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元明江南学术家族与地方社会:以吴县俞氏家族为中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60288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5.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明江南学术家族与地方社会:以吴县俞氏家族为中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元明江南学术家族与地方社会:以吴县俞氏家族为中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元明江南学术家族与地方社会:以吴县俞氏家族为中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21元明江南学术家族与地方社会:以吴县俞氏家族为中心元明江南学术家族与地方社会:以吴县俞氏家族为中心口向瑞雪【摘要】吴县俞氏家族为元明时期儒学世家,自南宋至明中期绝嗣共十二代。家族易学研究始于南宋末,至元朝俞琰为盛,子俞仲温、孙俞贞木皆袭冶承弓。家族成员以易学建立师生、学友关系,整理刊刻家族易学成果,延续其学术生命力,以此续家族影响力。俞氏长期居乡里,利用自身学识及才艺,与相近知识背景的地方士人、方士及方技群体展开交流,建立良好互动,有益于家族学术成果的扩展及学术之家形象的塑造。深入知识探究层面的沟通,体现了元明时期江南士人社交网络的一大特征,即长期居于乡里的士人与各群体间的互动及认同。在互

2、动中,俞氏作为儒学大家,以博学多识受各群体尊崇。【关键词】元明;吴县俞氏;易学;社会网络江南士人的生存际遇因受元初科举停废而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士人表现出学术志趣多元化的特征,转变研究领域并将其作为立身之本。同时,由于长期居住乡里,士人努力运用自身专长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为家族生存和延续开辟空间。元代俞琰所在的吴县俞氏家族,就是江南士人重塑志趣以应对社会变革的典型代表。俞琰(1 2 5 8 一1 3 2 7),元代学者,以研究易学知名,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石涧道人,元平江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黄宗羲宋元学案将他列人朱学续传。俞琰易学在当时及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俞琰及其家族子弟善于利用学

3、术和才艺,积极建构社会网络,以此改善家族生存条件。吴县俞氏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元代江南士人家族的学术追求和利用社会网络改善家族生存状况的努力,对于研究宋元明之际江南儒学世家(元)王都中:故处士俞先生行状(简称俞琰行状),(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10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1 年,第2 3 0 2 3 2 页。(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4 9 晦庵学案,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北2京:中华书局,1 9 6 8 年,第1 6 0 0 页。222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与传续特征具有典型性和重要学术意义。目前学术界多有研究俞琰易学、道教思想,对于其家族延续及发展状况缺乏关注。本文在前

4、人研究基础上对元明俞氏家族学术研究以及社会网络进行考察,并探讨元明江南儒学世家的生存状况与发展特征,请学界专家批评指正。一、家世关于元朝以前吴县俞氏,史料记载如下:其(俞琰)先汴梁人。建炎间,七世祖讳倚,宦游来吴,隐于太湖洞庭之林屋山。五世祖讳世昱,始挚居郡城,遂又为吴人。曾大父讳安礼,故宋吉州助教。大父讳伯成,故宋承信郎。父讳正国,故宋贡补进士,间丘氏。世家于吴,(俞琰孙俞贞木)高祖讳伯成,宋承信郎某处提干官;曾祖讳正国,以上舍贡补进士。由上可知,俞氏祖籍河南,南宋建炎年间俞倚南渡,定居吴县西南“洞庭之林屋山”俞倚之孙俞世昱后迁家至吴县县城。俞世昱之子俞安礼担任南宋吉州助教,州助教属低级学官

5、,家族影响不大。俞安礼之子俞伯成担任某处提干官,级别为承信郎,属于从九品的低级武官。俞伯成之子俞正国进人太学,以太学上舍生的身份参加科举,仅为贡补进士。由于科举考试的失败,俞正国并没有得到入仕的机会,只能以民间教书谋生。俞正国号秋1目前关于俞琰易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已有苏建强易学视域下的俞琰易学思想探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 0 1 6 年第3 期、俞琰丹道易学视域下之太极说(周易研究2 0 1 6 年第2期)、定经注经解经三维度视域下的俞易学理路(宁夏社会科学2 0 1 6 年第3 期);高新满俞琰丹道易学视域下之太极说(周易研究2 0 1 6 年第2 期)、俞琰易学发微(周易研究2 0

6、 1 5年第5 期);李秋丽论俞琰理不外象、援易入丹的易学诠释取向(周易研究2 0 1 4 年第4 期);杨自平从周易集说、读易举要论俞琰的易学观及治易)特色(政大中文学报2 0 1 5年第2 3 期);章伟文试论俞琰道教易学的内丹修炼学(中国道教2 0 0 0 年第4 期);高新满俞琰易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1 2 年)、李攀俞琰易学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等。关于俞琰生平及著作考证的相关成果有杨世文俞琰编年事辑【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成都:巴蜀书社,2 0 0 0 年;杜春雷新见俞琰行状初探(儒藏论坛2 0 1 9 年第1 期);王媛俞林屋山人漫稿)真

7、伪考辨(中国典籍与文化2 0 1 5 年第1 期)。(元)王都中:故处士俞先生行状,(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1 0 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1 年,第2 3 0 页。3(明)王:故承事郎都昌令俞先生墓志铭(简称俞贞木墓志铭),(明)都穆辑:吴下家墓遗文,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7 9 年,第6 6 2 3 页。参见(元)杨炳:石涧先生小传,(明)钱毅编:吴都文粹续集卷4 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3 8 6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第4 3 8 页。林屋山即西洞庭山,清朝金友理太湖备考卷5 载:“西洞庭山属吴县山有林屋洞,故又名林

8、屋山。”223元明江南学寸地不以吴县俞氏家族为中心蟾先生,“隐居教授”,俞氏此辈在乡里已小有名声俞正国后俞琰、俞仲温、俞贞木三代,经历宋、元、明三朝更替。俞琰生长于南宋末年,人元后隐逸于世、著书立说,以易学显于世。现学者多认为俞琰人元后未曾人仕,据明人王所作俞贞木墓志铭载:“(俞贞木)祖讳琰,元温州路儒学录,学者称石涧先生,有易说数十卷行于世”,史料中的“学录”,是元代路一级官学的学官,元史有:“路设教授、学正、学录各一员”,元代学官官品很低,教授为正九品,教授以下无品级,学录在学官中属于低级学官,与有级别的行政官员不能相提并论。不过,学录毕竟是官学中的职务,有行省任命的官敕,属于出仕的范围。

9、俞仲温,卒于洪武初。俞贞木墓志铭记载他是元代平江路医学录,通过担任当地医学学官,改善家族经济条件。元代医学仿儒学体制而建“诸路(医学)教授、学录、学正各一员”。元代医学学录没有品级,地位不高,但其俸禄由国家财政支付,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俞仲温医学应受到俞琰影响。俞琰在医学方面有所造谐,俞琰席上腐谈一书即有许多关于医学知识的记载及讨论。经过俞琰、俞仲温两代人的努力,吴县俞氏在元末明初已发展成闻名于当地的儒学世家,以易学知名。明人沈周记载:“(正统)六年辛酉,是岁,造版系定籍色,有司定著杜氏为儒籍,吴邑先惟有余贞木氏、陈嗣初氏,及今乃三姓云。”吴县俞氏在人明以后,是最早一批儒籍户俞仲温子俞贞木(1

10、 3 3 1 一1 4 0 1),初名桢,字叔元,复更名贞木,字有立,号立庵。师从永嘉陈麟,专攻易学。明初俞贞木受荐举为乐昌、都昌县令。后因亲族犯(明)王行:半轩集卷6 都昌送别诗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2 3 1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第3 6 3 页。2学者多将俞作为隐逸者,认为其人元不仕。参见高新满俞琰易学研究、李攀俞琰易学思想研究、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2 卷等。(明)王:故承事郎都昌令俞先生墓志铭,(明)都穆辑:吴下家墓遗文,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7 9 年,第6 6 2 3 页。4元史卷8 1 选举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11、 7 6 年,第2 0 3 3 页。陈高华等点校:元典章卷9 吏部五官制三医官选医学教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5社,2 0 1 1 年,第3 1 3 页。陈高华先生在元代的医疗习俗中提出:“元代的中医医生,就出身而言,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家学,一种是师徒相传,还有一种是通过医学培养。”笔者案:此处“余贞木”应为“俞贞木”之传讹。(明)沈周:杜东原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3 9 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 9 9 9 年,第4 9 页。9关于俞贞木生卒年,故承事郎都昌令俞先生墓志铭记载为卒于“洪武三十四年七月王寅”年七十又一,与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7 9 卒年记载一致。明代陆深在

12、其俨山外集卷1 1 中记载其年“九十六而卒”,而张丑真迹日录卷5 中记:“存悔斋稿一至正初,吾郡俞贞木复从朱氏本翻出,此时贞木年才志学”,按古时志学之年十五岁,此生年与俞贞木墓志铭记载接近,从其说。(明)都穆:都公谭纂上卷,丛书集成新编第8 7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8 6 年,第6 0 0 页。224经济社会与文化法连坐,“遂息交绝游”,归乡里教授,“以明经见”,受苏州知府姚善邀请,每至朔望,便至学宫讲学。平日以文章为业。建文三年(1 4 0 1),俞氏再遭变故,友人姚善在靖难之役中殊死反抗,俞贞木因被污而受牵连,“会乡人有辩曲直者,妄以书抵之”。俞贞木被召至京师,俞贞木墓志铭记

13、载:“事白将旋,暴患下痢疾。子毓求名医药之弗廖,竟以洪武三十四年七月王寅,卒于京师旅舍,年七十有一。”俞贞木子俞毓,生平不详。俞毓子俞嗣之,字振宗,号山人。明人朱存理记载:郡学西有贞节之门者,乃绍庵俞山人,名嗣之,字振宗,所居即石洞南园故址也。先曾祖母家与南园为邻。成童时即知俞山人先生家在焉。后过其居,山人年已七十,尚康健,教生徒十数人。俞嗣之一生以教书为业。而到俞嗣之后期,家庭生活拮据,经济状况较差,明人吴宽(1 4 3 5 一1 5 0 4)记载,“往岁予再经南园,则其居已属他姓,悉犁为菜圃”。该记载反映了俞氏在明中期衰落的情况,俞氏将家族土地转卖给他人,南园变为菜圃,吴县俞氏彻底衰落。到

14、俞嗣之子俞元盲一代,无妻、子,收人当地存恤院。吴县俞氏的发展历程,基本符合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的评述:“吴中故世儒家,虞氏与南园俞氏为最。两家入本朝,至永乐中而微,至弘治初而绝。”俞氏家族仕途平淡,家族成员长期居住乡里,多以教授生徒为业。元朝时期,俞琰进行易学为主的学术研究,取得重要的学术成果,为家族繁盛创造了条件。自俞琰后,俞氏在地方社会的家族经营,主要通过家传易学及其学术成果进行。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俞氏家族在入明后仍以苏州学术世家的形象在当地受到尊重。二、俞氏易学与家族网络构建俞氏虽然仕途平淡,但其家族在人元后,始终作为学术大家受到当地人尊崇。俞氏家族在地方闻名与其家传易学有直接关系(明)王

15、:故承事郎都昌令俞先生墓志铭,(明)都穆辑:吴下家墓遗文,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7 9 年,第6 6 2 3 页。(明)史鉴:西村集卷6 姚善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2 5 9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第8 2 5 页。(明)张昶:吴中人物志卷7 文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9 7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7 1 9 页。(明)朱存理:楼居杂著题俞氏家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2 5 1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第6 0 0 页(明)吴宽:翁家藏集卷5 5 跋南园俞氏文册,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

16、22年,第1 页a。(明)吴宽:翁家藏集卷5 5 跋南园俞氏文册,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1 页b。(清)钱谦益撰集:列朝诗集第1 册甲集前编第八之上,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500页。225元明江南学术家族与可地方社会:以吴县俞氏家族为中心俞正国临终对其子俞琰说:“吾老矣,进不能仕,退不能耕,又不暇立片言以表于世。汝尚继吾志,则俞士氏(笔者按:疑为“俞氏”之讹)家学为不坠。”再者,元人颜尧焕言俞琰“家传易学,潜心于此三十余年”,说明俞氏家族在此时已有了数代家学积累,为后代学术研究创造了条件。俞琰出身儒学世家,曾力图通过科举光耀门庭。十三岁初习孟子,而后学论

17、语,十六岁时就已“三场粗通”。直到蒙军攻下临安(1 2 7 6),俞琰十八岁,“虽在扰壤间,未尝一日笔”。而面对宋朝灭亡、科举停废的新环境,俞琰开始学术反思。他认为曾经所学科举之学为“小技而已”,而自己愿致力于“君子之大道”。加之,俞琰家乡所在的平江路在南宋时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自宋以来,苏学兴盛,尤其南宋时期,“平江、常、润、湖、杭、明、越,号为士大夫渊蔽,天下贤俊多避于此地”。南宋灭亡以后,“吴中老儒先生尚多存者,潜心于经传,无意于利禄。仰馆授以自给,托笔砚以自怡。峨冠褒衣,非书史不谭,非理义不由”,这种环境自然影响到元代俞琰的人生选择,他“闭门静坐读易”,逐渐成为当地以易学知名的学者。到

18、明初俞贞木一代,“尝读书,必冥心端坐以求其理趣”,反映了俞氏家族关注学术的特点。俞贞木弃科举而“潜心象交”,继承家学,研究易学。明人张子宜赞云:穷易于尔,但所发而有得也。学礼于而翁,所励而有立也。有超鸾坡玉堂之姿,而未离乎宰邑也。有清泉白石之志,而未谢乎尘迹也。唯见其辞益工,学益力,随遇而安,自适其适,而不知其岁之积也。上述材料反映俞贞木研究易学有一定成就,苏州俞氏的易学研究仍在继续推进。同时,俞氏后辈通过整理、刊刻先辈易学著述,保存俞琰易学成果:(元)王都中:故处士俞先生行状,(清)顾沅辑:吴郡文编卷1 0 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1 年,第2 3 1 页。(元)颜尧焕:俞琰周

19、易集说序,古今图书集成卷6 5 俞琰周易集说,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第3 7 页b。(元)俞琰:书斋夜话卷4,宛委别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第6 0、68、8 0 页。(元)俞琰:书斋夜话卷4,宛委别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第8 0 页。(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 0“建炎三年二月庚午”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 2 5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第3 1 3 页。(元)郑元祐:侨吴集卷7 题石涧书隐记后,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 5 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8 年,第7 6 5 页

20、。(元)俞琰:书斋夜话卷4,宛委别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第8 3 8 4页。(明)吴宽、王整等:(正德)姑苏志卷3 1 第宅,中国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辑第1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4 年,第4 7 5 页。(明)张子宜:甘白先生文集卷6 俞立庵先生画像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 5 册,济南:齐鲁书社,1 9 9 5 年,第3 9 4 页。226经济社会与文化近刊阴符经解,儿桢请以是稿写,同诸梓,并沁园春解三书共为一,将与四方高士共之,因请总名之日玄学正宗云。至正丙申春正月,男仲温百拜谨志。俞仲温及子俞贞木共同整理俞琰著述,将之前未收人著述的沁园春解玄之门赋,

21、附于阴符经解后,其目的在于保存先辈著述、传播学术,与“高士共之”,努力扩大俞氏易学影响力。易学授业乡里是俞氏主要的社会活动,也是其构建社会网络的主要方式之一。俞琰学生可考者有:祝,字秀严,一云碧山,吴县人。大德间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经历,后升平江路总管。祝与俞琰为同乡,幼时从俞琰学习易经。杨载,字仲弘,浦城人。杨载师事俞琰,并为周易集说作序。黄谱,字晋卿,义乌人,元翰林直学士。黄缙认为:“林屋山人俞氏述其为说大抵祖程、邵而宗朱。”黄谱师事俞琰。干文传,字寿道,平江人,元进士,昌国州同知。他“少时已识石涧俞君,知其为善言易者”,俞琰与干文传有诗唱酬载于林屋山人漫稿。俞贞木居乡期间以易传授乡里,其学

22、生可考者有:袁政(字文理),永乐中为湘阴县令。金问(字公素),后官至礼部右侍郎。陈继(字嗣初)明仁宗时被召为国子博士,后迁翰林院检讨。三人皆为吴县人,少时受易俞贞木。俞贞木长期居乡受徒,其学生远不止以上三位,其友韩奕诗文即可为证:“古道由来重检身,衣巾于世不沾尘。而今乡里多才俊,半是先生点化人。”韩奕为元末明初吴中名士,此诗所述乡里才俊很多都受俞贞木教导或影响,表现出俞氏在乡里受人尊敬,拥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这种师生关系,为俞氏带来了实际的帮助。俞琰的学生中,对其帮助最大的是王都1(元)俞琰:玄之门赋,道藏第2 0 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

23、第3 2 1 页。(明)吴宽、王整等:(正德)姑苏志卷4 0 宦迹四,中国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辑2第1 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4 年,第5 9 3 页。(元)杨载:俞琰周易集说序,古今图书集成卷6 5 俞琰周易集说,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3 7 页b。(元)黄潘:金华黄先生文集卷1 6 周易集说序,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1 1 页a。5)(元)干文传:俞琰周易集说序,古今图书集成卷6 5 俞琰周易集说,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3 8 页a。6(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1 8,续修四库全书第5 3 3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2 0 0 2 年,第3 7 6 页。(明)吴宽、王整等:(正德)姑苏志卷5 2 名臣,中国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辑第1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2 5 页。(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 5 2 陈继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4 1 9 4 页。9(明)韩奕:韩山人诗集七言绝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 7 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8 年,第6 5 1 页。227元明江南学术家族与地方社会:以吴县俞氏家族为中心中。王都中,字元俞,原籍福宁州人,他七岁时迁居平江,至元三十年(1 2 9 3)被授平江路治中。官至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世南人以政事之名闻天

25、下,而位登省宪者,惟都中而已”。王都中与俞琰结识于平江,“至元乙丑尝从先生(俞琰)指授,未几,奔走宦途,弗能足业”,此后,王都中与俞琰仍往来密切,俞琰林屋山人漫稿中有多首写给王都中的送别诗。元贞元年至至大三年(1 2 9 6 一1 3 1 0)的十四年间,俞琰作为王都中的门客,一直在其家研究和教学,为俞琰生活提供一定保障。更为重要的是,王都中利用其资源着意为俞刊刻、传播著述,扩大了俞琰的学术影响力。俞琰最初的易学研究成果是1 2 8 4 年完成的大易会要,其内容是选取当时学者的易学研究成果,“其英华”汇集在一起,作为他研究易学的参考。而后,其在大易会要基础上于元贞二年(1 2 9 6)完成周易

26、集说,该书“集诸说之善,而为之说”即在诸家学术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是属于他本人的研究成果。学生王都中在至大二年(1 3 0 9)即“为之刊行”周易集说。此书的镊梓,让世人了解俞琰及其学术,奠定了俞琰在易学研究中的地位。除此还刊行了易外别传易图纂要。俞琰易学成果的刊发,扩大了学术影响,得到众人认可,亦能吸引学者、官员为其作序。据元人干文传记载:“去年(1 3 4 5 年)冬自集贤退休吴中,石涧之子子玉手一编谒余,且日:先子平生精力尽于此书,愿先生赐之言。”文传为其作序。此外还有:李克宽,元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推崇俞琰为“吴中老儒”,其学术“考论文义,证以五经,岁月弥久,其说益精”。白斑,

27、字延玉,元江等处儒学副提举,他评价俞琰周易集说:“苏台俞玉吾乐贫安道,华皓一节。于易则不但能言之,又能行之。辑先儒诸名家之善为是书,条列胪分,醇正明白,深有益于后学。”张瑛,元平江路儒学教授,称赞俞琰“即象数,言义理,精粗本末,一以贯之,言易者熟能出其右哉”。阮登炳,字显之,吴县人。阮登炳为为周易参同契发挥作序时年七十七,对此著关于王都中事迹,参见于磊:王积翁家族史事辑补,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3 4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8 年,第1 0 2 1 0 9 页。元史卷1 8 4 王都中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年,第4 2 3 2 页。3参见王媛:俞琰林屋山人漫稿真

28、伪考辩,中国典籍与文化2 0 1 5 年第1 期。(元)俞琰:周易集说自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 1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41986年,第3 页。(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4 9 晦庵学案,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 9 6 8 年,第1 6 0 2 页。(元)干文传:俞琰周易集说序,古今图书集成卷6 5 俞琰周易集说,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3 8 页a。(元)李克宽:周易集说序,古今图书集成卷6 5 俞琰周易集说,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 7 页b。(元)白斑:湛渊集大易集说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1 9 8 册,台北:“商务印书

29、馆,1 9 8 6 年,第1 0 2 页。(元)张:周易集说序,古今图书集成卷6 5 俞琰周易集说,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年,第3 7 页b。228经济社会与文化作评价颇高,认为该书:“补空同道士之所不足,且以发明彭氏、陈氏、郑氏、王氏之所未发者,旁搜博取,无所不至。盖得至人指授,非区区训话者比。”张与材,字国梁,号广微子,全真道教第三十八代天师。他认为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研精覃思,钩深致远”俞氏一族以易学传家,并以易学作为构建社会网络的主要媒介。俞琰子孙虽未在学术上推陈出新,但始终未中断家学传承,皆有学于易、教授乡里。俞琰以易学学术交流建立师生、学友关系,整理、刊刻家族易学成果,吸引

30、当地士人、官员,使得俞氏家族学术影响力在苏州得以延续。三、俞氏地方社会网络特征宋元易代、科举暂废,江南士人隐逸乡野,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在于一方面士人有更多时间与地方人士接触,另一方面士人暂时搁置举业,将志趣投入更多领域。这便是地方士人与各群体形成互动与交流的基础之一。俞氏一族在此环境中,其社交圈显示出与地方士人及僧道、方技群体密切交往的一大特点。(一)俞氏与地方士人作为学术之家,俞氏与地方士人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家族在经营中着意塑造当地学术之家的形象,并借此为学术交流提供机会。俞氏后辈用心打理俞氏南园,俞仲温“建石涧书隐于采莲里,有花卉、竹石、园池、室庐”,请士人陈子平、郑元祐为书隐作题记。俞嗣之

31、于家庭旧址修“九芝堂”、以先祖俞正国命名的“秋蝉台”,此时俞氏南园已成为当地士人熟知之地。俞仲温所建“读易楼”,更是成为当时士人讲习聚集之地,元人陈刚记载:江南浙西道提刑胡公少开,题其(俞琰)所居之室日“读易”。先生殁,其子仲温子玉好学,能世其家,尽刊其先人所遗书,构楼以处之,而即“读易”二字以名之,日与朋侨游居讲习其中。(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 0 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第1 9 2 页。2(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 0 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第1 9 2

32、 页。(元)郑元祐:侨吴集卷7 题石涧书隐记后,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 5 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8 年,第7 6 5 页。(明)吴宽、王整等:(正德)姑苏志卷3 1 第宅,中国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辑第1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4 年,第4 7 5 页。(明)朱存理:楼居杂著题俞氏家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2 5 1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第6 0 0 页。(元)陈刚:读易楼记,(清)金友理:太湖备考卷1 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8年,第5 1 0 页。229元明江南学术家族与地方社会:以吴县俞氏家族为中心此处“江南浙西道提

33、刑胡公少开”应指胡通,字绍开,他本人在易学方面亦有造谐。俞仲温在父亲生前所居之室新建楼宇,请有身份、有学识之人为其题名;刊发、收藏俞琰遗书,有意保存先人学术成果。这种方式不仅保存了家学传统,又能吸引文人墨客来俞氏家中参观和讲习,俞氏家族的祖产南园成为地方士人经常光顾之地家族积累了俞琰等俞氏先人的易学研究成果,以及元明时期艺术家赵孟、周伯温、倪瓒等书法作品,史料记载:山人(俞嗣之)所藏石涧手抄诸易一百余册及古易三百余册、集说三脱稿凡六十册、通玄广见四十册,老眼蝇头书也。立庵文稿廿钜册,并前代子昂与玉雪老人、遂昌云林辈诸名胜书扁、序记、简札二十余卷。俞氏子弟时常“出其家遗墨款客”。利用家族珍稀的易

34、学藏书、著述,与士人建立交流渠道。这些藏书是俞氏学术研究的积累和俞氏家族子弟社会交往的见证,对于文化传承亦弥足珍贵。俞氏著述亦受到当时文人的购买珍藏。吴宽记载进士都元敬购买“南园俞氏文册”,并装饰收藏。另外,明代文人朱存理亦记载了乡人及自已收藏俞氏书目情况:“其诸易与集说三稿、立庵遗文往往为人所得。予止存通玄残六册、易说、易外别传、古易书十余册,立庵所书荆南稿一册而已后又得其所集先世文翰,名俞氏家集者一钜册,计诗若文共若干篇,山人手笔也。”俞氏文集受乡人喜爱,其易学著作和易学藏书为时人所购买,反映了该家族文化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士人间的交往,往往因其有相近的知识背景而更具学术交流意味。王禁翁(1

35、 2 3 9 一1300),字太古,徽州婺源州人,晚年嗜易。其说“阳虚阴实”与先儒所论易之“阳实阴虚”截然相反而自成一派。俞琰记载了至元二十年(1 2 8 3)他与王禁翁的一次学术交流:至元癸未秋,予与新安王太古同宿商岩天道院,听其说易,尽有好处。如改工均开北款罗工大险比至元癸未秋,予与新安王太古同宿商岩天道院,听其说易,尽有好处。如改正先天方图,移西北乾一置于东南,而十二辟卦皆正,此一改极有理。但阳虚阴实之(明)朱存理:楼居杂著题俞氏家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2 5 1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第6 0 0 页。(明)吴宽:翁家藏集卷5 5 跋南园俞氏文册,四部丛刊

36、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1 页a。(明)吴宽:翁家藏集卷5 5 跋南园俞氏文册,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1 页a。(明)朱存理:楼居杂著题俞氏家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2 5 1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第6 0 1 页。(元)方回:王太古墓志铭,(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7 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3 7 5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第1 9 5 页。上腐谈中中引用宋朝儒士徐彭年的诗警告世人日:一书。此诗具有较强学术性,凝练了俞道教内丹学的学术理论。正如他在其著作席从以贯之“道与太极”出出发研究参同契求长

37、命术的行为。同时,表明自己将批评时人的方式追俞在此诗中提到魏伯阳在周易基础上创立道教炼丹学230经济杠会与文化说未免为或者所讥,讥之者岂其所学过于太古哉?上述材料反映了俞琰与王禁翁关于易学的深度交流,俞琰充分肯定了王禁翁关于先天图的研究成果。俞琰作为知名易学家,在与友人交游间作韵诗时,分享了自已的易学观点:道在太极先,鸿蒙本无质。自一而生二,阴阳乃嘘吸胡然今之人,弗能践古实。纷纷学仙侣,闭气以数息。口吸日月光,以为长命术。区区学禅客,穷年坐面壁吾读圣人书,期入圣人域。此心会此道,此道贯乎一。抱而弗敢失,不论如虚无。不论如空寂,凡百主乎敬。周为众形役,由今返厥初,混然一太极。“破布衣裳破布裙,逢

38、人更说会烧银。君还果有烧银术,何不烧银自养身。”徐卿涉世录载此语,戒其季子云:世之痴者为蒸客所误,汝等切宜戒之。3俞琰主张用周易理论中的阴阳融合,解释道教流行的养生之术。而对于道士的治炼之术(炉火之术)则比较警觉,认为其是:“好小术,不审道浅深,弃正从邪”的行为。反映出俞琰作为一个易学知名学者对有关道教学术的冷静态度。俞琰以诗文方式在士人交游间表达自已的学术观点,一方面表现了士人间的学术交流和互动,另一方面传播了学术研究成果俞氏家族以家族易学为主打造的文化活动,受到士人欣赏,交往中该家族以博学多才备受青睐。基于相近知识背景的学术交流中,俞氏易学观点的输出,与士人建立良好互动、传播学术,有益于家

39、族学术影响力的扩展。(二)俞氏与方士、方技俞琰诗文中多处记载他与地方士人、官员同游寺庙道观,此种情境下僧人道士因知其学识深厚,向其求诗索诗是常有之事。俞琰曾赠诗给太仓海宁长老言:“嵯予终岁走江1(元)俞琰:书斋夜话卷2,宛委别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第2 9 页。2(元)俞琰:林屋山人漫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 1 册,济南:齐鲁书社,1 9 9 5 年,第1 8 0 页(元)俞琰:席上腐谈,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第3 4 页。(元)俞: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 0 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40、8 年,第2 4 0 页。月文场231元明江南学术家与地万十会以吴县俞氏家族为中心湖,可是今吾即故吾。何日华山分半席,澄心默默坐须史”,俞琰了解佛教教义,并对释氏超尘脱俗的处世态度表达了自己的赞赏。俞氏与道士群体的交往则是因俞琰易学、道学结合的学术研究。俞琰席上腐谈载:“至元癸未,遇异人授以先天之极玄及撰参同契发挥、悟真衍义等书,其癖亦已。”他年仅二十五岁,开始了对道教丹学的研究。俞琰关于道教以及道教易学的研究以及援易入道的实践成果斐然。俞琰通过天地之道实现易道与丹道的会通,用先天图来诠释内丹学的思想纲领,他的易学思想也推动了道教内丹学理论的发展。据俞记载:至元间,尝为道友作玄之门赋,朔嗨之间

41、如何论对策问丹经之疑。虽扫地之余,聊此作丹学之三场,以见穷措大畴昔灯刻苦之末伎尔。俞琰与道士交流深人,道友常向其请教关于易学、丹学理论方面的问题。其为道友所作玄之门赋现存道藏本。此赋在当时应极受道友、方士关注,此赋被江湖术士摘抄后送呈至“严州何潜斋”,当指何梦桂,字严叟,号潜斋,南宋遗民。何梦桂得此赋后,“终篇批点”。后俞琰至饶州时,紫极宫道士亦藏有其此赋。除与方外之人有共同言语外,俞氏一族利用其学识与各方技人士建立联系。俞琰在音律方面的造谐使得他成为琴士请教的对象。俞琰自言:“予自德祐后,文场扫地,无所用心,但闲户静坐,以琴自娱,读易,读内、外二丹书,遂成四癖。”俞琰熟知音律,书斋夜话中多处

42、记载其收集音律书籍、探讨古代音律问题。琴士商碧山曾请其修改琴谱,“归去来辞”旧谱,宫不宫、羽不羽,琴士商碧山将北游,求予改。遂以中吕习调作谱,又作兰亭谱,亦用中吕羽调。其法先作结尾一句,次作起头一句,此二定,则其余皆应而成,此则声依永也。商碧山应是较为尊崇俞琰的琴艺和琴律的,二者关系不浅,俞琰还曾赠诗给商碧山:“来往晴岚缥缈中,满身空翠湿衣浓。相寻欲听蓬莱曲,还在华阳第几峰。”二者建立在音律知识上的交流,显示出俞琰作为博学多识之士,受到其他群体对其技艺、知识的尊崇。(元)俞:林屋山人漫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 1 册,济南:齐鲁书社,1 9 9 5 年,第1 8 2 页。2(元)俞琰:席上腐

43、谈,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第3 4 页3参见李秋丽:论俞琰理不外象、援易人丹的易学诠释取向,周易研究2 0 1 4 年第4 期。(元)俞琰:书斋夜话卷4,宛委别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第8 1 页。5参见(元)蒋易皇元风雅卷2 7、俞琰读易举要卷4。(元)俞琰:席上腐谈,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第2 3 页。6(元)俞琰:书斋夜话卷4,宛委别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第6 0 页。8(元)俞琰:林屋山人漫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 1 册,济南:齐鲁书社,1 9 9 5 年,第1 8 1 页

44、。232经济社会与文化宋代以来,来自民间的士人和一般大众在生活和信仰上共享许多元素。不同群体间的交流,需要以相似知识背景及相互认同作为基础。俞氏与方技的往来,显示出士庶不同群体间的互动及认同。相士郑西山求俞琰题跋后,二人谈相面术,俞琰有以下论述:人心不同有如其面,最难相也,子(郑西山)能相之乎?余尝窥观今时所谓豪杰之士矣,往往以简傲为高,以诡诈为能,擎擎汲,惟利是务,心田不但茅塞熟读相牛经,有诗自歌,有酒自醉,不亦愈于看人面色乎?二者的探讨基于相近的知识背景和素养,是属于知识的交流。俞琰并未谈相术的具体操作,而是以极具儒家色彩的话语劝郑西山。郑西山听后即说“既闻子之言,今将辙吾舌耕而自此隐矣”

45、,亦体现了其对俞琰的尊重及认同。方技者因俞琰乡里名望常向其求诗,俞琰诗文也为方技者带来实际助益。俞琰在杨鞋师求诗后,即为其作诗一首并呈给严姓僧判:当年达磨老金仙,手携双履归西天。尚存一履不携去,留与东方作样传。如今僧鞋样更好,头尖面狭翻新巧。娇黄嫩紫色相间,无复纯青及纯皂。近来僧俗又相通,纷纷流入朱门中。绮罗袜为伴侣,即与寻常俗履同。杨生手艺精于此,相逢忽在准云寺。酒边索诗聊赠之,醉墨淋漓不成字。俞琰与杨鞋师在淮云寺相逢,杨氏求诗一首。此诗着重描述僧鞋、俗鞋样式近年趋于相似,其目的在于提出杨氏精于制作俗鞋,现今因僧俗相通,杨氏亦可为之。此诗随即被呈给准云寺严僧判(元代僧官),很可能有向严僧判推

46、荐杨鞋师之意。杨氏向俞琰求诗,一方面是因其乡望较高,拥有俞氏诗文可以提升杨氏的社会地位,是对俞氏个人的认可;另一方面,因俞琰常与当地僧道交往,俞氏为杨氏作诗宣传技艺,可为杨氏谋求更多实质性的利益。俞氏在当地利用自身学识及才艺,与多群体间沟通交流。这样良好的互动,体现了元明时期江南士人社交网络的一大特征,即长期居于乡里的士人与各群体间的互动及认同在互动中,俞氏作为儒学大家,其博学多识及乡望受人尊崇。四、结语元初科举停废给予了士人反思学术、转变志趣一定的空间。宋元易代之际,俞琰通过学术反思,逐渐在易学研究中寻求“性命之学”,并获得重要学术成果。吴县俞氏因此以参见廖咸惠:体验“小道”一宋代士人生活中

47、的术士与术数,新史学2 0 0 9 年第4 期。2(元)俞琰:林屋山人漫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 1 册,济南:齐鲁书社,1 9 9 5 年,第1 7 8 页。(元)俞琰:林屋山人漫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 1 册,济南:齐鲁书社,1 9 9 5 年,第1 8 2 页。233元明江南学术家族与地方社会:以吴县俞氏家族为中心易学传家,利用学术交流扩大社会交往,以学术成果构建家族社会网络。俞琰以后俞氏子弟继续进行易学的传承和研究,尤为重视保存先人学术成果,俞氏在明朝苏州地区的学术影响长期延续。“南园俞氏”成为当地学术之家的代表。俞氏子弟擅长以诗歌唱酬为媒介构建社会网络、表达情谊。诗文内容亦体现出受乡人尊崇、具有文化效应的江南士人家族形象。俞氏社会网络以中低层官员、士人为主,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在与士人的交往中,更显现出该家族以博学多才备受青睐,因有相近的知识背景而拥有更强的学术交流意义。同时,元明之际居于乡里的士人更是活动于不同群体间,俞琰诗文中多有士庶同游记载,俞氏自身也多与僧道、方技群体交往。这一时期士庶之间拥有长期交往的机会,且二者的交流已进人了知识探究层面,体现出不同群体间的互动和文化认同(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