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4-7 丰富多彩的文化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居民等的影响。
●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说明我国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重点)
2、运用中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自然、文化遗产,并说出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意义。(难点)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中国首届“年博会”新闻宣传片》:引出丰富多彩的文化。
提问:台儿庄古城促进了我市什么行业的快速发展?
学生边欣赏边感悟,“丰富多彩的文化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所见所闻或亲身体会,举例子说明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首届中国春节旅游产品博览会”在2012年12月27日至31日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举办,以集中展示、挖掘春节文化。它以“多彩年文化,欢乐过大年”为主题,主要内容包括春节文化论坛、春节文化旅游产品展示、旅游产品展览体验等,是以春节文化带动节日经济的一次探索。
通过视频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承接过渡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衣、食、住、行都蕴育着无穷的魅力与文化。
自主探究
地
理
环
境
对
文
化
的
影
响
探究活动一:
1、“议一议”:
我国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2、“说一说”:
我国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如何各具特色?
南方民居
北方民居
蒙古包
陕北窑洞
湘西吊脚楼
3、“忆一忆”:
我国南北方的主要粮食代表作物是?我国南北方居民的主食是什么?
蒙古族牧民向客人敬奶茶
4、“看一看”:
我国不同区域的民族服饰,它是人类文化的积淀,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标志。
藏袍
蒙古服饰
5、“忆一忆”:
我国的传统交通工具是什么?
南船北马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交流看法,然后总结探究合作的结果,最后派学生代表发言;
在不同的地形、气候等条件下,各地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总之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着多姿多彩的文化。
学生读图,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回答不同地区的民居建设各具哪些作用:
南方传统民居两面坡形屋顶有利于雨天排水。
北方传统民居,一般院落开阔,坐北朝南,墙体厚,窗户较小。
蒙古族为了适应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喜欢居住在帐篷、蒙古包等易于拆装的住房里。
陕北窑洞 窑洞广泛分布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它利用黄土的特点在黄土沟谷的崖面上挖掘而成的,冬暖夏凉,节约土地和木材。
湘西吊脚楼,木质结构,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
学生思考回顾:
南方粮食代表作物:水稻;
北方粮食代表作物:小麦;
南方居民以米饭为主食;
北方居民以面食为主食。
新疆维吾尔族参加婚礼吃抓饭
学生读图分组讨论,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回答:
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很大,牧民们往往穿着可露出一只胳膊的不对称的藏袍,以适应气温的变化。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牧区,牧民们的服饰多以羊毛、与皮革为原料。
出席2001年APEC会议的各国和地区元首身着中国传统服装——唐装
沙漠之洲——骆驼
通过展示图片,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并且激发学生探索中华文化的奥秘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探求真理的人生观。
学以致用
学生畅所欲言: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
学生勇于发言,培养学生自信能力。
温故知新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拓展延伸,激活思维,开阔视野。
承接过渡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我国旅游业带来勃勃生机;旅游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
自主探究
地
方
文
化
与
旅
游
业
的
发
展
探究活动二:
1、“议一议”: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旅游有什么作用?
2、“看一看”:我国地方特色文化,它对我国旅游业起到什么作用?
3、“记一记”: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上千年的历史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哪些著名的文化和自然景观?
4、欣赏:
学生边读图边思考,同桌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出:
旅游可以调节生活节奏、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饱览山水美景、探险、猎奇等……
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具有浓郁风情的旅游项目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佤族的拉木古节
傣族欢度泼水节
苗族水手们在龙船节赛船前喝酒壮行
学生阅读课本并识记,同桌相互提问,然后找学生背诵。
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泰山、黄山……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北京故宫
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八达岭长城
安徽黄山,四绝:奇松、怪石、
云海、温泉;
云南丽江古城
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来分析旅游的作用。培养综合归纳的能力。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提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理念。
从图上提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能力。
生活在线、
学以致用。
通过自然和人文景观赏析,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到自豪,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构建
与梳理
下面我们一起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来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师生共同边回顾边板书并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
对地方文化
丰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对饮食文化
富 对服饰文化
多 对交通的影响
彩 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的 民族风情文化:傣族的泼水节
文 地方文化与 民族风情:赶庙会、赛龙舟
化 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景观:万里长城、北京故宫
自然景观:泰山、黄山
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在方法和知识两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与归纳,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又对学习方法进行了归纳,构建学习方法体系,提升地理思维品质。
课外延伸
探究实践
我们家乡枣庄有哪些民风民俗,请你课下搜集相关资料来说明?
通过学习,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关注家乡的旅游业的发展,达到学以致用。
【当堂达标】
1、下列少数民族与其主要民族文化组合,正确的是( )。
A、朝鲜族—窑洞 B、傣族—泼水节
C、蒙古族—藏袍 D、彝族—竹竿舞
2、下面不能反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一句话是( )
A、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早穿皮袄晚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D、要想富先修路
3、下列旅游资源中,全属自然风光的有( )
A、长江三峡、北京故宫、杭州西湖 B、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
C、秦陵兵马俑、北京故宫、避暑山庄 D、八达岭长城、台湾日月潭、黄山
4、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有( )
A、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 B、西双版纳和昆明滇池
C、秦陵兵马俑和山东黄山 D、南京明孝陵和从化温泉
5、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穿的“不对称”的藏袍,是为了适应( )
A、青藏高原上稀薄的空气,防止缺氧 B、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C、藏族人民宗教信仰的要求 D、青藏高原上饮食习惯
6、将下列各种民居形式与分布地区和特点连线。
内蒙古牧区 窑洞 四面有房屋,中间是院子,墙体厚重,多青砖灰瓦
华北地区 四合院 易于拆装,适应经常搬迁的游牧生活
黄土高原 竹楼 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在坚实的崖面上挖掘而成
云南西双版纳 蒙古包 楼上住人,楼下放杂物,饲养牲畜
7、活动与探究:
利用双休日,学生走进生活,了解我们的家乡枣庄除了台儿庄古城外还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民风民俗源远流长,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文化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通过了解国家文化,进一步来了解我们的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热爱家乡的情感。旅游资源就在我们的生活也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把时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与合作;通过说一说、忆一忆、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去探索与认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我国的衣食住行都蕴含着精深的文化,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自信和综合能力,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