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配方法一、内容与分析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进一步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初二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开平方根的定义以及完全平方公式,在上节课学生初步学习了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些为本节课学习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方程打下较好的基础。二、目标与分析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内容从属于“方程与不等式”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方程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2、:经历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获得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经历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化归思想。三、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不会配方,教师要耐心讲解完全平方式在解决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作用,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将二次项不为1的方程向系数为1转化的转化思想。四、教学过程分析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回顾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举例说明如求解例1:x2-6x-40=0解:移项,得 x2-6x= 40方程两边都加上32(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 x2-6x+32=40+32即 (x-3)2=49开平方,得 x-3 =7即 x-3=7或x-3=-7所以
3、 x1=10,x2=-4学生一般都能整理出配方法解方程的基本步骤:通过对这个方程基本步骤地熟悉学生们顺畅的理清思路,掌握了每一步的理论依据,增强了解题的信心,达到预期的目的。配方法的两节课连贯性强,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学生在新授期间应多接触,熟练掌握基本的步骤,掌握每一步的原理,这样会增强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驾驭能力。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解法的步骤(移项,配方,开平方,求解)及注意事项。移项的目的是将二次项和一次项调整到等号的左边,常数项调整到右边;配方是将方程的两边添加一个常数项(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原理是根据公式(ab)a2abb进行的;开平方的原理是平方根的定义,需要注意一个正数有两个平
4、方根,它们是互为相反数;求解的过程是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符号的变化。第二环节:情境引入1.将下列各式填上适当的项,配成完全平方式口头回答:1.x2+2x+_=(x+_)22.x2-4x+_=(x-_)23.x2+_+36=(x+_)24.x2+10x+_=(x+_)25. x2-x+_=(x-_)22.请同学们比较下列两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1.x2+6x+8=02.3x2+18x+24=0探讨方程2的应如何去解呢?第三环节:讲授新课例2 解方程3x2+8x-3=0解:方程两边都除以3,得移项,得配方,得 活动目的:通过对例2的讲解,继续拓展规范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
5、理解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关键是将方程转化成形式,特别强调当一次项系数为分数时,所要添加常数项仍然为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理解这样做的原理,树立解题的信心。另外,得到 后,在移项得到要注意符号问题,这一步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做一做:一小球以15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弹出,它在空中的高度h(m)与时间t(S)满足关系:h=15t-5t2,小球何时能达到10米的高度?解:根据题意得 15t-5t2=10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 t2-3t=-2配方,得活动目的:在前边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例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为后续学习
6、做好铺垫。第四环节:目标检测1、 课本57面随堂练习2、 印度古算术中有这样一首诗:“一群猴子分两队,高高兴兴在游戏,八分之一再平方,蹦蹦跳跳树林里;其余十二叽喳喳,伶俐活泼又调皮。告我总数有多少,两队猴子在一起?大意是说:一群猴子分两队,一队猴子数是猴子总数的八分之一的平方,另一队猴子数是12,那么猴子的总数是多少?请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解:可设猴子的总数是x,由题意可得(x)2+12=x解得x1=16 x2 =48答:这群猴子可能是16只,也可能是48只。活动目的: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第五环节: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对于结果的理解。第六环节:布置作业A组:课本58页习题2.4第1题;B组:1、一个人的血压与其年龄及性别有关,对女性来说,正常的收缩压p(毫米汞柱)与年龄x(岁)大致满足关系:p=0.01x2+0.05x+107.如果一个女性的收缩压为120毫米汞柱,那么她的年龄大概是多少? 2、课本59面习题3C组:有能力的同学请课余时间用配方法交流探究方程: ax2+bx+c=0 (a不为0)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