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1写作1研读选点练能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六策六环”教学模式探究商杰商杰,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第六中学教师。摘要:入选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1 0 0 多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教材的范文示例功能不可忽视。本文旨在介绍立足统编初中语文七至九年级教材中的经典现代文文本,依据“文本特点”与“写作方法”并重,“学情把握”与“教学得法”并重,“学练契合”与“评改及时”并重,探索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教学原则、六策六环写作教学模式,为写作教学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关键词:读写高效融合随课微写作六策六环应用研究我们处于“微时代”,“微写作”进入语文教学范畴,我们也确实发现“微写作”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有
2、效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100多篇课文可谓是名家荟萃,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教材的范文示例功能不可忽视。笔者从教情与学情出发,立足统编初中语文七至九年级教材中的经典现代文文本,依据“文本特点”与“写作方法”并重,“学情把握”与“教学得法”并重,“学练契合”与“评改及时”并重的原则,开展基于教材文本的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研究。这一研究将文本特质、学生写作学情、写作训练点、写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统编初中语文七至九年级教材中的经典现代文文本,在阅读中深入品读文本,依据单元写作要求和目标,找准读写训练结合点,根据学情来确定每篇文本的写作训练点,针对这一训练
3、点进行解读,根据教材文本的写作方法给出相应的写作指导,再拟定微写作训练题目进行随课微写作创作、评价、修改,逐篇聚焦性练习。开发与之相配套的“随课微写作”课程资源,包括写作训练点、课文原文、训练点解读、训练点指导、训练文题、评价与修改、学生作品。让文本阅读和微写作有效结合,力求为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找到一个有力的“抓手”。同时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写作难度,化难为易,将写作训练融入到常态化、匀速而低负担的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随课随文展开,每文一写,以写助读,一课一得。在多训练点、高频率的写作练习后,学生写作能力将会有螺旋式提升。此外在实践中,提炼出一系列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微写作训练点和与其相配套
4、的写作指导支架,最终形成年级化、体系化的“随课微写作”课程资源。一、基于教材文本的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教学原则根据学情特点和初中写作教学特点,基于教材文本的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教学时应把握以下原则:1.以学情为本的原则。这是基于教材文本的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教学的首要原则。立足学情确定目标,根据学情过程引导,依照学情指导修改。始终要遵循以学生学情为本的原则,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生成。写作|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3/0 7 1 2 72.教学常态化的原则。基于教材文本的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将阅读教学、文本特质、写作学情、写作训练点、写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教材文本,降低写作难度,化难为易,将写作
5、训练融人到常态化、匀速而低负担的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随课随文展开,每文一写,以写助读,一课一得,螺旋式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3.讲练评一体化的原则。随课微写作从经典现代文文本的研读出发,确定微写作训练点,进行训练点解读,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写作支架(训练点指导)的指导下进行写作练习,练习后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与互评,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修改。二、基于教材文本的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训练点开发策略立足不同年级的单元作文要求,根据不同体裁和文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之后,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选择有价值的练写点或经典语段作为本课的微写作训练点,运用以下六种训练点开发策略,共开发8 5 个课例。1.以文本语言
6、鉴赏作为训练点。语言就像文章的衣服,或朴素大方,或雍容华贵,或清新淡雅学会鉴赏语言,走进语言的审美世界,才能真正走进作品的世界。语言鉴赏点有以下三个:(1)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词语反复,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成语或古语化用,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2)句式之美。长句、短句相结合,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整句、散句相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3)手法之美。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7、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人胜;多种描写手法,如白描,工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确定训练点,以文本为例,进行描写训练,锤炼语言的精美度。如老舍的草原中诗意的景物描写就是很好的蓝本:“一碧千里”的草原和走动的羊群,动静结合;绿色的草原、白色的羊群、翠色的小丘线条,色彩搭配和谐;“轻轻流入云际”,动态的延伸,给读者无限遐想;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比喻为“中国画”,新颖别致;“绣”“流”恰当动词的运用,将景物特点定格在读者心中。2.以文本结构框架作为训练点。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和安排,是文
8、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学习文章结构就是学习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一总”或“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框架结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匠心,确定这个训练点,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构思能力。如春,全文以盼春一一绘春一一颂春为主线,绘春部分分为五幅图画,盼春和颂春部分又首尾呼应。再如乡愁,全诗四个诗节,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9、四个人生阶段,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一一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一一现在的海峡。这样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3.以文本阅读留白处作为挖掘点。留白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学创作和书画中常常运用。它提供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让作品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综观教材内容,很多文本可以1281写作1对留白处进行阅读再创造。主要采用两种方式:(1)在语意未尽处唤醒。文章表达时,根据需要会进行语意省略,此时要唤起学生的阅读思维,加以补充,完善情节或人物形象。(2)从叙述的留白处拓展。艺术创作往往藏锋不露,需要引导学生顺着作
10、者的思路或情感方向进行想象,以自已的生活经验来补充留白,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课文内容时,可以巧妙地运用留白,发挥想象力和创作能力,促进深阅读。如孔乙已结尾处写道:“大约孔乙已的确是死了。”此时读者便会对孔乙已的最终命运产生猜想,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孔乙已的命运进行续写,这样可以让思维随着续写的情节得到锻炼和延伸。4.以作者语言特点作为训练点。不同散文,语言上各有特点。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如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如冰心,清婉隽永,用婉笔抒写柔情;如茅盾,形象含蓄,用物象表达主旨;如汪曾祺,淡而有味,用小事寄深情。以此开发训练点,提升学生的言语模仿意识,引导学生把
11、握文本的“语言之形语言之道一语言之美”,落脚到语言的审美。如汪曾祺昆明的雨中写牛肝菌子的一段文字多使用短句,穿插大白话,使语言带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但同时又运用典雅的文言,体现了汪曾祺语言朴素、平淡、韵味无穷的特点。学生在体悟文本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模仿创造,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已的语言,实现了文本内化。5.以文本表现手法作为训练点。文章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等。结合具体文本,以此为训练点,可以助力学生思考自己写作时如何选择适宜的表现手法表达
12、中心。比如天上的街市第2 段到第4 段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让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象,模糊着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界限。想象是促成这一美好境界的方法,这一文本的随课微写作定为“合理想象,使意境更优美”;再如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白杨礼赞中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本课就是以“象征”手法来写身边的一种植物。6.以文本的多种形式创新作为训练点。单一化的练习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感,这就需要不断
13、地创新随课微写作的形式,激发写作的积极性,我们运用改写、续写、颁奖词等形式,提高有效性。这也正契合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 9)年级“表达与交流”模块中第六条的具体要求。如散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将整篇文章改写为诗歌,锤炼语言的概括性;回忆我的母亲中给母亲写颁奖词,加深对母亲这一人物的理解;我的叔叔于勒中以文本为基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融入个性化的理解,对情节进行续写,讲述一家人后续的故事。三、基于教材文本的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的教学实施流程根据随课微写作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认为基于教材文本的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教学应该按照如下教学操作流程开展:1.解读经典现代文文本。语文教学要求
14、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而随课微写作是两者结合优化途径之一。教材是个例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素养的材料。潘新和教授指出: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才完成了一半,另一半更重要,就是使学生学以致用,把从读中学到的用在文章写作中。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研读文本,多元化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特写作|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3/0 7 1 2 9色,学习赏析方法,培养审美意识,吸收“营养”为已用。在此基础上筛选最合适的读写结合训练点。解读经典现代文文本,是读写结合的起点。2.确定随课微写作训练点。初中语文教材有4 8 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大作文写作要求。立足不同年级的单元作文要求,
15、根据不同体裁和文本特点,运用六种写作训练点开发策略,在阅读教学之后,在深人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选择有价值的练写点或经典语段作为本课的微写作训练点。3.写作训练点解读。在语文专业层面上对于确定好的写作训练点,进行普适性解读,包括概念、形式、作用、重要性以及在阅读理解中的考察方式,如何写好这个点的常用方法等。让学生有相应的认知。4.写作训练点指导。学习支架为学生的成功写作提供必要帮助。这一环节教师以范例支架为主,在前面训练点解读的基础上,聚焦文本内容,指导学生具体分析写作路径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和技能,为写作做准备。5.确定训练文题创作。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创设相应情境,出示写作
16、题目,指导学生根据原文的写作方法和路径,完成微写作。6.评价与修改。评价与修改是写作的必要环节。每个微写作都会提供相应的写作评价标准,完成后对照标准自评或者互评,从中发现问题,然后依据评价标准修改自已的作文。四、基于教材文本的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六策六环”写作教学模式本研究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借鉴国内外随课微写作教学先进理念和方法,从学生写作实际需求出发,立足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经典现代文文本,将阅读教学、文本特质、写作学情、写作训练点、写作评价有机结合,依托六种训练点开发策略,开发相应课例,循用随课微写作课堂六环节教学路径指导写作,最终构建“六策六环”写作教学模式。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六策六
17、环 教学模式以文本语言鉴赏为训练点解读经典现代文文本以文本结构框架为训练点以文本阅读留白为训练点以作者语言特点为训练点以文本表现手法为训练点以文本多种形式创新为训练点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是读写一体化、读写互动的具体呈现。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作文周期长,训练点繁多,学生写作热情不高的问题,以其短小精悍,灵活机动的特点实现了分解训练点,逐点练能的目的,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它能以小博大,有效促进阅读与写作教学融合。只要我们坚持随课微写作的探究与实践之路,切实让随课微写作在课堂上落地生根,一定会为每位孩子架起一座阅读与写作融合的桥梁。参考文献:1潘新和.不写作,枉为人 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
18、15.2沈建军.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1 4.3张晓琴.统编教材微写作教学设计探微.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 0 2 0(0 5)4陈学喜.发掘教材练笔点,提升学生微写作.内蒙古教育,2 0 2 0(0 7).5张文扬“随课微写作”教学的三个“并重”.教育视界,2 0 2 1(3 2).6艳霞.初中微写作序列化教学策略研究.语文建设,2 0 2 0(1 7).7万海琴.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课外语文,2 0 1 8,No.265(06).8康连顺.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才智,2016(12),9黄金灵.随课微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 0 2 1.10齐梓伊.学习支架在初中记叙性文章微型化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D.天津师范大学,2 0 2 2.本文为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 0 2 0 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教材文本的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研究”(课题编号:2 0 2 0 ZJY002)研究成果。1确定随课微写作训练点个写作训练点解读确定训练文题创作写作训练点指导评价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