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节 细菌
课 题
第二节 细菌
备课日期
课 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1.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2.团队分工合作意识,口头表述展示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细菌的快速繁殖,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启发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内 容
设计与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节细菌
一、 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三、细菌的生殖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改编歌曲《见或不见》(歌词同步呈现)
聆听音乐,进入情境
联系生活兴趣点,吸引学生注意力。
细菌的发现
根据改编歌词,提出疑问:“为什么说细菌在等待列文虎克呢?巴斯德是如何告诉我们细菌是来自于哪里的呢”
阅读课本P58-P59 “细菌的发现”
抛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播放巴斯德鹅颈瓶实验FLASH。
巴斯德的实验是不是真的呢?展示课前学生完成的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结果,一周过去了,两个玻璃瓶中的肉汤真的不一样吗?
课前取走两个玻璃瓶上的橡皮塞,由学生辨认哪个是鹅颈瓶。
认真观看实验过程,寻找肉汤腐败的原因。
积极参与,上台亲身体验两个玻璃瓶中肉汤的变化,推测出哪个玻璃瓶为鹅颈瓶。
设置探究情境,缩小学生与课本,与科学,与伟人之间的距离,亲身体验实验。
现在我们知道了,饭菜会变馊就与空气中的细菌有关。能想象我们这么明亮的教室中原来有密密麻麻的细菌吗?你看到它们了吗?
进入情境,回忆上节课内容,可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
知识点过渡
细菌的形态
展示多幅显微镜下细菌图片
观察图片,根据形态分类。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细菌的结构
小组间巡视,及时评价。
前后两排作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用橡皮泥构建细菌结构模型。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作品。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分工共同合作交流,口头表述能力。
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三者之间的对比,并推测营养方式。
回忆动植物细胞各部分结构名称。与细菌结构对比,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锻炼学生依据已有材料,搜索分析,推断的能力
细菌的生殖
展示细菌生殖图片
播放细菌分裂生殖视频
观察图片,推测细菌生殖方式。
根据现象分析,提出猜想。
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
推到细菌生殖数量变化规律,动笔计算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意识
亲身示范,教授学生“六部洗手法”
跟着老师,一起动手学习“六部洗手法”
让“勤洗手”意识落到实处
播放芽孢形成和萌发视频
与熊的冬眠进行类比
观看视频,理解芽孢是一个“休眠体”。
运用宏观比喻,直观帮助学生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