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章 生物与环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4)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2过程与方法:养成查阅资料和汇总信息的好习惯,体验个人总结的愉悦心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了解生物圈的组成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以及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4)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四、教学难点(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
2、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4)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过渡】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程度上,环境因素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生物也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二)讲授新课1水、阳光、空气、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水水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物都需要水来维持生命阳光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光照时间影响花期空气大多数生物需要氧气维持生命,人在无氧的环境中只能活几分钟。陆地上进行光和作用的植物需要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温度生物生存于一个狭窄的温度范围。不同生物以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能够忍受的温度范围差别很大。温
3、度也限制生物分布,温度影响生物行为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程度上,环境因素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生物也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1)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2) 生物从形态,结构,生理,行为4个方面适应环境(1)结构上的适应: 很多生长在沙漠的植物,它们的根十分发达,叶子却很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从结构上适应环境的例子。(2)功能上的适应: 植物可以在很短的生长季节里完成它的生长周期,是一种功能上的适应性。(3)颜色的适应性 : 生物在颜色上适应环境共有三种类型
4、:警戒色,保护色,模仿色。(4)行为上的适应性: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如昆虫、北极狐、北极熊;雷鸟、蝗虫; 比目鱼、变色龙作用: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对于躲避敌害或捕猎其他动物有利。3.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都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一块农田、城市的一片绿地等都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还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又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组成自然的或人工的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构成的。非生物环境部分
5、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无机盐等,阳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能源4. 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防治环境污染需要从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废弃物的排放入手。同时建立监测站,对大气和水质进行定期检查,垃圾要分类处理,凡可回收的应重新利用,以减少垃圾的产量,对有危害的废弃物一定要进行专门处理,如医院的废弃物。保护生物资源我国特产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麋鹿植物:银杉、金钱松、珙(gong)桐(三)重难点精讲(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四)归纳小结1.阳光、空气、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2.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6、:(1)适应的普遍性:普遍性: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2)适应的相对性:相对性: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3.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态系统还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又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自然的或人工的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构成的。非生物环境部分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无机盐等,阳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能源4.如何保护生物圈(1)控制人口增长(2)防治环境污染(3)保护生物资源六、板书设计1. 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 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 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4. 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七、作业布置同步练习册八、教学反思通过分组讨论、表达交流、分组实验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课堂的教学过程丰富方法多样。给出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将所学知识引向深入校园或社区,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巩固,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