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影响乡村青年教师稳定性因素的社会调查--以钦州市Q镇S中学为个案.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51371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乡村青年教师稳定性因素的社会调查--以钦州市Q镇S中学为个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影响乡村青年教师稳定性因素的社会调查--以钦州市Q镇S中学为个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影响乡村青年教师稳定性因素的社会调查--以钦州市Q镇S中学为个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打 开 数 据 之 门217影响乡村青年教师稳定性因素的社会调查以钦州市 Q 镇 S 中学为个案陈世连(广西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乡村地区教师的稳定与否会直接影响乡村教育发展。作为乡村青年教师除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承担家访、控辍保学、入户排查等繁重工作,面对上升渠道窄小、学生难管教、受尊重程度低及社会地位不高等现状,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选择离开乡村教学岗位。鉴于此,本文基于个案调查情况,从人类学角度探析乡村青年教师任教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切合实际建议,促使青年教师在乡村地区能够留下来、稳得住

2、及得到良好发展。关键词 乡村地区;青年教师;稳定性引言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教育振兴,关键在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作为农村地区宝贵的人力资源,不仅对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021 年 2月 23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到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精准培养本土化优秀教师。可见,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培养力度及政策倾斜,是让乡村教师留得住、稳得住的有效举措。乡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流动性较大,为何其在乡村地区任教几年后会选择离开?从 2018 年 9 月起,笔者通过对已离开和仍留任乡村青年教

3、师长达三年的调查了解,总结分析了影响乡村地区青年教师稳定性的具体因素。乡村地区教师单一方向流动会导致优质教师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区学校,这对教育均衡发展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利。李恺等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工作价值观对职业认同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职业认同对流动倾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收入水平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1。谭宏等认为雅安市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稳定性较好,但存在收入不高、职称晋升公平性等问题,潜在流失风险高2。彭义敏等对云南滇西边境地区教师的调查发现,影响义务阶段教师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担心学生安全、学习成绩问题及经济负担重、工作量大等3。周兆海认为在城乡社会等级既存的基础上,知

4、识相对稀缺性是农村地区教师提高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考虑到远离知识中心、知识网络化、城乡社会与教育两极化发展等实际,农村教师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所能提升的地位有限4。关于乡村教师流动性或稳定性的研究,大多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分析,鲜有学者从人类学角度切入,而教师的稳定性与人类学中提到的社会关系、社会权利及社会环境等具有密切联系。一、研究对象的选择(一)S 中学基本情况及教师年龄结构分析为更好地研究乡村地区青年教师的稳定性,本文选择钦州市钦北区 Q 镇 S 中学进行个案研究。Q 镇 S 中学是一所普通乡镇初级中学,在校师生人数共 1672 人。S 中学曾连续 7 年在钦州市钦北区中考成绩中位

5、列第一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区教育教学水平。表 3-1所示,S 中学教师共 87 名,其中 35 岁以上有 36 人,以男性教师居多,占总人数的 35.64%,该年龄段中部分教师为中师毕业后分配到乡镇中学任教,现多数已担任校中层及以上领导职务;20-35 岁青年教师有 51 人,以女性教师为主,在同性别总人数中占比高达 89.58%,在总人数中占比将近 50%,多数为刚毕业或距离毕业时间不满三年,学历多为全日制大专或本科。在青年教师队伍中,又以特岗教师居多。表 1 S 中学教师年龄及性别情况统计表年龄组性别人数分别占比(%)每种性别人数占同一性别总人数比例不同性别人数占总人数比例50 岁以上男

6、717.958.05女00.000.0035-50 岁(含)男2461.5427.59女510.425.7520-35 岁(含)男820.519.20女4389.5849.43总计(共87人)男39100.0044.83女48100.0055.17(二)S 中学青年教师离职及调动情况分析表 2 所示,2018-2021 年青年教师流动人数共 23 人,其中离职人数有 17 人,占比高达 73.91%;调动人数仅有 6 人,占比不到总数的 30%。人员流动中又以女性教师为主,特别是近两年陆续离职或调动人数较多,如 2020-2021 年女性教师离职人数有 9 人,占流23.3月排版文件-2303

7、20(改版).indd 21723.3月排版文件-230320(改版).indd 2172023/3/29 15:30:022023/3/29 15:30:02218教育EDUCATION动总人数的 39.13%,占离职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大多数青年教师之所以选择自动离职,是因为其通过当年事业编制教师公开招聘,前往本地市区甚至省会城市的学校任教。表 2 2018-2021 年 S 中学青年教师流动情况统计表年份性别人数分别占比(%)离职调动每种性别离职人数占总人数比例每种性别调动人数占总人数比例2018男000.000.00女208.700.002019男114.354.35女208.700.0

8、02020男218.704.35女5021.740.002021男114.354.35女4317.3913.04总计(共 23 人)男女4133373.9126.09二、影响乡村地区青年教师稳定性的因素分析(一)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相对简陋,心理落差难克服环境是在个体意识之外存在着可左右个体意识的东西,社会环境有层次性,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前者能够直接刺激人的感觉器官,引起人态度、情感等心理反应5。乡村地区教学环境和教师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是教学环境建设简陋。S 中学仅有两栋教学楼,其中一栋旧式教学楼建于 90 年代初期,外表陈旧、安全隐患大;教室之

9、间隔音效果较差,房屋内部墙体大面积受潮发霉,水泥地面脏污、坑洼不平,且防暑或取暖设施缺乏。另外,教室整体数量有限,平均每间教室分配的学生人数较多,拥挤空间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二是教师住宿环境落后。教师公寓破旧,内部装饰简单、粗糙,墙皮脱落、渗水漏水等问题突出,卧室、厨房、卫生间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因公寓数量有限,一套不足 80m2 房屋往往安排 2-3 位教师甚至相同数量的家庭合住,日常难以避免发生矛盾纠纷或摩擦,较差私密性与青年教师较高的独立空间要求不相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三是校区周边环境过于单一。乡村地区娱乐休闲设施较少,教师课余活动范围基本限定在校园内,特别对于

10、外地籍青年教师,面对陌生且较差的生存环境,以及单一且阶层低的社会关系,容易造成断层式心理落差,产生“即来即走”尽快逃离的想法。(二)收入水平受制于地方经济和职称,生活压力难缓解教师待遇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职称评定相关联,每月综合收入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岗位津贴、乡镇补贴及物业补贴等多个部分构成,其中乡镇补贴和物业补贴为统一固定金额,其他项与个人职称及岗位等级挂钩,职称或等级高的,工资相对较高。一方面,钦州市钦北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2021 年财政收入10.55 亿元,仅占市财政总收入的 5.15%;另一方面,S 中学青年教师多为新入职或入职年限较短,其职称一般为初级(对应二级和三级),岗位等

11、级(对应 11 13 级)较低。可见,地方经济水平低和职称等级不高共同制约着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物质保障权是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提升其经济地位、自我信心、人格独立及获得尊严的重要保障6。青年教师参加工作的年限短,虽然积蓄不多,但面临购房、结婚、抚养子女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伴随着当前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收入低或物质保障不足必然表现出较大的生活压力,难以心无旁骛的留在乡村任教。(三)频繁往返于城区与乡村之间,事业家庭难兼顾青年教师的家庭居住地一般在市区,其平时上课或工作选择住在学校公寓,每逢周末及节假日便返回市区生活。S 中学未明确落实坐班制度,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即可离校,无课程

12、安排不用到校值守,但要求班主任教师工作日期间尽量在校,确保所管班级学生出现打架、偷窃、违反纪律等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处理。多数青年教师入职 1-2 年内会被安排担任班主任,意味着不仅要做好教学本职工作,还要处理班级管理所涉及的各种事务,甚至承担家访、控辍保学、下村入户采集信息等任务,其因工作繁忙常常疏忽照顾家人。对于已婚已育的青年教师,为照顾年龄尚幼的孩子,工作繁忙也坚持每天“点对点”往返于学校与家庭,每次往返路程近百公里,单程开车或乘车耗时近一小时。由于工作性质和家庭原因,青年教师在城区与乡村之间来回奔波,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及财力,这也促使其产生前往城区任教的想法或计划。一方面,在城区工作不仅

13、便于照顾家庭,还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优秀教育资源,以此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城区软硬环境建设相对完善,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在子女教育、看病就医、休闲娱乐等多方面具有优势。(四)学生管教难与家校共育失衡,精神压力难减轻一是乡村家庭孩子难以管教。乡村地区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经常发生学生抽烟、打架、逃课、早恋等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不良行为。经调查,S 中学有 480 名学生为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0%,其中约 28%的留守儿童由父母一方抚养,占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主要由(外)祖父母照看。特别是隔代教育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如造成孩子学习兴趣低下、人格发展不健全、滋养不良习惯等。由于青年教师刚踏入教学

14、岗位不久,缺乏应对学生难管、难教的经验与能力,且从学校或教龄较长老师获得的帮助较少。当心理压力过重时,青年教师会降低对乡村教学岗位的满意度,从而产生较高的离职倾向。二是家长家校合作意识薄弱。乡村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及教育观念缺失,其在家庭教育方面常常表现出能力不足、方法不当等问题。即便如此,乡村家长的家校合作意识仍不强,尤其是小规模23.3月排版文件-230320(改版).indd 21823.3月排版文件-230320(改版).indd 2182023/3/29 15:30:022023/3/29 15:30:02打 开 数 据 之 门219乡村学校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可度、接受意愿更低,缺乏

15、与学校、教师沟通反馈的主动性,难以配合进行共同教育,其不仅认为学生存在的些许不良行为或坏习惯是暂时性小问题,甚至还认为教育只是教师和学校的单方责任。青年教师通常担任班主任,是学生在校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学生思想、安全、学习等进行全方位组织和管理,教学任务和日常工作繁重。如果得不到家长的充分理解与支持,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将面临着较大压力,以致难以长期坚守在乡村教学岗位。表 3 S 中学留守儿童监护人类型调查表监护人类型数量百分比(%)占留守儿童总数比例占全校学生总数比例父亲296.041.81母亲10521.886.56(外)祖父母26455.0016.50其他亲属8217.085.13合计480

16、100.0030.00三、结论及建议(一)结论乡村基层教师属于一种边缘化职业,在履行教书育人责任的同时,面临着较大经济及精神压力,受社会尊重相对较少,职业幸福感偏低。S 中学作为钦州市钦北区排名靠前的学校,仍存在教师队伍不稳定性、流动性较大的情况,2018-2021 年共有 23 名青年教师前往城区中学任教。爱弗雷德李(E.S.Lee)的推拉理论,提出了影响划分迁移的因素,将其分为“推力”和“拉力”两类,并加入“中间障碍”因素,包括空间距离、物质障碍以及语言文化差异等7。具体而言,城区学校距离家近、拥有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及上升空间等,这是促进青年教师想方设法前往城区学校任教的拉力;而乡村地区

17、青年教师除完成日常教学外,还需要承担较多非教学类工作,长此以往会产生身体疲劳、情绪低落、价值感降低等职业倦怠状态,这是促使青年教师离开乡村教学岗位的推力。教学环境简陋、经济收入低、前途不明朗、难以兼顾家庭、学生不服管教及家校协作不顺畅等,是影响乡村地区青年教师稳定的关键因素8-11。受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影响或多个共同作用,使其陷入迷茫、困惑,选择逃离的想法也愈加强烈。(二)相关建议无疑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如何能让青年教师在乡村地区留得住呢?一是提高乡村教师收入待遇,缓解经济压力。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通过适当增加生活补助来缓解乡村教师的经济压力,并综合考

18、虑学校偏僻程度、教师岗位类别、工作年限等因素,科学设置差异化补助标准;建立健全乡村教师与地方公务员收入增长联动机制,缩小区域内教师工资福利差距。二是改善教学生活环境,提升教师幸福感。聚合政府、社会等多方资源,加大对乡村教育投入力度,全面改善教学场所环境、教师公寓住宿条件及各种配套生活设施等;进一步完善乡村交通路网,提升乡村教师出行便捷度,可考虑设立交通补贴制度,结合教师居住地与任教学校的距离,制定发放标准。三是取消与教育教学无关事项,让乡村教师安心教学。明确划分教学与非教学任务,将非教学任务专门化,安排专人专职负责,避免乡村教师身兼数职,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甚至占用非工作时间来完成非教学任务,并杜

19、绝过度检查、考核现象,让其回归“教书育人”本职。四是加大培养力度,促进乡村教师职业发展。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加大职称评定向乡村地区倾斜力度,适当放宽中、高职称在荣誉评比、教学竞赛、论文发表等方面的评定条件,缩短青年教师开展循环教学周期。五是拓宽上升渠道,促进乡村教师跨城乡流动。健全完善城乡教师自由流动机制,使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能够进入城区学校交流提升,促进教师教学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参考文献:1 李恺,罗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实证考察基于工作价值观、职业认同与流动倾向间关系的分析 J.中国农村观察,2015(04).2 谭宏,袁晓文等.四川

20、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满意度及稳定性分析以雅安市民族待遇县为例 J.贵州民族研究,2017(05).3 彭义敏,余红成等.滇西边境山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稳定性研究基于云南 5 个边境民族自治县的抽样调查分析 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4(01).4 周兆海.农材教师社会地位:何以形成与能否提高 D.东北师范大学,2016.5 杨亚琴.青少年成长环境研究 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6 曲 中 林,杨 小 秋.论 教 师 工 作 环 境 权 J.大 学 教 育 科学,2018(04).7E.S.Lee.Theory of migrationJ.Demography,1966(6)

21、:47-57.8 张婷婷.乡村中小学青年教师流失问题研究以赣州市于都县为例 D.广西师范大学,2019.9 赵慧.影响乡村小学新教师职业发展因素的调查研究以殷家堡小学为例 J.教育观察,2016(5X):3.10 李影.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持续改进的策略研究 D.辽宁师范大学,2020.11 王艳玲,李慧勤.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的调查 C/华东师范大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华东师范大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16.作者简介:陈世连(1988-),女,籍贯:广西,法学硕士学位,广西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23.3月排版文件-230320(改版).indd 21923.3月排版文件-230320(改版).indd 2192023/3/29 15:30:022023/3/29 15:3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