾,但是由于各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大减轻了洪水的危害和损失。
自制课件演示:我国的气候类型示意图
我国都有什么气候类型?
你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气候类型?能说说有什么特点吗?
读“不同气候类型”图,吐鲁番、五道梁、漠河、海口各在什么气候类型区,有什么气候特征?
板书:四、气候复杂多样
学生活动:(1)阅读材料“青藏高原居民特有的服饰——藏袍”
(2)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题。
小结:
气候资源是我国的一项资源优势,它丰富了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种类,形成了不同的景观和旅游资源。因此,我们既要因地制宜地利用气候资源,又要研究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