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概述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2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3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通过同一类群多种动物的比较,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提高学生实施科学观察的能力。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蛔虫的生活史的学习,关注个人卫生,关注蛔虫病的预防。3通过对实验动物的爱护,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的情感教育。1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2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线
2、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活体蚯蚓(有条件的话还可准备蛔虫的浸制标本和蚯蚓模型)、糙纸、棉球、放大镜;编写学案;布置预习实验观察蚯蚓。出示蛔虫和蚯蚓的图片。师:这两幅图片中的动物同学们认识吗?它们是不是属于相同的动物类群? 师:大家都知道这些生物的名字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些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思考、作出假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如何才能获得支持假设的证据呢?(通过科学的观察和比较)1任务一:观察蛔虫的外部形态。观察教材第8页蛔虫结构示意图,填写在表格蛔虫一列的1-6条。提问:(1)蛔虫寄生在人类的小肠中,你能找到或推测
3、出它们的其他特征吗?如内部结构或者生理功能特征。(2)它的形态结构特征与适应寄生生活有何关系? 生:观察、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完成讨论题。师:问题引入:刚才辨识出蚯蚓图片的同学可真不少!大家对蚯蚓了解多少呢?下面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观察蚯蚓。2任务二:实验观察蚯蚓。要求:按照教材第9-10页的要求进行观察。(1)步骤一: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提示:如何根据外形特点区分蚯蚓的前、后端,背、腹面?(2)步骤二: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提示:蚯蚓运动蠕动,是哪些结构相互配合完成?(3)步骤三:用手触摸蚯蚓,感觉它体表的黏液。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棉球轻擦
4、蚯蚓体表,使它保持湿润。(4)思考:蚯蚓体表干燥会窒息死亡,如果将蚯蚓完全浸没在水中,会如何呢?提问: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你能找到或推测出它的其他特征吗?如内部结构或者生理功能特征。通过以上的观察、比较与分析,思考蛔虫和蚯蚓是不是属于同一动物类群?(通过问题转承,激发新的兴趣点,从已知引入未知,通过实验,对活体蚯蚓进行多感官参与的观察,丰富了观察的手段,通过生物外部形态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进而引出与环境相适应的内部结构与生理功能特征的推测,多层面强化“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通过科学的观察、比较等过程,得出蛔虫与蚯蚓不属于相同动物类群的结论。) 师:3任务三:“寻找小伙伴”给出钩虫、线虫和沙蚕、蛭
5、的图片,根据这些动物的外形特征,区分哪些是蛔虫的小伙伴,哪些是蚯蚓的小伙伴,并要求说明进行区分的依据。生:观察并分析进行区分的最明显特征,归类、记录。师:4. 任务四:总结两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简介活动三的四种动物,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这两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通过主要特征提升出类群名称。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最后总结两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师:5任务五: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阅读教材8-9页、11页相关内容,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生:阅读、讨论、记录、交流。师:这节课,同学们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动物学知识,概括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并对这
6、两类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新的动物类群。(突出主线)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本课本节课是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在无脊椎动物中)。所以在授课前学生已经有很大的兴趣了。 在教学中涉及到了寄生虫、寄生生活、寄主(宿主)。对于这个,学生需要进行必要的了解,不然无法全方位的理解蛔虫的结构特点。再有就是对于“秀丽隐杆线虫”是自由生活的线形动物(教材中用楷体字),学生不注意看,不自觉的产生所有的线形动物是营寄生生活的这样一个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这一内容,避免产生错误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不容忽视,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在学习蛔虫病如何预防的时候,学生们对自己以前的错误习惯进行反思,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除了书本上提到的,让学生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