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探索研究李 勇摘要: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概念,认知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殊性,可转化传统工作思路,探索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行为,化解传统舆情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从明确主体引导思路,增强学习者媒介素养教育、促进网络舆情改进,助力新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增设专业管理部门,持续性创新舆情管理布局等方面入手,借助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强化对学习者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深化教育改革阶段,和谐大学生身心,为中国梦的实现积蓄人才力量。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网络舆情;舆情管理机制一、前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此阶段高等教育在改革中,既要优化教育环境,创新
2、教育理念,也要基于新媒体时代下多元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创新网络舆情管理格局,打破时间束缚,使新媒体成为传播健康信息的核心渠道,并在大学生三观塑造阶段,减少消极信息的负面影响。为此,学校需认知网络舆情可能对大学生产生的危害,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分析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形成特色化管理格局和管理思路,针对性化解舆情管理问题。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是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研判和处置过程,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透过现象看本质,可发现其属于社会治理行为。但大学生舆情管理主要针对大学生和舆情事件展开,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其中包括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也包括舆情监管以及处
3、理等多元环节。学校既要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中做好科学化研判,也要在日常监测过程中强化教育管理,减少舆情事件发生,并在舆情爆发后,第一时间消除或削弱舆情事件的不良影响。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特殊性通过研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殊性,发现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具体如下:其一,主体相对特殊,易受舆情浸染。大学生时期是成长的关键阶段,此阶段,大学生的时间相对充裕,乐于寻求刺激,比较关心新鲜事物,因此在网络群体中占比相对较大1。新媒体技术的逐渐发展,为大学生打开了全新的学习以及生活方式,其习惯利用网络探索世界,了解世界,接触新鲜事物。活跃在不同网络平台的大学生群体,乐于在网络空间中表达个人看法
4、和想法,是推动舆情的关键力量。但由于大学生并未步入社会,因此可能对外界事物的认知相对薄弱,这使得大学生成为容易被蛊惑的群体。其二,舆情破坏力强,极易引起“雪崩”。随着抖音、165信息系统工程教育论坛快手、微信、知乎等新媒体平台的辐射力逐渐增强,不同主体都有在网络的发声权,人民可借助网络发布个人看法与相关舆情并生成专属媒体。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职人员和大学生都有较高的网络水平,新媒体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借助新媒体打破时空限制的舆情,将快速实现跨区域以及跨空间传播。一旦网络中出现相关舆情,很容易以雪崩之势造成极强的破坏力,并在互联网空间中快速蔓延。相关舆情事件会在学校内部引起广泛的热议和讨论,
5、也会被社会媒体争相报道,引发群体性关注,还会在互联网的促进下持续升温,极容易出现信息失真,造成负面舆情,抹黑学校形象,影响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探索(一)明确主体引导思路,增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群体具备一定特殊性,其思维认知和社会经历不同,导致其在面对不同舆情时的表现也有所区别。高校在为大学生构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时,需明确主体引导思路,创新思政教育,提升媒介素养,从源头加强舆情治理,使大学生以客观态度看待网络舆情2。首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基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分层式教育。构建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既能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构建针对性
6、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又能在学情信息收集中完善学情档案,充分了解不同大学生群体的言行举止。例如,学校可在新媒体时代构建多元选修课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不同大学生参与不同活动,帮助其积极体验,缓解不良情绪,以消除舆情危机。同时,学校可及时发现积极向上的优秀群体,利用朋辈力量强化对大学生的引领,充分发挥意见领袖价值。为此,学校需针对性培育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力量,鼓励其传播积极言论,从而为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奠基。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指导地位,搭建出全面覆盖大学生思想的教育机制,及时发现
7、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和学生与学校之间存在的矛盾,主动回应大学生思想诉求,强化舆情教育的实际作用。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舆情管理机制,深入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以大学生群体为核心构建针对性引导方法,舒缓大学生心理情绪,避免出现网络舆情状况。其次,增强思政元素辐射力,将其融入网络阵地中,以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覆盖面,助力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作为立德树人阵地,有义务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强化意识形态教育3。为帮助大学生树立保护屏障,使其有勇气面对真实的社会,应借助情绪疏导和积极心理学等模式,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挫折,自主寻求问题解决办法,学会抵制不良思想诱惑。为此,可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
8、育,增强大学生辨别力,使其学会透过现象了解本质,始终保持理性客观态度。例如,辅导员和其他教育者可借助日常接触,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一对一沟通以及实践活动等多种模式,增强大学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进而提升其爱国意识和担当意识。高校还可以通过构建专兼职的引导队伍来提高意识形态覆盖面积,结合自身状况以思政辐射为基础打造专业舆情管理队伍,提高大学生舆情管理机制的实际效果。队伍的打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以宣传部门人员作为基础,实现统一发声,确保网络舆情行为的全面管控;其次应通过二级学院的党委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构建线性管理体系,由上至下实现与大学生的全方位对接,消除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错误看法;最
9、后技术人员跟进热点话题的讨论方向,在舆情关键节点进行技术性防范,避免出现突发情况。最后,积极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新媒体时代,学校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时,需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强化对大学生的涵养教育,同时提升其媒介应用能力,使大学生在了解多元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自我约束4。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鼓励大学生加强自我约束,树立良好习惯是为了赋予其更大的自由成长空间。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来袭,信息过滤和选择成为一种技能。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增强大学生的辨别能力,避免其在海量信息中迷失自我,受隐蔽性较强的功利主义等负面信息影响。大学生必须有能力筛选海量信息,过滤无用信息,加强对有效信息的科学化利用。同时
10、也要注重教师的媒介素养,相关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保证具备对网络舆情的基本处理能力,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引导,应以思政元素、媒介元素与道德元素为基础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确保大学生具备时政敏锐性、正确价值观和系统知识体系。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内容深化:第一,扩展学习内容,高校应以党和国家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作为教育主体,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保证大学生能够对舆情进行基础判断,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夯实思想根基。第二,创设交流平台,高校可以将不同的舆情案例进行整合,以模拟舆情引导的方式实现对大学生的媒介教育,通过对某一案例的深166信息系统工程教育论坛入分析加强大学生处理舆情的能力
11、。第三,注重培训活动,可以聘请舆情领域专家定期开展专业性讲座,帮助大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转变认知方式,提高整体媒介素养,增强对舆情信息的检索能力。(二)促进网络舆情改进,助力新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具备较强的复杂性,促进网络舆情改进从源头化解相关问题,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构建学校自己的官方媒体平台,在舆论表达过程中进一步承担相应责任,在新媒体时代净化网络环境。首先,学校可基于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与主流媒体合作。主流媒体具备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与其合作能更快速地掌握话语权,也可在舆情引导过程中快速提升舆情管理效率和质量,也能从正面出击加强信息公开。例如,学校在与主流媒体合作后
12、,可主动点评热点事件,作出合理性建议,利用权威信息纠正错误言论以及相关谣言。同时,学校也可与主流媒体共同设置共性话题,加强舆情引导和控制,并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积极与主流媒体合作,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流量,加强正面信息的输出,从而使正能量始终占据主流,有效提升大学生涵养,提升网络舆情管理价值,促进其在功能发挥的过程中传递主流声音。此外,学校属于立德树人阵地,其在发展过程中需培养社会责任感较强的新媒体工作者。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此阶段在多元信息冲击下,部分新媒体平台会未经核实播报一些失真信息。而这些失真信息历经多轮发酵和升级,很容易演变为舆情。所以增强新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是加强网络
13、舆情管理的关键要素。学校可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立阶段,培养责任感较强的新媒体工作者,利用有道德、有操守的媒体人净化传媒行业,传播主流声音。新媒体人在信息传播时,既要以中立态度客观报道事实真相,也要避免出现恶意引导等问题,还要自觉抵制传播荒诞信息,避免影响社会风气。媒体人守好道德底线,在公共秩序维护中发挥个人价值和作用,更好地为构建美好家园贡献一份力量。其次,学校可构建官方媒体平台,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时,第一时间发声,避免舆情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若学校无法在舆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声,很容易影响学校的公信力,也容易造成谣言覆盖面的拓展。目前,诸多学校都已构建官方网站,但
14、其网站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信息更新较慢、功能模块不完善等问题既会影响使用感受,又无法发挥其应有价值和作用。且学校多利用官方网站宣传教育方针和规章制度,缺少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因此,大学生更习惯借助社交平台或相关软件检索信息,缺少对学校官网的关注和重视。为此,学校在构建官方公众号时,既要建立微信公众号,建设抖音平台,也要在信息宣传过程中重视与大学生交流,强化对大学生的正向引导,才能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担负思想引领与舆论引导功能,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科学化管理。若学校能为大学生营造向上的网络环境,极容易使大学生保持积极情绪,促进大学生理性地参与舆情讨论。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良好的网络舆情引导环境
15、,高校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依托官方媒体平台改变传统宣传培育形式,丰富发声渠道,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维理念优化舆情管理机制。同时还可以推动自媒体平台建设,把自媒体平台作为官方媒体平台的有力补充,主动掌握网络舆情话语权,避免出现刻意引导网络节奏的情况。以自媒体平台帮助大学生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了解,避免受到碎片化信息的误导,保证大学生理性思维,站在客观立场上看待网络舆情发展。(三)增设专业管理部门,持续创新舆情管理布局高校需在网络化时代认知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立的重要性,优化传统管理思路与管理模式,设立独立部门完善舆情管理布局,进而加强科学化研判,从源头上规避危机事件发生。首先,设立
16、专业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提升舆情管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相对复杂,而高校缺少独立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则为舆情管理机制落实增加难度,不利于明确处置主体和责任划分,也将影响网络舆情管理效果。从多维角度来看,促进组织机构改革,增设专业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与危机事件发生后临时建立的工作小组相比,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构建,将提升学校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质量。一方面,学校可在党政部门的指导下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另一方面,学校可借助自身影响力,基于新媒体发展诉求,提升舆情管理效果。专业舆情管理机构的设立也需要专业人才的参与,做到垂直领导,明确不同岗位
17、责任,才能组建一支灵活高效、思想端正的专业化管理团队。相关团队需专业负责网络舆情监控,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库,对大学生活跃的区域进行重点关注,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舆情信息收集。此外,专业管理机构需持续性更新办公软件以及舆情收集技术,在硬件配备和软件更新方面紧跟市场水平,借助经费投入,灵活安排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例如,学校可借助网络舆情管理规167信息系统工程教育论坛模,加强对经费的灵活安排,提升有效资源利用率,发挥最大管理效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其次,创新网络舆情管理布局,优化管理方式。大学生网络舆情属于客观存在的固有现象,其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将经历变化和消退的不同环节,改进网络舆
18、情管理方式,需在客观认知舆情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阶段持续治理。其一,舆情爆发前需强化对防范工作的重视和关注。此阶段是减少舆情危机事件发生的关键阶段,加强预防,可从源头上减少危机爆发的可能。为此,学校需完善预警机制,基于学校发展特色构建舆情解决方案,由专业舆情管理部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对负面信息及敏感词汇的捕捉,借助科学化预判强化有效引领舆情,并鼓励辅导员、学生干部、党员干部、班主任等参与舆情引导工作,以降低舆情发生可能。其二,舆情爆发期快速成立应急小组,开诚布公地公布事实真相,勇于承担责任。网络舆情发酵中,反应速度将决定最终事件走向,以及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传统舆情控制认为需在黄金
19、 24 小时内作出反应5。但新媒体时代信息流速相对较快,需在事件发生后四个小时内作出相关反应,只有重视时间,及时反应,高效作出处理,理清事实真相,利用合适渠道进行披露,才能在网络舆情管理中获得大众的信服和认可。学校在事件披露中应表明自身态度,这对学校管理者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想经得住考验,需提前做好大量的先期准备工作,构建完善的应急处理体系。且前期建立的舆情监测机构也要及时响应舆情信息,促进学校内各部门形成联动,快速在舆情出现后勇于承担责任,做到信息处理不马虎,信息公布不隐藏,利用开诚布公的模式获得大学生和公众的理解。在面对错误时勇于承担,更容易获得谅解。堵不如疏,要杜绝利用堵和捂的方式处理
20、舆情。其三,舆情平息后,重视恢复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展开民意调查,汇总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性调整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完善备案体系,对舆情事件深刻反思,持续提升学校治理水平与治理质量,在意识形态引领中尽量降低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6。五、结语综上所述,新媒体已将人类带到网络化的黄金时代,新媒体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增强学校舆情管理能力,将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从舆情管理现状来看,目前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缺少大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为此,学校需持续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柔性与刚性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减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出现概率,为大学生构建
21、和谐成长环境。参考文献1 王哲,何飞.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演化及管理机制研究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08):157-162.2 莫文,范卫波.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方法探析 J.青年记者,2021(24):79-80.3 周媛媛,王保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形象修复与舆情应对话语策略 J.现代教育管理,2021(11):51-57.4 冯刚,黄渊林.大学生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成因与表征 J.思想教育研究,2021(09):93-98.5 成涛,乔泓瑞,黄敏.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21(08):104-108.6 徐小慧,刘宛玢.以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党建思想宣传教育的路径 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1):103.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编号:XJK23CZY016)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168信息系统工程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