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doc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123633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第1章 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学、区域性、综合性3、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古代: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近代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近代:发展成为独立学科19世纪下半叶至二战前: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产生很多学派现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学派代表人物主张环境学派拉采尔、森普尔、亨丁顿地

2、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人地相关学派白兰士、白吕纳、罗士培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选择性,两者相互作用区域学派赫特纳、哈特向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景观学派施吕特尔、苏尔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的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5、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五大主题) 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文化景观6、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及其差别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功能文化区:是

3、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差别:形式文化区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功能文化区不是自然形成的,都有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中心;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区内缺乏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7、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扩散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

4、其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这种扩散具有空间连续性的特点。即文化的新旧分布区相连。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3)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迁移扩散:是指拥有某种文化现象的个人或集团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的现象。8、人地关系论代表人物流派观点

5、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博丹孟德斯鸠、巴克尔、黑格尔拉采尔、森普尔、亨丁顿地理环境决定论主张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 进程,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理论。白兰士、白吕纳或然论和可能论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人地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直接作用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起作用罗克斯比适应论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巴罗斯生态论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反应:既不是人类完全受自然的控制,也不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中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表现,它受一种思想意识

6、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阿加塔尔齐德斯文化决定论认为人类的文化决定地面上的一切认为地面现象都受人类文化的影响协调论或和谐论主张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以谋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间的和谐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9、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填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10、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 第一序列为原始阶段。人口增长的典型特点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律;第二序列为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律;第三序列为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

7、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2)诺特斯坦人口转变理论发展了兰迪的理论,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口的高增长阶段。出生率维持高水平而死亡率已开始持续下降,人口增长开始加速;第二阶段为人口的过渡增长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 仍然迅速,但已开始减速;第三阶段为低增长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都下降到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3)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a.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b.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c.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持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

8、,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到最快而后减速; d.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e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11、适度人口的概念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1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分布特征:趋中纬性、趋低平性、趋海性、趋温湿性、趋水源性、人口向工农业地带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人口在旧大陆的集中、人

9、口向发展中国家集中、人口趋交通线的分布。一般规律: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纬向分布)、近海岸指向(沿海分布)和平原指向(人口垂直分布)及城市指向(城乡分布)13、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1)我国各区域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3)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区:东北区、黄河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低山丘陵区、西南高原区、川东陕南区、华北山地与高原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14、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拉文斯坦提出的7条迁移法则迁移距离规律。短距离的迁移是主体。圈层递补规律。

10、大的工商业中心吸引周围乡镇人口迁入,使城市郊区出现空缺,再由边远地区的乡村迁来填补。迁移流与反迁移流。每个主要的迁移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迁移流。城乡居民迁移倾向的差异。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有迁移性。性别与迁移。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富有冒险和长距离的迁移主要以男性为主,且移民的年轻化的倾向明显。经济发展与迁移。交通运输工具与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人口迁移量增加。经济动机为主。迁移的方向主要在城乡间,主要动机是经济利益为主。15、民族的概念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民族是一种文化现象。16、民族的特征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

11、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17、民俗的概念民俗即是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8、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1)现代农业的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消费的。(2)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低得多。(3)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4)现代农业农场规模,比一家一户为生产规模大得多,且这种趋势仍在增加。(5)现代农业生产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程度高。19、现代农业的类型(六大类型)种植园农业、谷物农

12、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20、农业区位论的概念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2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农业圈形成6个农业圈:自由农作带;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物农作带;三圃农作带;畜牧带第6章 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22、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出现的纺织工业,产生和发展了钢铁工业、采煤工业、运输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23、北美工业带1)新英格兰区 2)中大西洋工业区 3)摩霍克河谷区 4)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5)大湖西岸工业区 6)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 7)东南工业区

13、8)海湾工业区9)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 10)西海岸工业区24、欧洲工业带1)英国工业区 2)莱茵-鲁尔工业区 3)莱茵中部工业区 4)意大利北部工业区25、俄罗斯和乌克兰工业带1)中央工业区 2)伏尔加工业区 3)乌克兰工业区4)乌拉尔工业区 5)库兹涅茨克工业区26、日本工业带1)京滨工业区 2)阪神工业区 3)中京工业区 4)北九州工业区27、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1)工业产品需求不旺 2)工业生产生产能力过剩3)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 4)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第7章 聚落和城市化28、聚落的概念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

14、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29、城市化的基本概念(3个转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30、城市化的进程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中心市区的城市化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住宅的扩展与城市化3)郊区的城市化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城市网络化4)逆城市化(回答概念和原因)31、逆城市化的概念和原因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原因: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人们为

15、了脱离大城市的居住不舒适性,追求纯粹的田园式居住环境,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工业选址的限制因素减少,工业企业为了追求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价格,把企业布局在小城镇。32、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33、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模型提出划分同心圆模型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于1929年提出1.中心商业区;2.过渡带;3.低收入居住带;4.高收入居住带;5.通勤带扇形模型美国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1.中心商业区2.批发和轻工业区3.低收入居住带4.中收入居住区5.高收入居住区多核模型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

16、1.中心商业区2.批发和轻工业区3.低收入居住带4.中收入居住区5.高收入居住区6.重工业中心区7.市郊商业中心区8.市郊居住中心区9.市郊工业中心区34、城市化的机制(论述题)(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化形成的第一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化,按照这种狭义的概念,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195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现代工业向城市集聚的倾向仍在延续。(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企业对生产性的服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17、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服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与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城市化进程。人口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城市政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35、汉语七大方言(填空)汉语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36、佛教的划分佛教的主要派别有大乘佛教(北传佛教)与小乘佛教(南传佛教)。第10章 旅游地理37、旅游业的概念旅游业是

18、客源地和目的地通过旅游行为主体产生空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38、旅游文化的三个层面1)旅游地文化的物质要素,是旅游地文化的实体层面。2)旅游地的文化行为要素,是旅游地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3)文化的心理要素,是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39、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地域性;大众性;综合性;直观性;季节性40、旅游者的动机和决策(一)旅游动机的概念旅游动机是促使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做何种旅游的内在考虑,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二)旅游动机的分类麦金托什分类法:身体健康的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地位和声望的动机。田中喜一分类法

19、: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动机;经济的动机。(三)影响动机的因素影响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因素很多,个人状况,社会环境都对旅游动机有重要影响。(四)影响决策的因素1)感知环境 2)旅游偏好 3)最大效益原则(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41、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一)旅游对经济的积极影响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2)增加就业机会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二)旅游对经济的消极影响(1)可能引起物价上涨;(2)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发生不正常变化;(3)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42、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一)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1)改善生态环境

20、 2)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3)提高目的地环境质量 4)旅游业收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来源(二)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1)不当的旅游开发 (2)旅游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43、政治地理单元(一)政治地理单元的定义 政治地理现象的空间范围和行为主体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二)政治地理单元的层次(三个级别)一是国家级的,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二是国际级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三是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三)政治地理单元

21、的特点具有排它意义的空间利益实体,拥有决定的支配权。44、政治空间结构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和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相对静态因素)45、政治地理过程(4个过程)政治地理过程: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主权的变化。46、国家的基本特征a.拥有确定的领土b.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c.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d.拥有主权47、国家权利的定义和要素(一)国家权力的定义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二)国家权力的要素领土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

22、事力量;科学技术;国民士气;政府的质量48、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提出者及学说主要观点区别(马汉)海权论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仅对单一国家进行分析,没有在全球时空背景下结合分析(麦金德)“心脏地带”学说陆权说把世界当作一个整体,划分为:“心脏地带”(枢纽区域),内新月形地区,外新月形地区。以全球战略观念,将时空结合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世界形势维护英帝国主义的政治立场(斯皮克曼)“陆缘”学说边缘地带理论提出边缘地带,详解四类冲突:在大陆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区之间在边缘地区内的各势力之间海

23、上势力与大陆沿岸之间西半球的参与。对麦金德理论的分析符合当时战争发展的现实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适合美国走出孤立主义在世界事务中建立主导地位(柯恩)“多极世界”模型对地缘政治的框架中区分出:地缘战略区地缘政治区破碎带主要核心区的连续性地缘政治系统的演化有个灵活而又相对稳定的全球地缘政治结构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49、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行为(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表现行为或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与过程。50、地理物象的概念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

24、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51、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空间 a.马歇尔消费型:理智型,货比三家,空间较广 b.巴甫洛夫消费型:反应敏感,经常光顾高级场所 c.弗洛伊德消费型:情绪型,随机性大,空间变化大 d.维布雷宁消费型:受团体影响就大,名望、好胜2)商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3)居住地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4)社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状况、居住周围的群体和职业对购物行为空间具有较大的影响 读书的好处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我所学到的

25、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