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 题
一窠八哥的迷
牛汉
课时安排
3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识字词,懂内容能复述课文,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的可贵精神和品质。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尝试写出理解式批注语。
3.学会分析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其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4.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人生哲理,即:珍视生命。
教学重点
1.通过复述作者童年想要掏八哥的奇异经历,感受孩子的好奇、天真,体会层层蓄势的构思。
2.通过分析描写作者掏八哥的奇异经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儿时探寻八哥之谜的经历,表达在大灾大难面前生命因追求自由而爆发神力的主题。。
教学准备
教案、课件。
教学方法
赏析法、点拨法、归纳总结法。
制作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记实
第一课时:
一、引言:
播放歌曲《童年》,要求学生边倾听边思考,歌中的作者都有哪些童年时的经历呢?学生简单讨论后回答。
教师:老师相信,你也一定有许多记忆深刻的童年趣事吧,请你来说一说。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走进我国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牛汉的童年世界,去探秘他的童年生活的一隅吧!
二.作者名片:
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必要信息。学生汇报后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如: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人,蒙古族。他的诗里蒸腾着“汗血气“故被称为“汗血诗人“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写诗,近20年来同时写散文。曾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1937年抗战爆发,牛汉与父亲背井离乡,动荡年代,使牛汉越来越成熟,爱国情感在内心奔涌;1942年,他独自游历李广故里,写下了成名作《鄂尔多斯草原》;1946年因组织学校的反内战游行等爱国活动,以“杀人未遂,妨碍公务”的罪名被捕;新中国成立后他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受“胡风集团”牵连,被捕,从1955年始“反革命”的帽子戴了25年,“文革“时被关进”牛棚“干校的军代表看他人高马大,就让他做最繁重的劳役,像牛马一样,他内心突然苏醒了,他说:面对着荒诞和罪恶,我和诗一起振奋和勇敢起来了。我变成了一只冲出铁笼的飞虎,诗正是扇动的翅膀。”牛汉回答艾青的提问时曾说“我这一生最大的能耐是能承受灾难和痛苦,并且在灾难和痛苦中做着遥远的美梦!
三.初读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标清段落。
生字:
愚顽 逮鸟 凄厉 缥缈 豢养 滹沱河 粗糙 浑浊
笊篱 窟窿 咒骂 槐树 千疮百孔
成语积累
异想天开 嗷嗷待哺 千疮百孔 郁郁葱葱 半信半疑
第二课时
1.学生个读课文,他生听读,能用一句话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指导:从——人——事——情感表达。
2.学习任务布置:
再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要求:抓住主要内容,从第三段“有一年的麦收季节…………”开始;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用自己的话对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行概括,形成一条情感线。
3.个别学生根据要求,复述课文内容,他生做简短评价,教师简单总结。
4.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理解文本,精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教师活动: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4段——14段)思考问题:
1. 在作者与“一窠八哥相遇——分离——寻觅”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赏析。
2. 文章开篇作者说:“我”不是个养鸟的人,为什么“总还是想逮一只会唱歌的鸟”?作者为了掏到八哥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这对下文我发现八哥飞走后的心情描写有何作用?
3.速度文章第一部分,说明此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学生活动:
1.精读文本,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内容,通过勾画各段的中心句、重点词语的方法,把对文本的理解性语言标注在各部分对应的空白处。并且进行全班的交流,明确问题的结论。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内讨论:学习本文后你知道“一窠八哥的迷”是什么了吗?对于谜底作者是否给出了答案吗?
2.小组内研读第三部分文本,讨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结合你的成长经验或阅读积累,谈谈你学习本文后获得的启示是什么?(学生畅谈体会)。
四.板书设计:
(一).(1——3).想逮一只会唱歌的鸟。(盼望)
(二).(4—14).掏八哥鸟的奇异经历。(兴奋——失望)
(三).(15——19).八哥消失之谜,点明主旨。
五、作业布置:
小练笔:写一则小故事,主题:我与小动物之间的故事。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要求有多种描写方法的运用。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一窠八哥的迷
牛汉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
1.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尝试写出理解式批注语。
2.学会分析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其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人生哲理,即:珍视生命。
教学重点
1.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尝试写出理解式批注语。
2.学会分析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其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人生哲理,即:珍视生命。
教学准备
教案;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与探究,归纳法,点拨法。
制作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记实
第一课时
引言:亲爱的同学们,如果让我们回忆起童年的生活,相信每个人有无穷无尽的故事等待着与大家一起分享吧!那么下面谁能自告奋勇地先与大家分享一下你最快乐的时光呢?
学生活动:
请两名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活动:
和同学们一起倾听,并能做出简短的评价。同时引导学生我们一起走进名人的童年生活,去探索他们同样的经历却有着不一样的感悟的七彩童年!
些准备工作?这对下文我发现八哥飞走后的心情描写有何作用
一、自主学习:
(一)理解文本,精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教师活动: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4段——14段)思考问题:
1.在作者与“一窠八哥相遇——分离——寻觅”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赏析。
2.文章开篇作者说:“我”不是个养鸟的人,为什么“总还是想逮一只会唱歌的鸟”?作者为了掏到八哥都做了哪?
3.速度文章第一部分,说明此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学生活动:
1.精读文本,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内容,通过勾画各段的中心句、重点词语的方法,把对文本的理解性语言标注在各部分对应的空白处。并且进行全班的交流,明确问题的结论。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内讨论:学习本文后你知道“一窠八哥的迷”是什么了吗?对于谜底作者是否给出了答案吗?
2.小组内研读第三部分文本,讨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谈谈你学习本文后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四.板书设计:
(一).(1——3).想逮一只会唱歌的鸟。(盼望)
(二).(4—14).掏八哥鸟的奇异经历。(兴奋——失望)
(三).(15——19).八哥消失之谜,点明主旨。
五、作业布置:
小练笔:写一则小故事,主题:我与小动物之间的故事。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要求有多种描写方法的运用。
教
学
反
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