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第二章文化: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球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进的基础。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它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精神文化:是人类从事物质文化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持有的一种意识形态环境感知: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
2、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第四章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度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第十章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小时以上的人旅游客源地:是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是旅客的来源地第十一章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第十二章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简答题:第二章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
3、的意义。 意义: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因此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中亦是占重要地位。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例:因为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剩余劳动时间故世界古文明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著人的石器生活。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文化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人与自然环境做物质交换的方式差异的历史发展结果。例: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产生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
4、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例:孔庙4、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1)文化区 (2)文化扩散 (3)文化生态学 (4)文化整合 (5)文化景观8、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答: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可能论强调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适应论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地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生态论提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环境感知论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
5、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文化决定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谐论提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的思想。作用:自从进入人类社会以来,人就不再是自然的人、生物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在四个要素中,技术、社会组织与人口又都以生物环境所提供的空间与资源为承载。人口作为社会的人,又是这个文化系统的中心,人地关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又反应了受自然生物环境的约束性。12、民族是如何形成与特征?答:形成、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
6、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历史学、社会学范畴。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部落、胞族、部族和民族等五个发展阶段。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民族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民族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顺序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民族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类型。特征:1:共同语言2:共同的地域3:共同的经济生活4:共同的心理素质。第三章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答: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指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步骤和计划:一、确定研究课题 二、制定研究计划三、收集、整理资料 四、调
7、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五、分析研究 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最后将研究报告与技术方案送请有关部门审查,进行成果鉴定。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收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答:1.地理社会调查 2.科技文献资料法 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第四章2、 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的第一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的时间;从19世纪初至1930年的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二个10亿增长过程;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1960年已发展到30亿。3、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
8、口的增长的作用集中体现在自然资源上。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增长起到相当的作用。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往往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更多地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长。随着科学文学水平的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趋于下降,现代社会里这一趋势尤为明显,其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们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平均婚龄也会相应推延;二是科学文化水平愈发达,人们的生理知识、育儿知识、保健知识就愈丰富,促成婴儿死亡率降低;三是人们的科学文化水
9、平愈高,就愈加注意自身及其后代各项素质的提高,少生优育。医疗卫生等技术条件因素: 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响。首先,它使得因各种疾病致死的死亡率下降,从而降低人口死亡率,延长人口平均寿命;其次,它对控制生育和实行优生优育有着积极的作用。6、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按其涉及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按迁移时间,可分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按人口迁移的社会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自发移民和有组织移民等。9、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
10、人烟稀少;成因:(1)自然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合理性:(1) 自然因素方面:(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2) 社会经济因素:(从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方面分析)(3)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从历史以及政区及政治中心的变化方面分析;例如:安史之乱)10、 种族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答:各种族自然形态的形成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既受环境条件制约,又在环境长期影响下表现出自己的适应性。 起源于同一地区的种族,经过迁移,由于环境不同,在自然形态遗传基因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才形成了不同的种族。 地理环境对人的鼻子、眼形和头发组织等身体特征亦有影响。 除自然环境外,社会
11、环境对某些种族特征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之间的交流、融合日益频繁,改变了人类被动适应环境及其在隔离封闭下自然选择的模式。可见,在种族分化的早期阶段,自然条件起着重要作用。11、 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1) 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2) 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3) 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 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5) 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局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6) 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7) 迁移的主
12、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第五章2、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答: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是使人类在适应大自然的同时学会了利用和改造大自然,同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产单位群体变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状态促从了村落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农业进一步发展,就导致文明的出现,这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性变化。四大文明古国出现必要条件:地理条件优越,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产量大增,满足生产者的需求,还有相当剩余。使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可以从事其他生产或工
13、作,社会出现分工。有了剩余的产品就出现了财产的私有;劳动力分工的结果就出现了商品交换。社会就出现了阶级、法律、宗教、文字、城市与国家等。就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文明。3、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基本类型是什么? 基本特征: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广泛分布。 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 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农民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少并长期不变基本类型:旱作农业 水稻农业 地中海农业 游牧业 6、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
14、析其形成? 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如农田景观,水田多分布在水热条件较好、土壤肥沃、地形平坦的地理环境中。 农业景观是地理环境的镜子,能够反映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变化;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是农业景观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地理环境在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上的不同差异,影响着不同农业景观的形成于发展。第六章一试述工业的发展和扩散过程:1、工业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期。(1)首先出现的纺织工业,以棉纺织业中纺和织的连锁反应使棉纺织业普及了机器生产,“珍妮纺纱机”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2)钢铁工业:1709年焦炭铁和水力鼓
15、风机的发明,与1760年鼓风技术的改进,钢铁产量大幅增加。(3)采煤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采煤工业的兴起。(4)运输业: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掀起建设运河的高潮(5)机械工业:蒸汽机制造的不断革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6)食品工业:化工的发展又带动食品工业的发展2、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工业生产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动力方面:发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运输业:汽车、飞机等的发明。通信产业:电力与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电报、电话、广播的相继发明。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新发展:转炉和平炉等新炼钢法的相继应用、合金钢的研制,石油燃料的提炼、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出现和应用。3、工业生
16、产的扩散:(1)向欧洲大陆的扩散: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德国在国家统一后加快工业化步伐,一战前夕已经是欧洲大陆第一。19世纪中期以后,工业革命才在荷兰、意大利、俄国、瑞典等主要国家开始。(2)向北美的扩散:主要是美国,其工业化稍晚于西欧,但是,其发展速度快。(3)向其他地区的扩散:直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二 工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什么意义:1)第三产业是随着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满足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第三产业的空间分布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空
17、间格局有紧密联系。商业、商品交换等参与商品的流通、分配和交换等环节,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媒介,推动了第二产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他第三产业部门也都是为了保证第二产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持续进行而各自运转。2) 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 第五产业是以精神文化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兴起是产业下游化的产物。四论述现代工业发展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问题:发达国家:工业产品需求不旺 工业生产能力过剩 发展中国家:资金匮乏 技术能力不平衡影响:(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的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从而影响需求的增长。需
18、求不旺无法刺激生产,从而影响工资总量的增长与消费水平的提高。(2)现在工业化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工业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而且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利润。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销售困难,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3)发展中国家往往利用资源与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低附加值产品或发展新的企业。但是出口资源会遇到种种问题,会导致资源价格不高,获利甚微。产品运到发达国家市场,不仅程远、运费高,加上质量、包装、营销等问题,很难进入市场参与竞争。靠借贷国外资金发展本国工业,因管理不善、决策不当、失去机会,有的国家甚至为此背上沉重的负债包袱。(4)由于高新
19、技术一般都被少数发达国家所掌控,因此,技术能力极端不平衡导致财富更多地流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第七章1、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人口城市学认为,人口增长的压力带来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力量: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城市化得以延续的内在力量。换言之,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一)农业生产力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1)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2)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三) 第三产
20、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2、城市地域结构所形成的动力有哪些答:集聚力 离散力 摩擦力4、讨论逆城市化现象答: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城市化的出现,是人们实现小康社会的体现,这一现象的出现,让人们享受到了物质文化带来的满足,但人们是很难得到满足的,因此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特别是一些比较富足的人们,在物质文化方面已经得到满足,于是就向往田园生活,于是纷纷迁移到城市外围、
21、一些边远山村等,因此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第八章 1、语言的本质属性有哪些 答:社会性 交际性 工具性5、讨论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答:(1)新来语言取代当代语言 (2)新来移民接受当代语言 (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5)新来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语言 (6)多语言国家出现第九章1、宗教的本质是什么答:宗教信仰2、宗教对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答:积极影响:(1)、不同地方的宗教产生不同的文化景观,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对旅游业有一定的发展。(2)同宗教间的交流和贸易会比较容易。消极影响:(1)一些宗教信仰会抑制人们的
22、天性,人们的思想被禁锢,社会发现陷入停滞(2)不同宗教间的自由贸易和文化交流会受阻第十章4、什么是旅游“示范效应”?你对示范效应有什么看法。答:旅游者以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之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看法自己回答吧,毕竟每个人的看法不同)5、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有哪几种?(1)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一致(2)客源地与目的地相对应(3)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分散和集中6、结合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谈谈你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解。(自己按自己的理解作答)第十一章2、国家政治地理有哪些特征,如何体现? 答:一、国家的基本特征(1) 拥有确定的领土(2) 具有
23、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3) 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4) 拥有主权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1)领土规模 (2)领土形状 (3)领土位置三、国家中心性区域 (1)首都 (2)核心区四、边界与边疆3、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答:(1)海陆位置:A、从战略地位来看(自行分析)B、安全战略谋划来看(自行分析)(2)交通地理位置(自行分析)(3)政治地理位置(自行分析)第十三章1、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土地资源退化(2)水资源短缺(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4)矿产资源消耗剧增。5、在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人与地的焦点表现在哪些方面。一、人(1)
24、单一民族国家中优势民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优势民族独立倾向与少数民族的分离倾向。(2)跨国界的民族的分与合以及土著民族与外来移民的矛盾。在中等非民族国家或双民族国家中,居于第二位的民族对第一位民族的挑战与对峙。(3)多民族国家缺乏占优势的主体民族所产生的重重矛盾导致的不稳定因素。二、地(1)就“地”而言,国家与民族的矛盾较集中的地区具有一定的特点。包括东南欧部分、中东和波斯湾地区、前苏联的南部地区。这由近30个国家组成,它大多处于民族振兴的初期阶段,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在种族方面是单一的;这些国家里几十个种族集团和部落之间的内部倾轧往往因语言、习俗、特别是宗教之间而分裂已达白热化,在各民族日益提高的政治觉醒的推动下必然爆发日趋激烈的狂热行动。(2)暴力冲突“可能发生在居住于该地区国家里的不同种族集团之间”;“或发生在俄罗斯和某些新的中亚国家中间”;或发生在某些不同的伊斯兰国家支持背景的新的中亚国家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