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 中位数和众数一、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中位数,能够准确确定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能说出其代表意义;2. 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探究,形成中位数的概念,感知其代表数据的意义;3.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处理问题。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1. 理解中位数代表数据的意义。四、教学难点正确确定中位数,并正确利用。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以及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并对两者进行了对比。现在,我们通过两个小问题,来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1、数据10,12,8,10的平均数是_。将最后一个数据改为1010,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_。2
2、、一组数据中有2个4和3个5,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_。若这组数据改为2个4和98个5,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_。【过渡】这两个题目都是简单的利用平均数的求取。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能用平均数来表示整体水平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二)讲授新课【过渡】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来检测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课件展示问题。【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来正式学习今天的内容。中位数:【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平均的的话语,比如说我们的课本中的这个问题,某公司员工月收入的资料,大家能计算出它的平均数吗?(学生回答)【过渡】从平均数看,这个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在6276元,但
3、是结合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只有3名员工的工资是在这个平均值之上的,那这个平均值代表这个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适吗?(学生回答)【过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合理的反映员工月收入平均水平?(学生讨论回答)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使用这样一个数值:一半人月工资高于该数值,另一半人月工资低于该数值,才能合适的表示平均水平。如何才能得到这样的数值呢?【过渡】在这里,我们引入这样一个概念: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过渡】现在,大家动手计算一下上
4、表数据中的中位数吧。【过渡】我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将这些数据排列,然后找到处于这些数据中间的数据,即为3400,这个数就是我们所求的中位数。【过渡】结合数据,我们发现,有一半员工的收入大于3400元,有一半员工的收入小于3400元,能够合理的反映员工的平均收入。【过渡】对于数据中有极端情况出现下,我们一般采用中位数代表反映该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过渡】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大家总结一下该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吧。第1步:排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第2步:确定是奇个数据或偶个数据。第3步:如果是奇个数据,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如果是偶数,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过渡】从中位数的定义及确定方
5、法中我们知道,正确的确定中间位置的数是关键。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例4。课件展示解题过程【过渡】例4 就是典型的数据的总数是偶数,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求取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三)重难点精讲(1)中位数代表了这组数据值大小的“中点”,不易受极端值影响,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2)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出现,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四)归纳小结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
6、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五)随堂检测1、如图是以频数分布折线图,则平数为6的小组的组中值和30名学生脉搏跳动次数的中位数分别为(B)A. 75和10 B. 75和80C. 85和6 D. 80和752、某中学为了让学生的跳远在中考体育测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在锻炼一个月后,学校对九年级一班的45名学生进行测试,成绩如下表:跳远成绩160170180190200220人数3969153这些运动员跳远成绩的中位数是(A)A190B190.5C185.5 D1853、(1)数据2,3,14,16,7,8,10,11,13的中位数是多少;(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种零件的件数是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零件件数的中位数。解:(1)把这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如下:2、3、7、8、10、11、13、14、16,位于中间位置的数是10,故中位数为10;(2)把这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如下:10、12、14、14、15 15、16、17、17、19,中位数为:(15+15)2=15,故中位数为15六、板书设计七、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作业:预习20.1.3导学案中的“探究案”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