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课题】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四节 繁荣地方特色文化【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居民等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2、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特色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3、运用中国的世界遗产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世界遗产,并说说遗产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读图思考、自主探究法【教具准备】各地民居、饮食、服饰等不同特色文化图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
2、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任务(本部分为上节课下课时布置的任务)1、2、3组负责搜集关于各地服饰文化的资料、图片;4、5、6组负责搜集关于各地饮食文化的资料、图片;7、8、9组负责搜集关于各地民居文化的资料、图片。每三个小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负责整理资料并展示。学生课下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搜集有关资料、图片。推举中心发言人,汇总资料,制作PPT,准备课堂展示。通过课前任务,让学生搜集、了解关于各地不同文化,感知文化的多样性。感悟导入一位同学介绍说:“今年暑假我去内蒙古旅游啦!住蒙古包,吃手抓肉,还体验了骑马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内蒙古的居民居住在蒙古包呢?他们的特色民俗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物产有
3、什么关系?通过图片展示及设问,引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思考其与特色文化的关系。衔接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安排同学从衣、食、住三方面搜集了我们特色地方文化的图片,这节课,我们请同学来展示以下,你们组所搜集的资料。1-3组的中心发言人请上台,大家鼓掌欢迎。预习展示展示各预习组准备的PPT: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材料,借助PPT,进行展示:1、2、3组发言人:搜集关于各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图片。包括:藏族、苗族、傣族等特色服饰。3、4、5组发言人:搜集了关于八大菜系的特色食品的图片,加以介绍,色彩艳丽的食品与图片,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7、8、9组发言人:搜集了四合院、竹楼、窑洞等特色民居图片,介绍不同民
4、居的特点。通过学生的展示,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合作探究一、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1、服饰与自然环境 影响 式样自然环境 服饰 衣料 适应 鞋帽展示黎族、藏族的特色服饰:【拓展延伸】根据下列民族服饰推测,下列民族哪些位于北方,哪些位于南方?并说出理由。 鄂伦春族 白族 哈萨克族 傣族一、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1、服饰与自然环境指导学生从头饰、衣袖、材料、鞋帽等方面观察、总结南北方服饰的特点,并说说其与当地自然特征有何关系。黎族:短袖上衣、筒裙、赤足或穿凉鞋、衣服无领。藏族:毛质、棉质长袍、高领、藏靴、长袖,便于脱卸。总结: 南方地区
5、:气温高、空气潮湿 衣料较薄、多为棉质或丝质 无领、短小、轻便 女子穿裙、男子裤桶宽且短 脚穿单鞋日照强烈 包头或带头巾北方地区:冬季寒冷、风大 衣料较厚,以毛、呢和皮革为主高领、袖长带帽子、穿靴子【拓展延伸】位于北方的:鄂伦春族、哈萨克族位于南方的:白族、傣族【理由】鄂伦春族与哈萨克族服饰较厚,长袖,毛皮材质,保暖性好;傣族、白族服饰多为短袖,材质轻薄,透气性好,适应南方高温炎热的特点。从细节处观察总结南北方服饰的差异。结合南北方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总结服饰特点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拓展延伸,学以致用。2、饮食与自然环境 影响 选料自然环境 饮食 口味 适应 习惯展示南北方食品的差异【拓
6、展延伸】1、为什么蒙古族同胞请客人喝奶茶,吃烤全羊?2、川菜以麻辣而著称,为什么?2、饮食与自然环境 展示南北方主食的差别,包括:面条、水饺、米饭、汤圆、馒头等。 引导学生从南北方主要食品的原料上进行对比分析。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米粉等为主总结: 南米北面饮食的自然环境烙印 北方产小麦,面是主食;南方产稻 ,米是主食(所谓“南稻北麦”) 除夕年夜饭,北方饺子南方鱼南细北粗饮食的社会环境烙印 南方饮食比较细腻;北方饮食比较粗犷【拓展延伸】1、蒙古族生活在内蒙古高原上,自然气候特点使其草场广布,适宜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多食用奶茶、羊肉等。2、四川盆地位于湿润区,亚热带,加之盆地地形使其气
7、候异常潮湿。食用较辣的食品,利于人体出汗,适应潮湿环境。结合所学农业有关知识,理解南北方饮食习惯的差异。从自然环境角度进行总结归纳。拓展延伸,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3、民居与自然环境 影响 材料自然环境 民居 结构 适应 样式展示南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拓展延伸】蒙古族同胞多居住在蒙古包中,为什么?3、民居与自然环境指导学生从屋顶形状、建筑材料、门窗、墙壁等方面观察、总结南北方民居的特点,并说说其与当地自然特征有何关系。北方:多为平顶屋晾晒谷物多用砖瓦土石保温门窗开在背风朝阳的一面利用光照、防风屋里有火炕取暖墙壁厚实保暖南方: 多为尖顶房屋便于排水窗户较高便于通风散热房屋架起,远离地面防潮
8、多有竹木建造质轻、通风总结:北方南方屋顶平顶坡顶材料砖瓦土石竹木茅草门窗阳面大阳面小结构紧贴地面架空离地墙壁厚实较薄【拓展延伸】蒙古族为了适应经常搬迁的游牧生活,喜欢居住在帐篷、蒙古包等易于拆装的住房里。指导学生从细节处观察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总结归纳特点并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拓展延伸,结合蒙古族游牧民俗理解蒙古包便于拆装的特点。4、出行与自然环境 影响 工具自然环境 出行 适应 方式展示南北方传统的出行方式4、出行与自然环境请学生说说图中所展示的四种出行方式出现在什么地区?当地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并说说其与当地自然特征有何关系。内蒙古地区,骑马出行内蒙古高原辽阔坦荡,“天苍苍,野茫茫”
9、南方地区,划船出行南方地区降水多,河网密布,“小桥流水人家”西南地区,山谷之间“溜索”地形崎岖,多高山峡谷沙漠地区,骆驼气候亚热干燥,“沙漠之舟”总结:“南船北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相适应。通过几组图片对比,了解不同地区人民传统出行方式的不同。分析不同地区出行方式是如何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二、世界文化遗产1、视频短片介绍“世界遗产”2、出示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图要求学生:(1)找到课本P102所示的五处世界遗产,说出它们所在的省区。(2)找出山东省拥有的世界遗产: 二、世界文化遗产1、学生观看短片,了解世界遗产的分类及我国世界遗产分布的现状。 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树立保护遗产的科学发展理念。2、
10、学生读图找出:(1)莫高窟甘肃八达岭长城北京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皖南古村落安徽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2)山东的世界遗产:泰山、曲阜三孔(孔府、孔林、孔庙)通过短片了解世界遗产的分类及我们世界遗产的现状。通过读图,找出我们主要的世界遗产以及山东省的世界遗产。三、地方文化与旅游1、假如寒假父母打算带你去旅游,下列地点你想去哪里?并说明理由。北京泰山敦煌香港哈尔滨【总结】到一个地方旅游,除了欣赏大自然的风光外,人们比较关注该地的名胜古迹、知名小吃、特色文艺表演等地方文化。我国许多旅游胜地正是以独特且富有魅力的地方文化吸引了广大海内外游客。2、如果有一个远方的朋友要到枣庄来,你会如何安排他的行程呢?(介绍
11、枣庄的特色文化、旅游景点)【总结】地方文化使得旅游内容更加丰富,而旅游则可以使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和传播。三、地方文化与旅游1、学生很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说出其理由:北京:故宫、颐和园、长城、冰糖葫芦泰山:自然风光,泰山日出敦煌:敦煌莫高窟,大漠风光香港:国际都市,购物天堂哈尔滨:冰雕艺术,哈尔滨红肠2、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介绍枣庄特色文化。食:羊肉汤、辣子鸡、菜煎饼名人:匡衡、墨子、鲁班等旅游:台儿庄古城、抱犊崮、熊耳山、管石榴园、铁道游击队、微山湖等通过计划旅游活动,理解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回归本土,从本地实情出发,了解枣庄的地方特色文化。巩固提升1.下列少数民族与其主要民族文化组合
12、,正确的是()。A.朝鲜族窑洞 B.傣族泼水节 C.蒙古族藏袍D.彝族竹竿舞2.下面不能反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一句话是( )A.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早穿皮袄晚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D.要想富先修路3.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有( )A.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 B.西双版纳和昆明滇池C.秦陵兵马俑和山东黄山 D.南京明孝陵和从化温泉4.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穿的“不对称”的藏袍,是为了适应( )A.青藏高原上稀薄的空气,防止缺氧 B.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C.藏族人民宗教信仰的要求 D.青藏高原上饮食习惯5.“衣、食、住、行”中
13、的“行”也是一种文化,下列哪项是对我国南方与北方传统的出行方式差异的概括( )A.南船北马 B.南甜北咸 C.南米北面 D.南湿北干6.区分各民族最明显的标志是( )A.民居 B.饮食 C.服饰 D.文化艺术7.四川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是( )A.变脸 B.黄梅戏 C.京剧 D.评书8.将下列各种民居形式与分布地区和特点连线。分布地区民居形式特点内蒙古牧区窑洞四面有房屋,中间是院子,墙体厚重,多青砖灰瓦华北地区四合院 易于拆装,适应经常搬迁的游牧生活黄土高原竹楼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在坚实的崖面上挖掘而成云南西双版纳蒙古包楼上住人,楼下放杂物,饲养牲畜 通过几道典型题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提升。 教后反思:本节课在课前任务中,为每个小组分配了任务,搜集相关资料。在搜集资料、总结归纳并展示的过程中,同学们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能力。而后,教师选取典型的实例帮助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对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影响,以及人们是如何适应自然环境的,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最后立足本地实际,由学生介绍本地的特色文化。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课前准备学生参与度不高,仅少部分程度就好同学搜集了资料并进行展示,此处应做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