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及路径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51363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及路径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及路径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及路径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7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37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党建思政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及路径分析王志文(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0)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对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人才的后备力量,自然也要加入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在参与志愿服务时提升综合素养,真正将友爱奉献作为自身的精神追求。但具体应该怎样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志愿精神状态,优化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则需要从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入手,基于必要性找到大学生志愿精神培

2、育的重点要点,继而才能更具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合理路径。一、新时代志愿精神的思想来源第一,源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道德追求。想要有效培育学生的志愿精神,教育者首先需要对志愿精神的来源加以研究。志愿精神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而最为主要的渠道,自然是中华民族多年来积攒而成的优秀传统和道德追求。虽然志愿精神的定义和名称都是从外国传递而来,但志愿精神所包含的一系列思想早在我国古代就有根源。志愿精神强调友爱和互助,而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慈悲”“仁者爱人”等思想能够与之对应。几乎所有古代的文人都强调仁爱互助的道德准则,并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孔子提出“仁”的思想,既要“关爱他人

3、”也要“爱众亲人”,即人与人之间要走出身份的桎梏,尽可能帮助他人。墨家思想中也提到“兼爱非攻”,认为天下之人应当相爱,用相爱行为来为彼此带来切实的利益,也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争斗,这样便能塑造更好的社会。佛教中的慈悲思想强调,爱应当是面对众生的慈爱,要对万事万物都有慈爱的精神。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都能够对现代的志愿精神加以解释。这也是我国社会充分弘扬志愿精神的前提。故而,培育学生的志愿精神,其实也是对传统思想价值意蕴的有效传承。第二,源自马克思主义中有关人的关键理论。对于我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最根本的理论体系,不但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更带领我国现代思想实现了高度的发展。而马克思主

4、义理论体系中也充分强调了有关人的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解析了人的本质,认为人并不是单一的抽象物,反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必须也必然会与他人建立不同的社会关系,践行自身的社会属性。而社会想要和谐发展,每个人都要“奉献、团结”,这样才能令所有社会关系都具有积极正面的属性,社会才能健康、正常的前行发展1。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人自身的发展固然重要,但也需要建立“利他”的崇高思想。这是因为人们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后,就需要建立精神层面的需求。而精神需求的最大满足,就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交际网络,进而通过互帮互助有效充盈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中也提到,人的社会价值应该在对社会的贡献过程

5、中得到满足。而志愿精神就提倡奉献自身在某个方面的能力,帮助他人解决难题,以此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进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而我国目前的社会形态,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助益,自然在价值观方面也会高度认同志愿精神的内核。第三,源自世界公益思想的价值旨归。“志愿精神”的定义和名称是从外国传递到我国,那么我国为了摘 要: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不但对我国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有积极作用,更能够塑造思想更正确、道德水平更高的大学生队伍。同时,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也是实现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是协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升级的引领。对此,社会各方面需要建设好志愿服务的培育体系,高校要加强志愿精神的宣传教

6、育,家庭要发挥潜在引领作用,这应是有效培育学生志愿精神的可行性路径。关键词:新时代;志愿精神;大学生教育;思想教育;志愿服务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8-0037-03收稿日期:2023-03-27修改日期:2023-06-08基金项目:2021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项目“基于习近平青年观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2021SJB1085);2023 年扬州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党建项目“大思政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路径研究”(2023ZYFW015);2023 年扬州工业职业技术 学院校级党建项目“劳动教育视角

7、下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路径研究”(2023ZYFW008)作者简介:王志文(1995.5),男,江苏扬州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8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J O U R N A L O F J I A M U S I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38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J O U R N A L O F J I A M U S I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了解和

8、贯彻志愿精神,自然也会对国外志愿精神的来源加以研究。调查许多学术研究成果得知,志愿精神在国外的兴起,其实是来源于国外“公益思想”的发展。所谓公益思想,指的是由西方思想家们共同思虑所得出的思想成果。古希腊时期,当时的思想家们就十分注重整体思想,也就是要将所有个体都看作整体的一部分,尤其是人。人必须为城邦的发展着想,建立明确的共同体意识,才能令城邦的发展更加稳定。中世纪阶段,受到宗教的影响,当时西方主流的价值观就是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人,要关爱每一个人,包括与自己没有血缘的他人。在西方近代阶段,利他主义也开始兴起,人们对于道德的看法开始注重调和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认为促进整体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在当

9、代,像是泰勒、桑德尔这些思想家开始提出“公益”概念,即认为群体的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并且强调人们不需要完全让出自己的利益,只需要在面对整体问题时,能够尽量以维护整体利益为前提。这也是维护人的群体性的必要方式。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西方志愿精神,也对我国志愿精神的贯彻落实形成了一定影响。我国志愿精神吸纳了维护整体利益的部分,也适当摒除了西方公益思想体系中对“利他精神”逻辑性不强的问题,即我国的志愿精神更强调找出个人利他的逻辑必要性,故而在理论上更具说服力,也更关照于个人。二、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第一,帮助大学生高质量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最为浅显的目的就是提升大学生

10、的思想道德水准。但其实这一培育举动也存在更深层次的意义。最首要的意义就是,能够帮助大学生朝向高质量、健康方向而发展。之所以要强调“高质量”和“健康”,是因为受到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直接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正受到国外思潮的侵袭,使得学生极容易被物质层面的虚假繁荣吸引和束缚,忽略了对自身精神价值的追求。这极易导致学生变得思想空虚庸俗,没有个人发展追求。而志愿精神建立在学生对社会热爱、对他人友爱的基础上,学生如果能够贯彻落实志愿精神,意味着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之间选择了建设精神价值,也代表学生摆脱了不成熟的思想,正式迈入了成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也会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美好,进

11、而令学生更加认可关爱他人的志愿精神,促使学生持续朝向高质量、健康的方向发展自我。故而可知,新时代下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十分必要。第二,实现我国社会有效转型的现实需要。社会转型是为国家发展带来全新机遇的重要方法,当前,我国为了谋求更长远的发展,也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2。我国在开放的同时也坚守自身价值观的方向发展,面临着全新的问题。国家的发展必然会扶持一些有助于发展的产业,这就使得一些传统产业的发展相较于新产业相对落后,也导致社会内部分层越发明显。例如,在发展互联网行业和人工智能行业的当下,一些传统的生产行业其生产力水平相较于整个市场的平均水平,必然会有所下降。

12、但传统行业的现代化转型也并非易事,那么同一社会内发展不均的问题,就有可能导致不同产业、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产生摩擦。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新人才,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和道德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未来发展的整体面貌。如果大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志愿精神,就可以带着帮扶他人的思想进入各行业,利用自身创新思想改造传统行业,成为阶层之间的润滑剂。并且志愿精神的培育具有终身性,培育大学生人才的志愿精神,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调剂作用,故而对我国社会有效转型的发展有十分必要的促进作用。第三,协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育人工作之一,不但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其道

13、德水平,更能够有效传递我国的政治观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思想。但在新时代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全新的挑战。受网络和新媒体的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以及思想产生的原因都更加复杂,思想形态也更加多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想要精准定位学生的思想形态难度较大。并且教育学界认为实践教育才是保障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关键。但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下怎样设置教育实践,才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满足学生实践学习需求的同时,达成思想育人的积极效果,也具有一定难度。而志愿精神的培育,往往建立在组织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服务又大多是深入到社会基层,利用学生自身的思想优势、技术技能优势为基层人员提供切实的帮助。过程中,学

14、生的思想将会通过志愿服务有效升华,也能够在志愿服务于他人的同时,深刻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积极意义3,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友爱精神。而思政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也可以借助学生的言行,对学生当下思想状态做出精准判断。故而可知,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也能够从侧面上协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践教育的质量。三、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路径第一,建设多元志愿服务培育体系,做好志愿精神培育外部保障。在新时代下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需要先明确志愿服务属于社会事业的一种,培育工作应当建设一个有保障、内容健全的育人体系,为培育工作的开展做好保障。考虑到志愿精神的成型需要大学生从392023年第0

15、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39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党建思政根本上认可志愿服务的价值,建议先建设激励机制。当地政府可以规定,在社会志愿服务中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能够获得社会表彰或加分奖励。先以此来创造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而后当学生切实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便能够在奉献友爱的过程中感受志愿精神的独特魅力。为了持续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也需要建立完善的法规保障机制,目的是保护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要利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志愿活动的规则,制订明确的登记制度、管理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到完成服务,大学生在

16、其中的所有表现都要有明确客观的记录,大学生个人的奉献也要单独建档,更要有效保护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对志愿服务对象和环境的选择也要注重安全性。要彻底排除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使大学生志愿精神和志愿贡献能够量化、可视化,由此来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工作当中。第二,高校要强化教育管理机制,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志愿精神。要有效培育志愿精神,离不开对理论知识的有效传递。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年来致力于传递思政相关的理论知识,拥有主渠道的特殊价值。对此,建议高校方面要强化教育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传导,另一方面则要加大宣传力度并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首先,高校需要尽可能发挥思想政治理

17、论课的教育优势,在日常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极传递志愿精神相关的内容。教师也需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体来开展教学,可以将线下课程视作第一课堂,从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国外公益思想三方面解析志愿精神的构成。而后将线上教育视作第二课堂,在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中建设官方账号,定期发布一些优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信息,利用网络的影响力持续深化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同。其次,高校需要塑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要在校内积极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邀请志愿服务人员用切身经历讲解志愿精神感染学生。还可以专门开通志愿精神相关的选修课,专门组织学生学习志愿相关的精神。从而通过营造良好

18、的志愿服务氛围,养成学生的志愿精神。但在文化氛围建构中,高校应提高学生的获得感,从思想、道德、文化等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志愿活动的“魅力”“价值”,从而强化自身的志愿精神,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活动。而要想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教师还应分析学生需求与志愿活动、文化活动、选修课所带来“成果”之间的衔接程度,不断改进活动内容与形式,满足学生的期待与需求,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强化学生的志愿精神。第三,家庭教育发挥特殊作用,基于良好家风家训强化志愿精神。家庭作为同样能够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形成有效影响的另一所“学校”,自然也要承担起培育学生志愿精神的作用。首先,学校应以“志愿精神”为主题,召

19、开网络交流会议,通过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青年学生所提出的要求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赋予学生的时代使命,深化家长对责任意识、志愿精神的理解;随后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专业成长为切入点,帮助家长明确志愿精神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其次,教师应帮助家长厘清志愿精神培育的路线、方法、目标。如家长可以在家中创造家规家训,以传统思想为主,在家庭中强调“仁爱”“友善”等思想。也要从细微之处入手,将志愿精神落实到日常家庭生活环境中,可以让学生成为志愿奉献的对象,再引导学生成为奉献者本身,让学生感受到“友爱他人的满足感”。或者引领家长在当地政府和高校的协助下,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成为不同阶层的润

20、滑剂,用自己在高校内积累的学识、技术帮助他人,也在获得他人感谢的过程中,完成对思想精神的有效升华。最后,加强对家庭培育的评估、监督、跟踪与考核。高校应通过定期访谈、调查的方式,分析家庭教育在志愿精神培育中的作用、效果,并根据培育情况、结果、质量进行规划、分析,纠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提升志愿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全面性、有效性。四、结语志愿精神对于社会而言,无疑是一种极为高尚的思想品质。而大学生是否能够生成良好的志愿精神,也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质量和大学生整体的思想境界水平。但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和建设,对于高校而言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更需要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积极

21、参与到培育工作当中。只有社会各界都开始重视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大学生才能真正将志愿精神视作自身的价值追求,才能够在参与志愿活动时,认为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道路。高校可以进一步发挥教育引领作用,通过广泛呼吁,将社会各界以及学生家庭等诸多教育力量整合到一起,各司其职地发挥出良好的教育作用,稳步推进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有效培育。参考文献:1张翠芳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制度化研究基于广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调查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4):55-582张莉萍,慎荣翔“互联网+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以“志愿中国”网站及“志愿汇”APP为例J北京青年研究,2019,28(3):68-723杨新莹,徐靖楠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愿精神培育研究与反思:基于中西方研究综述比较视角J北京青年研究,2023,32(2):63-69(责任编辑:王大力、麻彩凤)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