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初级中学教学设计 教师:赵秀娟 课 题9.3大气压强课时1教 学 目 的知识目标1、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说出大气压强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3、能说出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能力目标1、观察与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2、体验自主动手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3、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德育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
2、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2、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活动的意识。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估测和测定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学生自主探究估测大气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实验法、问题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教学程序师 生 活 动预习检测请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展示学习目标1、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说出大气压强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3、能说出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大
3、气层的底部,那大气有没有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呢?如果有,你认为大气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举出一些实验或实例,证明你的观点吗?任务一: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一现象:硬塑料片没有掉下来分析:硬塑料片受重力作用,受水向下的压力作用,没有下落,必须受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只能是大气,证明大气存在压强。实验二:用一个塑料瓶装适量热水,倒出热水后拧紧瓶盖,过一会儿,会看到什么现象?你知道我们利用大气压的实例吗?实验三:马德堡实验步步清:1、由于空气受_,所以会对空气中的物体产生压强,这个压强叫_. 2、使用吸盘式塑料挂物钩时,要用力将塑料挂物钩的吸盘向很平的墙面上压,排出里面的空气,吸盘才会紧贴在
4、墙面上,这是因为_.3.喝汽水时,往汽水瓶中插1根吸管,用嘴一吸,嘴把吸管中的_吸走,使管中的_减小,汽水在吸管外的_作用下进入嘴里.任务二:大气压的测量1最早测定大气压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观看托里拆利实验视频(实验四)2、大气压的数值 标准大气压 p0= 1.013105 Pa3、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步步清:1.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用一根长约_米、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充满水银后,将开口堵住倒插于水银槽内,则管中的水银液面会下降,降到一定高度时水银柱将_。如果将玻璃管倾斜,管中水银柱的长度将_,但水银柱液面所在的高度将_。若用粗一点或细一点的玻璃管作这个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将_,这是因为在一
5、定条件下,同一地区的大气压强_.如果管顶破一小洞,管内水银将_。2、1个标准大气压=_ cm高水银柱= Pa3、小博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得大气压强76cm汞柱,他又向水银槽里注入水银,使槽内水银面上升了1cm,则竖直放置在槽里的玻璃管内的水银面上升了_,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为_ 4、1个标准大气压可以支持 m高水柱。活塞式抽水机原理:任务三:大气压的变化 实验五:拿着自制气压计从楼下到楼上,观察玻璃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大气压变化的规律:在海拔3 000 m以内,每上升 m,大气压大约降低 Pa。天气,季节也是影响大气压的因素步步清:1.关于大气压的变化,正确的说
6、法是( ) A.在同一地点,大气压强的值是固定不变的B.在不同的地点,大气压强的值一定不同C.大气压随高度升高而减小D.大气压随高度升高而增加 2.在高山上水的沸点( ) A.等于100 B.大于100C.小于100 D.上述三种都有可能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课堂练习课堂十分钟、能力培养教师评价对学生及课堂做出简短评价布置作业课后题4板 书 设 计9.3大气压强1、大气压强(1)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2)定义:(3)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4)标准大气压 1.013x105Pa2、大气压强的变化(1)随高度增加而减小(2)受天气、季节变化影响课后反思 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一开始设计了简单的覆杯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引入课题,效果不错;托里拆利实验的教学,本想利用一段视频进行学习,结果视频未能播放,借助教材完成学习,效果不理想。组织学生计算大气压的值时,很多同学不知怎么下手,说明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也影响到了我的正常的教学进度,未能完成本节课预设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