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八上 第四单元 第2课 农业的发展
【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
2.运用中国主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图,找出九大商品粮基地,并说明我国建立主要的商品粮、棉基地的必要性。
3.举例说明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等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4.结合国情说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5.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培养建设农村美好家园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点】1.因地制宜原则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2.主要的商品粮、棉基地。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图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地理助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展示四幅不同农业生产的图片并提问:
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类型能否互换?为什么?
第一幅图展示的是农业生产类型中的哪一种?第二幅图呢?第三幅呢?……
学生观看图片同时回答: 林业、畜牧业、渔业、种植业。
学生思考并分析各地农业差异巨大的原因。
(主要是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下差异很大。)
温故而知新,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回顾所学的旧知识向认识新知识迈进。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更能激发发学生的求知欲。
演示
与记录
新授:(板书)
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讲述]: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必须根据各地的条件,发展最适合的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是我国农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多媒体展示表格练习:说出这些农作物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
要求学生活动
【教师适时点拨】:
做题前应根据图例和颜色,先判断出有可能是哪种地形,然后再考虑相应的农业生产部门和种植的农作物。
【教师讲述】:
补充:发展农业除了要看自然条件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这样才能找出最适合的农业部门。
因
山地
草原
水域
平原
制宜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种植业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学生回答:宜什么
1. A、B、C、D四处最适合发展的农业部门是什么?
学生回答:A 林业B 种植业C 畜牧业 D 渔业
农作物
地区
春小麦
谷子
水稻
花生
油菜
甜菜
甘蔗
[学生活动] 在空格中说相应的分布地区。
学生回答:分别是林业、畜牧业、种植业种植水稻、渔业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回答,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对比,运用头脑分析,用图示法来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
衔接
与过渡
(过渡与转折)老师总结因地制宜的原则: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
条件
社会经
济条件
因
地
制
宜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水源丰富
气候:光、热
经济发展水平
生产习惯
国家政策
市场
过渡:为了充分发挥优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我国建立了一批商品性农业基地。
观察
与发现
二、农业基地建设
1.读图找出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名称和位置。
商品粮基地:
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E.江淮地区、H.太湖平原、F.洞庭湖平原、
G.鄱阳湖平原、D.江汉平原,C.成都平原、I.珠江三角洲。
长江流域分南北对称记忆。
主要是最南的珠江三角洲,最北(纬度最高)是三江平原
2.读图查找出我国的三个商品棉和两大农产品出口基地。
三棉:
① 华北平原
② 淮北
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两出口基地:
㈠ 长江三角洲
㈡ 珠江三角洲
3.查阅中国人口分布图,比较东北平原的商品粮基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密度的差异。
[教师讲述]强调东北的商品粮基地的人口密度较小,粮食大多以外调为主。
4.多媒体展示我国的九大农业产业带。
说说这样安排农作物优势产区有什么好处?
1.学生在课本图4.6中找出并标注上A、B、C、D、E、F、G、H、I加以区分并尝试记住九大商品粮基地。
A.
B.
C.
D.
E.
F.
G.
H.
I.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查找、标注、识记。
2.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在生产条件比较优越的
平原、 平原等地。
3.我国在 、 、 等地建立了商品棉基地,在 、 等地建立了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讨论后请补充更多的答案: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联系旧知识记忆新知识的能力,并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
通过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讨论运用所学旧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进一步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衔接
与过渡
多媒体展示 袁隆平
问:这个老人家是谁?他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贡献?我国的农业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呢?
观察
与发现
追
三、走现代农业之路
读课本插图和课文,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教师讲解】:
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二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塘生产是生态农业的一个典型范例:
喷灌节水
温室大棚
4.我国农业生产要走现代农业之路:大力推广现代技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同时要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等,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的基塘农业的生产过程
通过学生阅读文本和观看图片、视频,培养学生的科技理念,科技无极限的思想观念。
追问
与探索
老师追问:同学们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你有哪些“金点子”?
聪明的你怎么想?
开垦荒地,扩大
发展高科技
发挥地区优势
从实际出发,将所学知识能够及时加以运用。
构建
与梳理
师生共同回顾并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
梳理知识体系
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文、气候
农业基地
东北的: 、
发展农业
发展 农业、 农业
走现代农业之路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产习惯、国家政策、市场
长江流域的: 、 、
、 、
九大商品粮基地
主要商品棉基地: 、 、
农
业
的
发
展
基本原则:
发展 、 、高效农业
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
位置最南的:
学生快速完成知识建构的补充。并留点时间记忆。
在方法和知识两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构建学习方法体系,提升地理思维品质。
新课结束与知识迁移
[教师总结] :用多媒体总结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力求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
课下作业:
填注我国商品粮、棉基地图。
课堂延伸:
探求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创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生态文明。
通过老师的总结进一步的升华所学内容,掌握本课的所学。从而激励学生从自身出发,从实际出发努力学习探求出一条科技兴农的宝典。
【当堂达标】
1.北京市郊区农业主要种植花卉、蔬菜,发展肉、乳、禽、蛋生产,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
A.自然条件 B.市场需求 C.农业技术装备 D.农民文化技术水平
2.我国耕地面积较小,人均耕地不足。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 )
A.多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为 B.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把草原、山坡开垦为耕地 D.围湖造田,填海造陆
3.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商品粮基地是 ( )
A.成都平原 B.三江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鄱阳湖平原
4.为扩大出口贸易,新建立的花卉、蔬菜、水果、塘鱼等出口商品基地在 ( )
A.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 B.太湖平原和黄土高原
C.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D.三江平原和珠江三角洲
5.根据右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
A.黄土高原 B.山东丘陵 C.江南丘陵 D.长江中下游平原
6.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B.要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C.基塘生产是生态农业的一个典型
D.要大力开垦荒地、草地,扩大耕地面积,以提高粮食产量
7.读回答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名称。
① __ __ ② __ __ ③ ___ _
④ __ __ ⑤ __ __ ⑥ __ __
⑦ __ __ ⑧ __ __ ⑨ __
(2)比较①、③、⑧三大商品粮基地的耕作熟制的差异。
①__ __ ③__ __ ⑧__ __
8.图为我国东部某丘陵地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在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请你合理安排农、林、牧、渔各业的生产布局。
1.种植业宜在__ __,渔业宜在__ __,经济林(茶、果树等)业宜在__ __,用材林业宜在__ __。
2.该地森林的环保作用表现在__ __。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主要有:1.充分利用多媒体借助于图片来进行地理知识的演示,创造性图文拼合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与理性思维相结合。我在本课的课件制作上也下了一番功夫,精美的图片极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效果良好。2.本课的练习内容适当的增多,这样有利于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熟知本课的所学,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探求发展农业的长远大计,为创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针对本课的教学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1.要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太自我陶醉,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估计过高。2.一定要结合我们农村的生活实际,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与转化,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