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新区西部园区西南片区H线(电子路-IT大道)道排工程道路工程竣工图总说明道路工程竣工图总说明一 概述本工程为高新区西部园区西南片区H线(电子路-IT大道)道排工程道路工程。本道路位于成都市高新西区,本次施工起点接电子路(桩号08+86.083),终点接IT大道(桩号18+73.796),其中15+20.728至15+39.74段长19.012米为6线路口原已经施工,因此H线实际施工全长968.701m。二 使用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 01200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
2、技术规范(JTJ 034-2000)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T/T3272004); 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JJ 119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三 道路沿线概况及工程地质状况(一)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地貌及交通条件道路沿线大部分地段为农田及林地,地势开阔,地形较平坦,相对高差较小。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一级阶地。2.气象特征成都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署、冬少冰雪。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成都地区的气象指标如下: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6.2,
3、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低气温-5.9。2)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47.00mm,最大日降水量为195.2mm。3)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4)相对湿度:多年平均为82%。5)日照时间:多年平均为1228.3小时。6)风向与风速:主导风向为NNE向,多年平均风速为1.35m/s,最大风速为14.8m/s(NE向),极大风速为27.4m/s(1961年6月21日)。(二)区域地质概况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东部为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成都地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
4、区域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微弱,历史上未发生过强烈地震,地壳稳定。成都市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0.45秒,建筑场地类别为类,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根据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高新西区西南片区3、4、6、E、G、H、K线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道路地质情况如下:1.拟建道路工程位于成都市郫县红光镇与合作镇之间,场地地貌属成都平原岷江水系I级阶地,地貌单一,地形基本平坦。场地内未发现不良地质作用,也为发现新构造活动迹象,区域地质构造稳定,适宜建筑。2.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主要由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Qml)素(杂)填土,第
5、四系全新统崇洪积(Q4al+pl)的低液限粘质土、低液限粉土、细砂及下伏的第四系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的中砂、卵石组成。杂填土:杂色;松散,稍湿;主要以建筑及生活垃圾为主,含40%左右粘性土及砂砾石,该层在场地内仅分布与部分钻孔,层厚0.33.6m。结构松散,力学均匀性较差,压缩性高,承载力低,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清除。素填土:灰褐灰色;可塑,稍湿;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砾石。该层在场地内基本连续分布,层厚0.33.0m。厚度变化大,力学均匀性较差,承载力低,不宜作为路基持力层。但经翻挖分层压实处理后,可作为压实路基持力层。低液限粘土:灰黄、黄,可塑,湿。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及浸染
6、斑块,该层分布不连续,部分孔位缺失,层厚0.32.2m。力学性较好,承载力高,以其作为路基持力层时的平均稠度为0.714,属潮湿型,路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积水的毛细影响区,可作为天然路基持力层。低液限粉土:灰黄、灰色,湿,含铁锰质浸染斑块。该层分布不连续,部分钻孔位置缺失,层厚0.32.3m。以其作为路基持力层湿,土平均稠度为0.498,属过湿型;且为可液化土层,路基极不稳定,必须经处理后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细砂土:灰黄灰色,松散,湿。成分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该层仅分布于局部钻孔位置,层厚0.32.1m。为可液化土层,以其作为路基持力层湿,路基不稳定,必须经处理后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
7、卵石层:以松散密实卵石层为主,卵石层厚度大,承载力高,力学均匀性较好,为天然良好路基持力层或下卧层。3.勘察期间实测水位埋深3.85.0m,标高为536.2544.74m之间,地下水及地基土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4.路段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特征周期0.40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三)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层结构和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场地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和孔隙潜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筑土中,受生活用水和大气降水的补给;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卵石土层中,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迳流补给。四 工程概况本道路位于成都四环路(绕城高速)以外,
8、高新西区境内,清水河以北,本段道路全长968.701m。本道路为新建道路,建成后与其它道路组成片区路网,以满足片区基本建设需要及未来的人民生活需要。本道路设计采用的坐标系为成都坐标系,高程系为成都高程系。根据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45s,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五 施工标准道路类别:II级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40Km/h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设计年限:15年交通等级:重型交通六 平面本道路位于成都市高新西区,本次施工起点接电子路(桩号08+86.
9、083),终点接IT大道(桩号18+73.796),其中15+20.728至15+39.74段长19.012米为6线路口原已经施工,因此H线实际施工全长968.701m。本道路红线宽度为25.0米,其中车道宽度为14.0米,供机动车通行;人行道宽度为25.5米,人行道采用压印混凝土铺装,供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人行道上绿化采用中心间距为6.0米,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树洞。人行道上的开口根据现状恢复或根据沿线各单位的具体委托施工,开口位置有12+21.11右侧、13+99.488右侧、16+63.762右侧、18+02.356右侧。根据图纸会审内容H线道路与4线道路交叉口取消,与5线道路交叉口靠
10、龙湖地块一侧路口取消,改为丁字路口。为方便残疾人通行,在人行道上设置盲道和无障碍通道。道路平面坐标系采用成都坐标系。七 纵断面根据实测地形,本道路沿线地势较平坦,在道路纵断面中,在满足道路平顺及与相交道路平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道路与相邻现状地面高程接顺。考虑因素:1.本道路沿线地形、水文地质条件道路纵断面以现状地面高程为基础,道路纵断面坡向基本与现状地面坡向总体一致。2.本工程道路排水管道、桥梁、涵洞等结构物本工程道路主要排水管线为雨水、污水管道,道路路面高程需满足雨污水管道管顶的最小覆土要求。3.相邻道路设计(竣工)高程本道路部分交叉口道路已施工完成或正在施工建设中,本工程道路路面与该类道路
11、路面高程接顺。4.按城市道路纵断面施工原则。根据设计,本工程中,道路最大纵坡为0.4%,最小纵坡为0.18%,最大坡长560.0m,最小坡长110.0m。纵断面中路面高程是指道路规划中心线处路面高程。高程系采用成都高程系。纵坡小于0.3的路段,采用适当加密雨水进水口的方式,保证路面的排水需求。八 横断面本道路25.0m宽横断面布置为一块板,其横断面组成为:人行道5.5m+机动车道14.0m+人行道5.5m。人行道采用压印混凝土,供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其中,车道为向外单向坡,横坡度为1.5%,人行道为向内单向坡,横坡度为2.0%。人行道路缘石外露高度28cm。九 路基(一)一般要求因本工程道路区
12、域范围内,沿线用地已作详细规划,即将开发,且道路高程与现有地面高程相差不大,对填方部分采用1:1.5土质边坡,挖方部分采用1:1放坡处理以稳定边坡。土基土质较差时换尽不良土,如淤泥、建筑垃圾等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土,全部清除,分层换填。(二)密实度1.车道: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填方路段:路床表面以下080cm范围内95%,80150cm范围内94%,150cm以下92%,路基范围内管道沟槽回填土达到上述压实度要求。零填及挖方路段:路床表面以下080cm范围内95%。对挖方段,开挖后发现膨胀土或其它不良土质均换填。挖方段土基压实度不低于95%(重型击实法)。对开挖出来的耕植土或生活垃圾,不作为填方路段的
13、填土。2.人行道:采用轻型击实标准,人行道路床压实度90%。(三)路基加强处理依据区域周边相关道路地质勘察报告的结论和建议的路基处理意见,并结合相关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对本工程道路路基进行了如下加强处理:(1)施工时清除道路沿线沟底、坑底淤泥,清除耕地植物层及水田腐植土和积水,采用符合相关技术要求的级配砂砾石进行回填;清除地表土或地表耕作土;路基施工时做好降排水等措施,同时注意保持中液限粘土的最佳含水量。(2)对于下表所列段落,道路路基宽度范围内采用路基加强处理,加强深度为路基设计标高以下100cm140cm范围内,处理方式为换填级配砂砾石,同时注意防止对中液限粘质土层的扰动;道路桩号车行
14、道换填深度(路基设计标高以下)11+2013+2015+39.7418+73.796140cm级配砂砾石13+2015+20.728120cm级配砂砾石08+8611+20100cm级配砂砾石十 路面结构(一)路面结构组合设计采用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100KN(BZZ-100)道路车行道路面结构为特重交通等级。采用多层弹性体理论编制的专用程序进行结构厚度计算,道路路面结构组合为:(1)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上面层:4cm厚AC-13C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粘 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中面层:6cm厚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粘 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下面层:8cm厚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封
15、层:6mm改性乳化沥青(ES-2型)稀浆封层上基层:25cm厚5%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25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垫 层:20cm厚级配碎石(2)人行道结构组合(供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面层(表面铺装):0.3cm 彩色压印混凝土面层:10cm C25细石钢筋混凝土基层: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垫层:20cm厚级配碎石人行道结构中10cm厚C25细石钢筋混凝土中增设825cmx25cm双向钢筋,其双向钢筋布设在10cmC25混凝土的中间,钢筋混凝土每间隔6m设置伸缩缝一条,伸缩缝采用假缝,其中压印混凝土要求按其相关的施工及验收技术标准执行。车道容许弯沉为27.2(1/100mm),土基回弹模量
16、40Mpa。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劈裂强度1.2MPa,抗压模量1200MPa,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劈裂强度0.8MPa,抗压模量1000MPa,弯拉回弹模量1200MPa,采用多层弹性体理论编制的专用程序进行结构厚度计算,下表为通过计算后采用的结果(其弯沉值测试标准为BZZ-100)。车道路面结构弯沉值检测要求(表列弯沉值)结构层AC-13C(SBS)AC-20CAC-20C5%水泥稳定碎石5%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碎石土基厚度(cm)468252520实际弯沉(0.01mm)24.927.431.737.172.4198.3232.9(二)材料要求1、SBS改性沥青砼AC-13C及普通沥青砼AC-20C:
17、(1)普通沥青采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沥青标号采用70号,其技术要求如下表:指标单位沥青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5s,100g)0.1mm6080T 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 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 0606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80T 062010延度不小于cm15T 060515延度不小于cm100T 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 0615闪点 不小于260T 0611溶解度 不小于%99.5T 0607质量变化 不大于%0.8T 0610或T 0609残留针入度比 不小于%61T 0604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6T 0605SBS改性沥青混
18、凝土(添加SASOBIT(3%重量比)改性剂)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沥青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5s,100g)0.1mm3060T 0604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T 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60T 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T 0625 T 0619闪点,不小于230T 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 0607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T 0662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 0661质量变化不大于%1.0T 0610或T 0609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T 0604残留延度(5)不小于cm15T 0605(2)粗集料:采用的卵石须大型反击式
19、碎石机轧制。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在轧制石屑及碎石时,调整碎石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产量。轧好的碎石分开堆放,并做好防尘处理,保持碎石清洁。具体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指标单位技术要求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吸水率,不大于%2.0坚固性,不大于%12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1218水洗法0.075颗粒含量,不大于%1软石含量,不大于%3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级41个破碎面颗粒含量,不小于%100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含量,不小于%90(3)细集料:细集料可采用天然砂
20、、机制砂、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具体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0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12含泥量(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砂当量,不小于%60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的含量的百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和00.15)表示。(4)填料:矿粉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后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保持干燥、洁净,能自由的从矿粉仓流出。具体
21、质量技术要求详见下表: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50含水量,不大于%1粒度范围0.6mm0.150.075%10090100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5)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与集料间粘结力,提高抗水损害能力,要求掺加抗剥落剂,抗剥落剂采用:性能优良、稳定、持久、且施工易于操作,加入后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不低于4级。沥青抗剥落剂,建议其掺量为沥青重量的0.4%。沥青中加入抗剥落剂后,进行一定程度老化(薄膜烘箱中加热96小时,在压力老化仪PAV中进行)然后进行粘附性试验,经过初期老化后的混合料须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6)混合料的级配及性能指标要求见
22、下表: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要求混合料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沥青用量(%)31.526.519.016.0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13C1009010068853868245015381028720515484.56.5AC-20C10090100749262825072265616441233824517413374.06.0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试验项目改性AC-13C普通AC-20C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75双面各击75稳定度(KN)不小于8.05.0流值(0.1mm)20402040空隙率(%)35410沥青饱和度(%)
23、65756075矿料间隙率(%)不小于1412.5残留稳定度(48h)(%)不小于8580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8075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2800800注:“*”试验温度必须保持低于138,过高的温度会导致聚合物的分裂。(7)抗滑技术指标:横向力系数SFC6050,构造深度TD(mm)0.50。(8)关键性筛孔通过率AC-13C:40%AC-20C:38%2、基层粗集料: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粒料中两个以上的破碎面的比例分别不小于70%和50%.细集料:有机质含量不超过2%.粗集料: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粒料中两个以上的破碎面的比例分别不小于70%和50%.细集料:有机质含量不
24、超过2%.水泥稳定碎石:为5%(4%)42.5号水泥,5%水泥稳定碎石要求其抗压模量1200Mpa,7d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3.5Mpa。4%水泥稳定碎石要求其抗压模量1100Mpa,7d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碎石的级配见下表:水泥稳定碎石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4031.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性指数100688638582232162881503289级配碎石:要求抗压模量200Mpa,砂砾的级配见下表: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69.54.751.180.60.075液限(%)塑性指数10
25、0801005687306018461033520010258土基:要求抗压模量35Mpa。(三)压实度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35%(马歇尔试验空隙率)沥青混凝土下面层: 410%(马歇尔试验空隙率)水泥稳定碎石: 98%(重型击实标准)级配碎石: 98%(重型击实标准)十一 施工要求及质量控制(一)进行场地硬化,材料分级堆放,进场材料抽检其均匀性及质量指标符合要求。(二)均采用拌和机拌和,自动打印每盘的拌和记录,每天1次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抽提试验及浸水马歇尔试验,每天检测的矿料级配与生产设计标准的级配的差控制在:0.075mm2%,2.36mm5%,4.75mm6%,如有偏差及时调整级配。(
26、三)摊铺:车道采用摊铺机摊铺,局部坑凼处治,采用人工摊铺。(四)温度:控制的温度范围:矿料温度160180,沥青温度:150170,混合料出厂温度:150160,初碾温度:140150,终压温度:钢轮压路机不低于70,轮胎压路机不低于80。局部坑凼处治时使用保温车,保证能按要求的摊铺温度及压实温度进行施工。(五)碾压:主要应配备的设备有:双轮钢筒式压路机812t(带振动),轮胎压路机大于20吨,振动夯板:质量不小于180kg,振动频率不小于3000次/mm。坑凼边缘压路机实困难时,辅以板式机动夯具夯实。(六)透层油采用慢裂的洒布型阴离子乳化沥青(PA-2),基层施工结束表面稍干后喷洒,洒布最0
27、.60.9kg/m2(沥青用量),分两次喷洒,第一次喷洒沥青含量约35%的沥青乳液,使其能透入基层表面一定深度,然后第二次喷洒浓度较大的沥青乳液。在基层表面不得形成油膜,也不得漏洒。技术指标符合下表的要求。(七)粘层油采用快裂的洒布型阳离子乳化沥青(PC-3),透层沥青洒布后,待其充分渗透,水分蒸发后方可铺筑下封层,时间不少于24小时。下封层具有与基层表面足够的粘结力。在正式铺筑沥青上、下面层前,彻底清除表面的污染物及松散颗粒,并洒布粘层油,洒布量0.30.5kg/m2(沥青用量)。技术指标符合下表的要求。透层油及粘层油技术指标要求试验项目透层油(PA-2)粘层油(PC-3)沥青标准粘度计 C
28、25.3(s)820恩格拉粘度E2516蒸发残留物含量 不小于(%)50筛上剩余物含量 不大于(%)0.1储存稳定度5d 不大于(%)5与石料的粘附性,裹复面积不小于2/3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25 100g 5s) (0.1mm)5030045150残留延度比(15) 不小于(%)40溶解度(三氯乙烯) 不小于(%)97.5(八)封层稀浆封层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各项性能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4.8.2和表4.9.2的要求。稀浆封层用通过4.75mm筛的合成矿料的砂当量不低于50%。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石料生产的机制砂或洁净的石屑。对集料中的超粒径颗粒进行筛除。本路所用稀浆封层采用0.6cm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ES-2(改性乳化沥青选用BCR型),其矿料级配及混合料技术要求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要求实施。(九)压实度检测:施工碾压完毕进行压实度检测,采用钻芯取样检测压实度。 (十)各项检测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十二、施工验收施工中分项、分部及单位工程主要采用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检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