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意义。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二)能力目标1、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的实验,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画图能力。2、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情感目标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3、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4、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难点:解释气孔开闭的原理。三、课前准备班级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课前完成测定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
2、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展示资料: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 kg以上的水。提问:植物吸收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啦?水是从哪里出去的呢?产生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兴趣。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1、自主学习课本P75-76的实验,预测实验现象。2、兴趣小组同学汇报实验结果。(数据、图片)3、提问:为什么一组瓶内液面会下降那么多?袋子内的水从哪里来的?根据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4、为什么我们平时看不到植物散失出去的水分?水分是以什么形式散失出去的?5、引出“蒸腾作用”,请学生对此下定义。水被植物吸收,袋子里水是植物通过叶片散发出去的;这个实验说明植物可以通
3、过叶片散失水分。水蒸气。说出概念。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获得感性知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1、演示实验:取一片开始发蔫的菠菜叶(如果叶片太大,可以撕掉一部分),将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请一位学生用嘴含着叶柄的断面用力吹气,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过渡:气体是通过叶片上的什么结构出来的呢?2、自主学习课本P76的实验,了解实验过程。分小组以不同实验材料(蚕豆叶、小麦叶、睡莲叶)进行实验。取叶片的上下表皮制作两张临时装片。实验要求:A观察气孔,进行生物绘图。B比较上下表皮气孔数量的不同。3、交流实验结果。(出示绘制的气孔图、描述气孔和表皮细胞的形态、不同植物上下表
4、面气孔的比较。)总结:大多数植物下表皮气孔的数量多于上表皮,这样可以防止水分的过渡蒸发。小麦等叶片垂直生长的上下表皮气孔数量相等。而睡莲之类在水面上的植物气孔则主要在上表皮。说明了生物的结构与环境相适应。 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看到有气泡从叶表面冒出来,还可以看到叶片的下表皮上冒出的气泡比上表皮上冒出的气泡的数目多。分组实验。交流。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解决问题、表达能力和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气孔开闭的原理1、问:刚才在实验中大家看到的气孔处在什么状态下?2、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呢?由什么来调节的呢?与什么有关?3、保卫细胞结构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放映气
5、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总结:气孔的开闭可以调节蒸腾作用的强度,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回忆,作答:有的张开,有的闭合。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来调节的,而且与细胞内水分的多少有关。当保卫细胞含水多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含水较少时气孔闭合。看课本信息库中的相关内容。观看动画课件,归纳保卫细胞的特点及气孔开闭的原理。保卫细胞与其他细胞不同:它们的细胞壁厚薄不均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蒸腾作用的意义植物吸收的99%的水分都蒸发掉了,是不是一种浪费呢?1、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比喻:用管子吸饮料。)2、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
6、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联系生活:我们洗完澡后感觉特别凉爽。)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1、使植物产生一种将水分向上运输的动力。2、降低叶表面的温度,防止植物因高温被灼伤。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演示实验(附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讨论归纳。课前学生用干湿计测量林地,裸地,空气湿度并做好记录。让学生收集展示资料,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18-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构建水循环图表。各组同学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扮演“小老师”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感受。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阅读课文(P78-P79);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让学生认识保护森林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课堂小结你有哪些收获?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