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一、目的要求1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二、内容分析这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加法概念。有理数的加法共用两个课时,下一课时重点讲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比正数加法的意义扩大了,这主要表现在异号数相加上。在小学,对应于异号数相加的应用问题是通过减法运算解决的。现在要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学生必须扩展对加法意义的认识。由上述分析可知,异号数相加是这一课时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数轴上,求两次连续位移的合成是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意义的良好模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运用一些求和的语言,例如“两次一共”,“两次运
2、动的合成”,“等效”等来帮助学生扩展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要重视“互为相反数相加”这条性质,强调这一性质,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异号数相加的法则。本节练习以做整数加法题为主,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加法法则。以后各节再做些分数练习,但不宜过多。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互为相反数?2在有理数范围内,你能找到一个数x使5+x=0吗?如果规定5+(5)=0,是否合理?3你认为3+(4)应该等于多少才合理?注:后两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兴趣,学生可能会根据“相消”或“部分相消”等正、负数的意义,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回答正确或不正确都可由此引入新课。新课讲解:1按教科书实例(1
3、)、(2)、(3)、(4)、(5)、(6)进行讲解:讲解(1)、(2)时,要有意识地强调“两次一共”、“两次运动的和”等语句的意义。教科书中(l)、(2)两问,仍是用语言表达运动的方向。建议(1)、(2)讲完后,改变一下(1)、(2)的提问。如果向东运动用正数表示,向西运动用负数表示,则(l)、(2)可改变为(1)一质点在数轴上先运动+5米,再运动+3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2)一质点在数轴上,先运动5米,再运动3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接着讲(3)(6)时,提问都作相应的改变,例如(3)转变为:先运动5米,再运动5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等。在讲(4)(6)时,要注意用“相反数相加得
4、0”的性质进行分析。例如,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抵消了向东走3米,实际上两次一共走了2米,表现在算式上是5+(3)=2+3+(3)=2+0=2。这就告诉学生:正数与负数相加时,可以互相抵消或一部分抵消。上述分析,对学生理解掌握异号数加法法则是有帮助的。2按教科书总结(1)(6),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3讲解例题。补充:计算:(1)(16)+(20);(2)(5)+5;(3)20+15;(4)50+(70)。解:(l)(16)+(20)=(16+20)=36;(2)5+5=0;(3)20+15=2015=5;(4)50+(70)=(7050)=20;课堂练习:例1,教科书第73页练习第13题。
5、四、课外作业1习题2.5A组第13题,B组第2题、3题选做。2.补充题: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两数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2)两数和一定大于两数绝对值的和;(3)两数和一定小于两数绝对值的和;(4)1.9+(9)+11=1;(5)107+203+17+(13)=100。(答案:各题全错。(1)、(2)、(3)题可举反例说明。)3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授课教师:山西省太原市进山中学 张立平教 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代数第一册(上)第67页-71页。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但是,它与小学的算术又有很
6、大的区别,小学的加法运算不需要确定和的符号,运算单一,而有理数的加法,既要确定和的符号,又要计算和的绝对值。因此,有理数加法运算,在确定“和”的符号后,实质上是进行算术数的加减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的加减运算。由于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开始,因而它是时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减少两极分化、增强学生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由是:(1)要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
7、(2)有理数的加法作为基本运算,在今后的各种运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原因是: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认识过程,要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而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异号两数相加从未接触过,与小学加法比较,思维强度增大,需有通过绝对值大小的比较来确定和的符号和加法转化为减法两个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应从实例出发,充分利用数轴,从数形结合的观点加以讲授,并配以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感知法则的应用。以求突破这一难点。二、 教学目的的确定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通过有理
8、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以上教学目的是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根据教学大纲中关于“有理数加法”的教学要求,和加强“双基”教学的要求,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等要求而确定的。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总结出法则。它符合教学论中自学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另
9、外,在教学中,还运用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动态演示出物体在一直线上两次运动的结果,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做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也容易集中,符合教学论中直观性和可接受性原则。这就是说,要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四、学法指导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实例,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脑、动手,积极思考,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课堂教学程序1类比联想,提出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算术运算的学习过程,类比联想到在认识了有理数之后,必然要首先学习有理数的加法。又通过提问,复习具
10、有相反意义的量和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际问题,提出质疑导入新课。具体问题是:在下列问题中用负数表示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1)某人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向前进了3米;(2)某地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C,第二天上升了-1C;(3)某汽车先向东走4千米,再向东走-2千米。紧接着,回答:(1)某人两次一共前进了多少米?(2)某地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多少度?(3)某汽车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千米?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三个问题都是求物体两次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和的问题,同小学一样,可以用加法来做。但是,这些数中出现了负有理数,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引出课题。在刚才的教学中
11、,我通过复习,加强了铺垫,刻意去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旧知识的复习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带领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又使学生认识到本课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个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2直观演示,归纳法则用6个实例讲两个有理数相加的问题:(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2)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3)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4)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5)向东走3米,再向东走-5米,两次
12、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6)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以上六个问题的设置运用了数学中分类的思想方法,因为两数相加,按符号异同划分为三大类。即:这样自然就把问题归结为三种情况:问题(1)和(2)是同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3)、(4)、(5)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6)有是有一个加数为零的情况。这6个问题,都借助于数轴,先规定了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通过电教手段具体演示两次运动的结果,由在数轴上表示结果的点所处的方向,确定和的符号,由表示结果的点与原点的距离,确定和的绝对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分类、观察,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归纳出法则之
13、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并总结规律: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计算“和”的绝对值,实质上是进行算术数的加减,因此,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贯穿一个化归思想,即把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算术数的加减运算,具体地说就是:进而总结出有理数加法运动,一般步骤为:(1)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确定和的符号;(2)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前面已经分析过,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一是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自己归纳法则;二是引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总结规律,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从而使难点化解,并在化解
14、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出法则之后,可进一步提问:在算术里,两个不都是零的数相加,和一定大于加数,那么,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后和还一定大于加数吗?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最终要让学生明白:在有理数运算中,算术中的某些结论不一定再成立,即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和不一定大于加数,这是有理数的加法与算术运算的一个很大的区别。3应用举例,变式练习,解决问题为了解决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使知识教学和智能培养结合起来,接下来我设计了例题和练习题,选题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例1:计算下列各题:(1)(-3)+(-4)(2)(-5)+(+8)(3)(+0.5)+(-1.6)
15、通过此例,训练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直接应用,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的问题,师生共同来完成,老师做板书示范。接下来做一组练习题,此题比较简易,目的在于巩固法则,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的问题,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和记忆。练习1 填空(口答)(1)(-4)+(-7)=_( )(2)(+4)+(-7)=_( )(3)7+(-4)=_( )(4)4+(-4)=_( )(5)9+(-2)=_( )(6)(-9)+2 =_( )(7)(-9)+0 =_( )(8)0+(-3)=_( )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对法则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我设计了练习2。练习2 今年,我
16、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某地水库的水位在某天当中每一次上升了a厘米,第二次上升了b厘米,问:(1)两次一共上升了多少厘米?(2)计算当a、b为下列各数时的值: a= 4 , b=3 a= -3 , b= 7 a= 5 , b= -5 a= 4-2, b= -1 a = -3 , b=0(3)说出以上运算结果的实际意义4反馈练习学生对所学法则到底掌握了多少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加强法则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反馈练习,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若出现问题,准备采以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若学生解答顺利,可再给学生出一些补充练习题。5归纳小结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
17、刻的印象,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三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进而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1)本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2)有理数的加当选法则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3)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哪些?6作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分两部分来布置,(1)第75页A组的1、2、3、7,(2)第77页B组1、2。第(2)部分是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布置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附板书设计:课题一、法则 二、解题一般步骤 三、例题教案说明1有理数的运算在初中代数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有理数的加法是在学生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继续
18、学习的有理数的第一种运算。2化归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熟悉化的原则。熟悉化的原则就是将不熟悉的问题化归为比较熟悉的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解决新问题。我们知道,有理数经过“+、-、”运算后,所得结果仍是有理数,要确定一个有理数,只要确定它的绝对值与性质符号。因此,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包含两个部分,即性质符号和绝对值运算。而有理数的绝对值就是小学里学习的算术数,这样就把有理数的运算化归为算术数的运算。3有一数可分为正灵敏、零、负数三类,运算法则中的各条都是以这三类数为出发点,分别叙述了同类数之间如何进行加法运算,异数数之间如何进行加法运算,在教学中注意渗透了分类的思想,并借助于数轴,对以上
19、各种情况作了详尽的分析。4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学大纲中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发展思维能力为培养能力的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等要求设计的。5本节教材的知识密度大,教学时间紧,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我运用了电教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通过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熟练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加法运算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有理
20、数是怎么分类的?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么定义的?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什么?3.有理数大小比较是怎么规定的?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利用数轴说明?-3与-2;|3|与|-3|;|-3|与0;-2与|+1|;-|+4|与|-3|(二)引入新课在小学算术中学过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的运算.引入负数之后,这些运算法则将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三)进行新课 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例1 如图所示,某人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走了5米,第二次接着又走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某人在什么地方?两次行走后距原点0为8米,应该用加法为区别向东还是向西走,
21、这里规定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这两数相加有以下三种情况:1.同号两数相加(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这是求两次行走的路程的和5+38用数轴表示如图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可见,正数加正数,其和仍是正数,和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显然,两次一共向西走了8米(-5)+(-3)-8用数轴表示如图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可见,负数加负数,其和仍是负数,和的绝对值也是等于两个加数的
22、绝对值的和总之,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例如,(-4)+(-5),同号两数相加(-4)+(-5)-( ),取相同的符号4+59把绝对值相加 (-4)+(-5)-9口答练习:(1)举例说明算式7+9的实际意义?(2)(-20)+(-13)?(3)2.异号两数相加(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又回到了原点,两次一共向东走了0米5+(-5)0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零(2)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就是
23、 5+(-3)2(3)某人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就是 3+(-5)-2请同学们想一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怎么规定的?强调和的符号是如何确定的?和的绝对值如何确定?最后归纳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例如(-8)+5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85(-8)+5-(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8-53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8)+5-3口答练习用算式表示:温度由-4上升7,达到什么温度(
24、-4)+73()3一个数和零相加(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显然,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容易得出:(-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即向西走了5米请同学们把(1)、(2)画出图来由(1),(2)得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总结有理数加法的三个法则.学生看书,引导他们看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特例: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3)一个数和零相加每种运算的法则强调:(1)确定和的符号;(2)确定和的绝对值的方法(四)例题分析例1 计算(-3)+(-9)分析:这是两个负数相加,
25、属于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加数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就是把绝对值相加(应为3+912)(强调相同、相加的特征)解:(-3)+(-9)-12例2 分析:这是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强调“两个较大”“一个较小”)解:解题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后计算和的绝对值(五)巩固练习1.计算(口答)(1)4+9;(2) 4+(-9);(3)-4+9;(4)(-4)+(-9);(5)4+(-4);(6)9+(-2);(7)(-9)+2;(8)-9+0;2.计算(1)5+(-22);(2)(-1.3)+(-8)(3)(-0.9)+1.5;(4)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