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学规律和原则PPT课件.pptx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57454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规律和原则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学规律和原则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学规律和原则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学规律和原则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学规律和原则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学规律与原则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原则|CONTENTS12教学规律|11教学过程是由多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展开的动态运行过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学过程纷繁复杂,存在多种关系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关系反映规律。(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相统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为为基础基础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同样重要,不可荒废;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同样重要,不可荒废;避免经验主义泥潭,瞎摸石头困境避免经验主义泥潭,瞎摸石头

2、困境正确处理好理论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理论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间接经验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间接经验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教学中,以间接经验为主进行的学在教学中,以间接经验为主进行的学校教育是一条认识世界的校教育是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捷径。直接经验学习: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直接经验学习: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创设情境产生矛创设情境产生矛盾主动盾主动思考提出设想思考提出设想分析操作加分析操作加工工改组改组得出得出结结论论TEXT

3、 HERETEXT HEREChancellor George Osborne said on Monday:I am determined that we go on making the decisions to reform the British economy and tackle our debts.u间接学习的间接学习的优点优点是:是: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获取知识的习惯与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成本低u间接学习的间接学习的特特点点是:是:教师是主导者教学内容是确定的 教材或定论强调学习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知识的量的积累促成能力的养成u直接学习的特点:学生具有主

4、动性;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不确定性;知识的零散性;学习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个性化的能力素质形成个体价值的获得63%42%u直接学习的优点: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技能及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入问题本质 内部,对一个问题的处理能根据具体的情况提出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存在多种关系,认识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主客体关系: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教师和学生是复合主体论,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论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是具体的,复杂的,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去确定63%42%(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教的活动中,教师主体性(主导地位)的发挥:掌握

5、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创造性;反对“教师中心论”培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建构过程双向;建构多元化)要求:教师观念上的认识教师观念上的认识-教学的首要目标;教学动力的源泉;有效教学的内在依据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体教学兼指导个体化学习,统一要求和分层次;重视合作学习与竞争学习集体教学兼指导个体化学习,统一要求和分层次;重视合作学习与竞争学习(三)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相统一的规律n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所谓能力,无非是运用知识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熟练程度。在某一问题上知识缺乏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人,

6、必然缺乏解决那一问题的能力n在知识掌握中培养能力在知识掌握中培养能力在教学中注意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实践、教师与学生间关系的协调、处理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重中之重的任务;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学如何在知识的掌握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关键是让知识变“活”(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n传授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统一性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统一性共存于教学过程中;同一事物(教学过程)的两个侧面相互渗透n传授知识不等于自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传授知识不等于自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不完全同步发展;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品德教育;道德行为在行为中

7、训练;克服只教书不育人倾向;防止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称;教学为何具有教育性?教学为何具有教育性?(五)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相统一的规律n教学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过程授教学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过程授教学过程首先是认知过程(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具体活动过程),是认知信息的传递与转化,最后产生各种认知结果;然后是情感过程,三个源点:教师、学生、教材内容;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过程(认知活动、人际交往)n教学要注重认知发展,也要注重情感发展教学要注重认知发展,

8、也要注重情感发展认知活动过程与情感活动过程有机结合,产生“总体大于部分”的系统效率。在所有非智力因素中,只有情感能够直接 影响智力因素,直接影响认知活动。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教师无激情,学生无热情”教学原则|22教学原则不同于教学规律。规律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原则是对规律的反映,根据同样的规律可以提出不同的原则。两者不一定是单义的联系。教学原则的内涵: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或行为准则。既指导教,也指导学,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确实能给予教学工作正确指导

9、的经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n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 通过提供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具体手段:实物直观-观察、参观 模像直观-图片、图表、录音、录像等 语言直观-比喻描述基本要求:恰当地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 直观与讲解相结合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n启发式原则启发式原则 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贯穿启发性原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合学生实际 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组织实际探究活动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

10、和谐的课堂氛围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n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通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因势利导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熟读深思”贯彻这一原则: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解决重难点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n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复习对所学知识牢固掌握和保存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仅强化对旧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也有助于学习新知识贯彻这一原则:理解知识 科学性 多样化 身心健康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n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习基础知识为主,把理论知识和生活、社会

11、实践结合起来,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 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学以致用,领悟知识的价值贯彻这一原则: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注重从多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以本地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n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原则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的关系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存在贯彻这一原则:充分了解学生;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下的统一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有的放矢地教学THANKSChancellor George Osborne said on Monday:I am determined that we go on making the decisions to reform the British economy and tackle our debt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