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6617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 8 卷第4 期2023年8 月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Vol.38No.4Aug.2023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研究兰世惠(内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内江6 4 1 1 0 0)摘要:新乡贤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由于目前农村的“半熟人社会”性质、城乡发展不平衡、多元共治思维尚未发展成熟等,导致新乡贤助推共同富裕面临诸多困境。从改善基层治理环境、搭建参与平台、完善制度保障和加强新乡贤自身建设入手,探讨完善新乡

2、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对策。关键词:新乡贤;共同富裕;乡村治理;困境;路径;反思D01:10.3969/j.issn.1674-5035.2023.04.009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4-5 0 3 5(2 0 2 3)0 4-0 0 4 2-0 52021年8 月1 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乡村治理是基础。组织乡贤力量推动乡村治理,对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进乡村振兴、渐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一、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一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一环。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人才匮乏。“新乡贤”是破解这一困境不可或缺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收稿日期:2 0 2 3-0 4-2 0作者简介:兰世惠(1 9 7 9-),女,四川内江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化研究。项目基金:2 0 2 2 年度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村社区治理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共同富裕视阈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困境

4、与路径”(编号SQZL2022B03)的最终成果.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2 0 1 5 年到2 0 1 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一号文件对新乡贤做出明确规定。2 0 1 6 年“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和2 0 1 7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工程意见也提及新乡贤。2 0 1 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2 0 2 0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国家对新乡贤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二)构建多元共治乡村治理模式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乡

5、村治理面临诸多困境,其“治理逻辑也开始从乡政村治向多元共治协作善治转变”2 。“多元共治”,强调不同主体都参与乡村治理。在农村基层治理中,乡(镇)政府由于财权与事权不对等,使其实际职能与乡村社会发展需求和农民要求差距较大,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承担的责任有限。而新乡贤由于主体多元化、范围广泛化,能够有效动员和聚集社会多方力量,广泛调动共同富裕中的积极因素,承担乡村事务,使法律法规的刚性治理与乡贤文化的柔性辅助相互协调,因而成为行政管理之外的有益补充,成为乡村治理中一种非制度性第4 期的治理主体。新乡贤及其组织通过挖掘乡土社会内部积极因素“重达自治”3 ,并与基层党组织和

6、政府形成合力,从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可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模式、实现“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必由之路。二、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一)乡村精英流失严重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社会中的一些“能人”往往都外出打工或举家迁移进城市。这一现象导致乡村振兴人才供给匮乏,村落失去活力,同时也制约了乡贤文化的发展。留在村里的老人、小孩,普遍思想陈旧、视野狭隘、文化水平低,加之政府对乡贤的宣传力度不够,这些人对新乡贤、乡贤文化以及在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等缺乏认识,村里见贤思齐、崇德尚贤的氛围淡薄。可见,新乡贤储备人才不足、参与氛围不够浓厚,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新

7、乡贤反哺家乡、造福桑梓的意愿。(二)村民认可度较低广大村民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高度认可与信任,是激励他们助力共同富裕的主要动力。但是,由于农村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村民对新乡贤行为的认可度主要侧重于直接利益。一些村民认为他们回乡是为了“捞一把”,并非真正地想帮助农村、农民。还有一些村民对他们期望过高,希望得到切实利益,一旦需求未得到满足或者利益受损,他们就会质疑新乡贤的能力。新乡贤的行为、功劳无法得到他人尊重和社会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不利于乡村的治理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此外,部分村干部、基层工作人员对新乡贤怀有抵触心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乡贤参与

8、乡村治理的热情。(三)参与渠道受限为吸引更多乡贤回乡参与乡村治理,部分地方政府为其搭建了一些平台,然而仍有一些地方没有兰世惠: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研究影响乡村治理效果。(四)自身治理能力不足新乡贤虽然来源范围比较广泛,但其构成却十分单一,多数为退休闲居之人。由于年龄和精力的限制,他们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相对欠缺,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采取道德规劝和情感沟通等方式,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这极易导致主观、片面地处理乡村事务,影响了其参与治理的公信力。随着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内部矛盾呈现多元化与复杂化的特征,这就要求新乡贤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尤其是法律素养,才能较妥善地解决问题。

9、例如,在土地流转、闲置宅基地归属、占地拆迁补偿、工伤赔偿等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村民们往往会寸步不让,稍微处理不好,就会加剧矛盾。而要顺利地解决类似矛盾,单纯依靠威望和道德说教肯定行不通,必须运用专业法律知识。部分新乡贤法治意识淡薄,专业法律知识欠缺,面对类似纠纷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依据乡村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多元主体治理理论等进行分析可知,“半熟人社会”的形成、城乡发展的失衡、多元共治思维模式尚未建立及制度规范缺失,制约着新乡贤融人乡村、惠及乡土。(一)半熟人社会的形成“半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相对应。“熟人社会”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费孝通提出的,“

10、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这43构建新乡贤回归的平台。目前,新乡贤主要依托“乡贤理事会”“乡贤议事会”等,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发挥作用,而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涉及领域较窄、作用发挥不充分。由于参与平台和渠道有限,使新乡贤动员村民、调动村庄内部资源的能力有限,自身的优势无法得到较好发挥,难以及时有效参与乡村治理,最终导致乡村人力资源的浪费,44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4 6 2。在“熟人社会”中,“熟人”是村民日常联系的主要途径,“熟人”的信任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规则。然而,“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结构已呈现

11、解体之势,村庄共同体精神和文化凝聚力逐渐丧失”5 ,我国乡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半熟人社会”逐渐形成。贺雪峰认为“半熟人社会”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村庄社会多元化,异质性增加,村民之间的熟悉程度降低。第二,随着地方性共识的逐步丧失,村庄传统规范越来越难以约束村民行为,加速了村庄内生秩序的瓦解。第三,村民对村庄的主体感逐步丧失,村庄越来越难以仅靠内部力量来维持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6 显然,“半熟人社会”未能为村民提供充裕的公共空间去认识、认可新乡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乡贤成为乡村的“道德权威”或“精神领袖”。(二)城乡发展失衡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工农业发展比例失

12、调、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日益加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等方面,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二元体制”是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的粮食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人才制度等1 4 个方面,人为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把统一的中国社会分割为城市和农村。这种制度安排由于将工农、城乡之间区别对待,资源配置不均衡,使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收人、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投资等方面落后于城市,无法满足农村发展对各种公共产品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城市与农村的分化,造成农村贫困化。而落后的农村、低效的农业,没有足够的优势来吸引和留住人才,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人才回乡参与建

13、设的热情。(三)多元共治思维模式尚未建立多元共治是治理现代化的要义,也是管理与治理的重要区别。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缘关系逐渐淡化,公共问题突显,治理难度加大,这些问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题涉及多方利益主体,需要“村两委”以外的各方力量参与,形成合力,构建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模式。由于对基层治理工作的必要性和运行方式理解不深,很多地方未建立多元共治思维模式。相对落后的乡村文化以及空心化的乡村使村民对新乡贤的工作持怀疑态度。然而,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就需要推动单一管理主体向多元共治主体转化,改变乡镇政府与“村两委”共同主导的二元治理格局,让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各社会组织及所有村民各居其位

14、、各尽其责、合力共治。(四)制度规范缺失新乡贤作为一个非制度性主体参与乡村治理,要保障其良好运行、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一系列制度规范,否则难以推进工作并取得预期成效。“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面向是规范化,要求在乡村治理体系建构过程中完成相关的制度体系建设。”7 虽然我们大力提倡新乡贤的回归,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但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很多是自发状态。目前,各级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等保障其参与的合法性、合理性,相应待遇、福利也没有得到保障。由于制度规范的缺失,无法为新乡贤营造制度化保障,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不利于新乡贤与政府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四、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

15、理的对策如何破解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汇聚乡贤之智、凝聚乡村振兴合力实现乡村善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地方实际出发进行引导和规制,实现新乡贤的有效参与,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一)改善基层治理环境一方面,重视新乡贤文化建设,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营造浓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人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8 。第一,继承传统乡贤文化,领悟乡贤文化真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其第3 8 卷第4 期中,让新乡贤文化中蕴含的文化道德力量更加强大,从而起到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规范村规民约、

16、助力乡村发展等作用。第二,结合当地实际,建设新乡贤公园、新乡贤文化长廊、新乡贤工作室等,讲好新乡贤故事,挖掘其优良品行,在当地形成知乡贤、学乡贤、敬乡贤、信乡贤的良好围,吸引在外新乡贤回乡创业。第三,借助“互联网+”的方式,利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宣传报道新乡贤其人其事,以正面舆论引导、营造新乡贤文化,增强新乡贤群体的荣誉感、自我价值感、社会认同感,凝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9 ,为新乡贤返乡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工作环境。第一,赋予农村在基础设施、人才建设、生态

17、环境等方面和城市同等的地位,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第二,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新乡贤要利用自已的知识、技术、资本等资源优势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三,肯定农民的历史贡献。回溯历史,广大农民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下,农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愿望,这就要求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壁垒,因地制宜补短板,创造条件让农民全过程参与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二)搭建完善参与平台为更好地让新乡贤多方面参与乡村建设,尽其才、展其能,前提是为新乡贤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一是结合当地实际,设立专门

18、的新乡贤组织,如新乡贤理事会,为参与乡村事务决策、建言村居发展和民间调解提供平台,同时吸纳成功经商人士、教育科研人员、退休老干部等进入该组织,探索实施“村两委+乡贤会”的村庄治理模式。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创建新乡贤数据库,将零散分布的新乡贤集中起来,按照能力和特长进行分类,发挥不同领域新乡贤的作用。三是通过线上群聊或会议兰世惠: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研究45等方式与新乡贤建立联系渠道,定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和鼓励新乡贤远程调解矛盾纠纷,视频开展技能指导培训,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吸纳符合条件的新乡贤进入村委会发挥作用。(三)完善制度保障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引导和鼓励新乡贤积极有序地参与乡村治

19、理,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本、知识等优势建设乡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首先,要对新乡贤的认定标准、组织程序、责任义务等进行修订和完善,厘清新乡贤与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明确新乡贤身份的合法性,确保其工作的有效性。其次,建立健全新乡贤激励机制。对于新乡贤返乡创业,可给予减租、减税、降低贷款利率等政策支持;对于贡献较大的新乡贤可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进行奖励,比如授予“杰出新乡贤”荣誉称号,树立典型,以激励更多新乡贤反哺乡村。再次,要健全新乡贤回归保障机制,着力解决新乡贤在居住、医养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以留住新乡贤。最后,重视法制宣传教育。促使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朝着制度化而非人情化方向发展。(四)加强

20、新乡贤自身建设乡村为新乡贤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乡贤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参与治理的水平与效果。当前,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日益复杂的问题,新乡贤只有不断提升治理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有效应对,从而实现乡村善治。第一,加强学习。可通过专题学习、竞赛等方式,让新乡贤接受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教育,避免发生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行为或现象,尤其要注重各类新政策与方针的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第二,提升三农认知。新乡贤要提升对三农的关注,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了解处理乡村事务的方式方法、经验教训、知识技能等,真正做到知农、爱农、扎根乡村,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第三,提高

21、自律意识。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容易受到各种诱惑而膨胀腐化。因此,新乡贤要培养自律意识,始终以集体利益为重,公开、公平、公正处理问题,更好地辅佐“村两委”进46行基层治理。五、结语新乡贤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渐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在认识新乡贤及其作用时,要辩证地进行分析,看到存在的问题。当前,部分农村已出现乡贤组织的异化和“宗族化”“以德代法”“私自了断”等。因此,各地应结合实际,“建立与新乡贤参与农村基层治理相关的政策激励和风险防范并重的体制机制,促使新乡贤参与农村基层治理更加制度化、透明化、法制化”1 0 ,规范新乡贤行为,防止异化;要严格新乡贤评选程序和标准,贯

22、彻落实农村的公开、公示、公平制度,加强对新乡贤的教育和监督,从而充分发挥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参考文献:1】习近平.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增强经济社会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李传喜,赵丹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回归与乡村治理格局重构 J.治理现代化研究,2 0 2 0(5):6 9-7 6.3徐勇,吴记峰.重达自治:连结传统的尝试与困境以广东省云浮和清远的探索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4(4):50-53.4费孝通.乡土中国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5.5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8

23、(4):9 5-1 1 2.6贺雪峰.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散论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3(3):7 2-7 8.7曾凡木,制度供给与集体行动:新乡贤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路径分析 J.求实,2 0 2 2(2):8 4-9 6,1 1 2.8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 0 1 4 1 0-14(01).9国家发展改革委.2 0 2 0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EB/OL.(2 0 2 0-0 4-0 3).h t t p:/w w w.g o v.c n/zhengce/zhengceku

24、/2020-04/09/content_5500696.htm.10孔新峰,齐高龙.推进新乡贤融入农村基层治理的思考 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 0 2 2(1):4 0-4 6.第3 8 卷发展创新力 N.人民日报,2 0 1 8-0 6-1 5(0 1).A Research on the Challenges and Paths of New Rural Elite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GovernanceLAN Shihui(School of Marxism,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eijiang 641100,China)A

25、bstract:New rural elite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for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in the new era.However,due to the current semi-stranger society nature of rural areas,the imbalance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and the immaturity of the pluralistic governance,the promot

26、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the involvement of new rural elites has to face with many challenge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to improv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new rural elites in rural governance from four perspectives:improving thegrass-roots governance environment,establishing a sound participation plaform,improving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and strengthening the self-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elites.Key words:new rural elites;common prosperity;rural governance;challenges;solutions;reflection(责任编辑高师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