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媒介批评 第十四辑ME D I A C R I T I C I S M新媒介学理新媒体时代地域歧视现象的传播与新变赵寰王永欢摘要:地域歧视现象由来已久,社会记忆、文化定型以及媒介偏见使得地域歧视现象在传统媒体时代不断被强化并延续至今.新媒体时代地域歧视的传播呈现出新特质,歧视话语表达的复杂多元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群际裂痕有了进一步加深的可能,但新媒介特性也赋予人们消解地域刻板印象的可能性,依托新媒体特性多举措积极引导或可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关键词:新媒体;地域歧视;刻板印象;建构;消融一、地域歧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年月日,在C B A常规赛第二十轮比赛中,一名现场记者与篮球运动员周琦发
2、生冲突,随后在社交平台发布言论,认为“周琦把河南人那点算计发挥到了极致”,有关地域歧视的讨论迅速在网络平台发酵.事实上,地域本文系 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L N J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歧视现象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便有宋人“揠苗助长”、楚人“刻舟求剑”以及郑人“买椟还珠”的故事.当代生活中,类似“东北人都是黑社会”“某某地区的人都是贼”等带有明显地域歧视或偏见色彩的话语更是随处可见.郭宏斌把地域歧视界定为“基于地域差异之上而形成的一种 区别对待的行为取向”.张爱玲、逯杉楠则认为除区别对待外,地域歧视还具有否定性、排斥性特征,其并非个体偶然为之,而是“公众的群体性惯常态度和行为”
3、.这一理解与李普曼的“刻板印象”概念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李普曼在 公共舆论 中首次提出“刻板印象”这一概念,他认为刻板印象是“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而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可以说,地域歧视从本质上而言是长久以来在不同群体内部所形成的刻板印象的外化表现,而且这种印象具有长期稳定性.那么,地域歧视是如何被建构的?其背后的发生机制为何,媒介在其中承担了怎样的功能?新媒体时代,地域歧视相对以往又呈现出何种新样态,为地域偏见的消解提供怎样的新可能?本文尝试对以上内容进行挖掘与探析,重在探讨如何借用新媒体的自身特性来促进沟通与理解,消融地域歧视与偏见,进而达至努力弥合群际裂痕的目的
4、.二、地域歧视的建构与固化(一)社会记忆建构地域歧视地域歧视作为一种基于社会认知上的偏差而产生的社会刻板印象,其形成首先源自社会记忆的建构.记忆并非一种理性的活动,人们在回忆的时候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而文化是“习惯的、累积的社会生活的产物”,郭宏斌:地域歧视形象的社会建构分析,甘肃社会科学 年第期,第 页.张爱玲、逯杉楠:“后真相时代”的地域歧视传播 以东北人的形象传播为例,传媒 年第 期,第 页.张洪英、高丽娟:刻板印象稳定性的理论分析,理论学刊 年第期,第 页.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 年第期,第 、页.管健、方航、赵礼、陈姝羽:群际态度与群际信念:耦合还是分离
5、?,心理学探新 年第期,第 页.新媒体时代地域歧视现象的传播与新变 从先秦时期歧视宋人的成语典故到近现代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涉及不同地域的负面信息不断涌入大众视野,长期的历史积淀以及各种权力因素交织使得地域歧视现象在现代社会广泛存在,而对某一地区长期存在的负面刻板印象不断在公众头脑中累积,进而形成一种具有偏见特征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思考和行为模式,同时通过言语交流、行为展示等方式在群体内部形成社会记忆,该社会记忆会随着某一具体事件的发生而得到激活.例如 年月日微博博主“特斯拉车主温先生”发布了一则特斯拉维权视频声明,车主本来是受害方,但
6、当博主自称为郑州温先生时,视频弹幕竟然接连涌现“诈骗犯回到了精神故乡”等莫名其妙的评论.显然,此时“郑州温先生”的文本叙事成为激发受众原有社会记忆的关键因素,进而导致了有关河南地域歧视的负面言论再次出现.因此社会记忆在激发受众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建构着现代社会的地域歧视.(二)文化定型推动歧视沿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把文化定型界定为“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另一个群体成员的简单化看法”.管健、方航等人认为,“文化定型以认知简化为图示,对群体特征进行综合性分类,它是文化认知和文化互动的基准”.地域刻板印象是公众对某一群体或地域片面而非理性的看法,这种看法体现了人们认知简单化的思维模式,即
7、越是简单的内容或观点,越容易被人们接受或理解,它“反映了群体 去繁就简 的知觉模式”,尤其是在媒介资源不发达的年代,有关地域的片面看法更容易在群体内部存在,同时限于彼时认知资源的有限性,个体为解决问题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源自父辈经验的传承以及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当片面信息能够有效解决自身关于类似“东北人是怎样的”的认知疑惑时,简单化的观点和思维模式更容易为个体转引自郑萱、冯硕、张泽宙、徐彤 新冠肺炎对地域文化定型的影响 “武汉”心理意义考察,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第期,第 、页.管健、方航、赵礼、陈姝羽:群际态度与群际信念:耦合还是分离?,心理学探新 年第期,第 页.王秀艳:地域形象媒
8、介建构与东北刻板印象的历时传播,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期,第 页.所接纳,而这往往也容易导致地域歧视现象的形成,进而使得地域刻板印象有了进一步扩散和沿袭的基础.(三)媒介偏见固化受众认知现代社会交往空间愈加扩大,人们无法亲历世界的每一个事件,传统大众媒介兴起,代替人本身成为塑造并帮助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主要方式.但此种塑造并非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受媒介和内容发布者主客观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片面看法,但受众对媒介的依赖决定受众的言说总是以媒介的指称为蓝本,并从媒介的叙述中获取对个人认知的确信性证明.在传统大众媒体盛行的时代,“地域形象确立与刻板印象的生成一般通过媒介传播(尤其是新闻报道)来实现”.以河南人和
9、东北人形象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河南涌现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河南人在媒体中常被塑造为吃苦耐劳、不惧困难的形象.东北也因其为重工业基地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东北人豪放不羁、甘于奉献的精神备受舆论称赞.但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河南、东北两地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愈加明显,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动速度也不断加快.人口流动给不同地域群体带来前所未有的交往体验,而地域偏见恰恰“源于人与人之间真实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交往”.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的行为或曾给经济发达地区带来不稳定因素,但“个人生活的叙述,是相互关联的一组叙述的一部分;它被镶嵌在个
10、人从中获得身份的那些群体的故事中”.此时,中国文化中的类型化倾向发挥了作用,经由媒体的报道,该地域的人成为被人们诟病的“一类人”.此时外界对河南人和东北人的印象出现大逆转,河南人成为“偷蒙拐骗”的代名词,而东北人也常被冠以“黑社会”的称号.崔书颖的一项研究发现,年 月到 年 月,南方都市报 共发布了 篇有关河南的报王秀艳:地域形象媒介建构与东北刻板印象的历时传播,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期,第 页.柯泽、宋小康:从真实互动到虚拟互动:网络社会中地域偏见的重塑,新闻与写作 年第期,第 页.美 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第 页.新媒体时代地域歧视现象的传播与新变 道,
11、其中负面报道 篇,占了.而同期,世纪经济报道 共发布了 篇有关河南的报道,其中负面报道 篇,占比.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大众媒介在强化受众关于地域形象的刻板认知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三、新媒体时代地域歧视传播的新特征如果说传统媒体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强化受众片面的认知思维,那么新媒体时代有关地域歧视的刻板印象则借助不同媒介形式呈现出多元的表达意象.在地域歧视的多元化话语建构外,反歧视话语体系表达也展现出不同于传统抵制言论的鲜明特点.(一)地域歧视话语的多样态表达及强化倾向传统媒体时代,限于媒介资源的有限性,传统媒体及口头记忆成为地域歧视传播的主要载体,同时媒介渠道的交互性匮乏,使得大多民众只能以接收
12、的方式获得传统媒体关于地域形象的观点与态度,地域歧视话语表达形式较为单一,民众的认知与媒介的报道互相交织、影响.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已成为塑造地区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微博评论到微信群聊,从B站弹幕到短视频吐槽,各平台相继成为地域歧视话语表达的舆论场.不同平台差异化的传播模式也使得地域歧视话语表达具备更加多元化的表达样态,文字、漫画、视频、弹幕、“地域黑”图鉴等不同形式同步在网络空间上演.相较以往的人际传播和媒体报道,当前无论在媒介选择还是在表现形式上,地域歧视话语都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此外,步入智能化传播时代后,“推荐算法通过各式应用重新建构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即便是通过搜
13、索引擎去主动检索某些信息,也难以逃脱搜索引擎设定的算法”.“猜你喜欢”、提示词关联等智能化推荐方式逐渐被各大平台采用,成为保持用户黏性的重要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算法的智崔书颖:大众传媒,你有没有门缝里看人?,青年记者 年第 期,第 页.于凤静、王文权:自媒体语境中的东北形象及其塑造机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年第期,第 、页.吴小坤:热搜的底层逻辑与社会责任调适,人民论坛 年第 期,第 页.能推荐会进一步固化受众认知,网民极易陷入“信息茧房”之中,另一方面,陷于算法“牢笼”之中的用户更容易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的现象,地域偏见也更容易在此类信息环境中得到进一步强化.王茜在对百度搜索引擎
14、的考察中发现,“提示词引导用户更多关注中部地区人群的素质品性和西部地区人群的身体特征,所建构的地域形象也更加负面”.由此,百度搜索的自动完成算法继承人类的地域歧视,“其通过自动化和反馈回路的方式将人类的歧视和偏见快速、大范围地传播了出去”.地域歧视话语传播在技术加持下呈现出一定的强化倾向,反地域歧视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二)社交媒体时代的“去中心化”及多元声音并存当前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正在全方位呈现出“去中心化”的传播态势,传统大众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模式逐渐被打破,被数字赋权的每个网民均成为个性化的传播节点,受众可以通过发帖、弹幕、视频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地域歧视现象的不同看法.一方面,网民
15、得以借助社交媒体发表对相关事件的个人看法与言论,例如当记者与篮球运动员周琦因地域偏见的争执被报道时,便有网民跟帖评论:“我只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地方歧视河南人,而不是其他地方的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为反歧视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发声机会,弱势群体的“失语”状态在社交媒体平台被进一步打破.年月 日一则“你们四川人都读书了,那谁给我们种地去”的言论在网络平台发酵,引发网民关于地域歧视的讨论,四川网民纷纷展示四川历史名迹、川军出川抗战、四川保电停电等予以反击,不同观点相互碰撞,多维度呈现了四川的历史形象和贡献,对地域歧视现象起到了一定的消解作用.社交媒体时代,不同群体的自由发声使得
16、单一化的观点被打破,呈现出不同观点共同言说、书写,相互争鸣的态势.(三)被歧视者的自我嘲讽式反击传统对于地域歧视言论的反应往往较为极端,以要么“懒得争辩”要么“对战”等方式来表达漠然态度或展开反击.但前者集体失语的弱势加剧“表达者”的表达强势,后者则因为无法产生共情而难以激发共鸣.杜建强把河南人王茜:搜索引擎自动完成算法的地域歧视考察,青年记者 年第 期,第 页.新媒体时代地域歧视现象的传播与新变 受地域歧视困扰时采取的补救性行动策略归纳为叛徒、爱国主义者、自我表扬者、自我反省者、内讧者以及国际主义者六种.在互联网时代,自我嘲讽式反击又成为被歧视者自我保护的一种新策略.自我嘲讽式反击可以简单理
17、解为对地域歧视者表面赞同,实则反讽的一种戏谑式文本表达策略.该策略通过戏谑式的内容表达体现长期遭受地域歧视困扰人群的无奈性.“因无力感而演化的戏谑表达,往往存在较为明显的指向性,比如自我嘲讽式网络话语、情感支持性网络话语、渴望保护性网络话语等.”此类表达显然更具有互联网精神,能够契合网络空间愈加呈现出的娱乐化倾向,与此同时基于弱传播的幽默化表达也更容易引发民众共情,减弱地域歧视的负面效应,如“犯我河南者有井无盖”“为了培养不好惹的社会气息,我们从小就苦练喊麦和社会摇”“我们山东人会用挖掘机炒青岛大虾”“谁再说我们穷,我们就用茅台淹死他”等.四、新媒体传播中地域歧视消融的可能性有关地域歧视的刻板
18、印象虽然具有长期稳定性,但在外力作用下也具有消解和印象重构的可能,王秀艳在研究东北刻板印象时认为,“刻板印象并非一成不变,在一定条件下,消极刻板印象可以转化为积极刻板印象,反之亦然”.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海量性、公众发声的自由性以及认知的逐渐理性化等特征为改变地域刻板印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转换可能.(一)多平台海量信息促进个体认知调整关于刻板印象的可变性,社会心理学领域曾提出不同的模型,如簿记模型、联想网络模型等.心理学家Q u e l l e r和S m i t h提出的簿记模型认为:与刻板印象一致和不一致的信息时刻都在为人们所记录,人们根据所获取的信息不断调整刻板印象内容,信息量的多寡成为推动受
19、众调整自我认知的关键因何云庵、张冀:戏谑狂欢中的隐性抵抗:网络青年意见表达的话语焦虑及其反思,思想教育研究 年第期,第 页.王秀艳:地域形象媒介建构与东北刻板印象的历时传播,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期,第 页.素.安德森和鲍尔提出的联想网络模型则认为,在具有丰富的认知资源的基础上,与人们头脑中不一致的信息更容易得到详尽加工.由此可知,信息在改变人们认知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足的信息量可以帮助个体调节自我认知,有效弱化地域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同步发声,伴随着不同形态的反地域歧视表达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反地域歧视话语体系逐步得以完善.年月 日唐山打人事
20、件发生后,对唐山的批评由个体上升到群体,进而产生地域歧视现象,安徽网、“马小跳”“一个人的莎士比亚”等主流媒体和网络大V以及个体纷纷通过抖音、微博等平台呼吁抵制地域歧视现象.正是新媒体时代各平台的海量信息以及用户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不断拓展用户认知边界,为个体调整自我认知、改变地域偏见提供可能.(二)社交媒体交互性搭建对话平台P i n e l和L o n g提出的主我分享机制认为:“个人与个人之间分享主观经验可以有效改善群际关系,提升对外群体成员的喜爱程度,促进对外群体的积极态度,也可以改变对外群体成员的固化信念.”社交媒体既为个体分享主观经验提供开放平台,同时也为不同地域群体提供交流机会,成为
21、连接不同群体成员的桥梁和纽带,群体之间的封闭状态被进一步打破,彼此间关系也在互动和交流中得以改善.此外,与现实社会中的社群不同,网络社群“不再单纯依靠地缘、血缘、情感等因素,而是以不断发展的科技为纽带,将网络用户重新 部落化”.以科技为纽带,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等重新聚集的网络社群使得原有因血缘和情感所形成的“家丑不可外扬”的群体规则被打破.这也促使个体为规避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冲突,而调整自身行为、态度以达成新部落群体的和谐统一.同时,年月份以来各社交平台新上线的展示用户张洪英、高丽娟:刻板印象稳定性的理论分析,理论学刊 年第期,第 页.转引自管健、方航、赵礼、陈姝羽 群际态
22、度与群际信念:耦合还是分离?,心理学探新 年第期,第 页.金玉萍、刘建状:新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升的理念革新 网络生态系统视域下,中国编辑 年第 期,第 页.新媒体时代地域歧视现象的传播与新变 I P属性功能使得用户匿名性特征被弱化,地缘性特征得以在网络空间延伸,基于对自我和群体形象的维护,网民规范自身态度、行为的自觉性有了进一步增强的可能,有助于消解地域歧视言论在网络的传播与扩散.因此也可以借助不同群体内部的外显和内隐性规则来进一步削弱地域歧视言论传播的可能性.(三)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强化正面宣传主流媒体因其与生俱来的公信力、权威性及影响力,在舆论引导方面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消解地域
23、歧视方面,需要充分依托主流媒体强化舆论引导,积极弥补不同地域间的群际裂痕,打造全民一家亲的网络环境.事实上,近年来主流媒体通过融媒体平台及时跟进社会热点、积极主动设置话题、多平台联动报道等,在纠正地域歧视问题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年 月,北京某家政中介公司在朋友圈发布一则招聘信息,其中“东北河南无缘”的要求迅速引发民众热议,月日央视网发布文章 招聘中“地域歧视”依然存在?专家:这是愚昧落后的表现,着力对地域歧视现象进行批判,有力地抑制地域偏见的扩大化.(四)积极创新进行地域形象重塑“打铁还得自身硬”,被歧视群体自身力量的壮大、沟通传播能力的增强是解决地域歧视问题的根本之策.地域形象的重
24、塑需要在地方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并创造新的社会价值及社会意义,以此作为人们重新认知与评价的标准.在这方面,近年来的河南文化输出恰好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例.河南卫视通过挖掘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连续推出了 唐宫夜宴 元宵奇妙夜 清明奇妙游 端午奇妙游 等文化类节目并频频火爆出圈,不仅成功展现了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蕴,打造出国人心目中的中原文化品牌,其“唐宫少女”形象还让世界看见“国潮河南”,推动中国文化和东方意象不断走出中原,走向世界.从传播角度而言,河南媒体也成功实现自我突破,把传统电视、纸媒传播与互联网传播并轨,通过融媒体矩阵组合,达到一种倍数增长的传播效果.传
25、统文化融入科技赋能的创造性活动为民众带来一系列全新的文化盛宴,对改变受众的固有片面认知起到积极作用.五、结语地域歧视现象在社会记忆、文化定型及媒介偏见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不断影响受众认知.传统媒体时代的地域歧视言论主要以人际传播和媒体报道为主,传播形式单一,扩散范围相对有限,但因为传统媒体对日常生活指导的权威性而生发重要影响.新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的传播趋势使用户自由发声成为可能,媒介技术和社交媒体发展使地域歧视现象愈加呈现出多元化的传播态势,地域歧视话语以不同表现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而新媒体因相较于传统媒体所具有的崭新特性成为消解地域歧视和重构地域形象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海量信息的吸收成为个体调
26、整自我认知的关键驱动力,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个体间的经验分享以及“全新部落”的打造在改善双方关系的同时也进一步弱化了地域歧视在网络平台传播的可能性.此外,主流媒体通过正面宣传积极引导舆论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新媒体也为不同地域的自我形象更新与重塑提供新的路径.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我们塑造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尽管新媒体时代地域歧视传播的呈现方式更为复杂多元,但新媒介特性也赋予了人们消解地域刻板印象的可能性.因此,打造更加开放多元的网络环境,多主体全方位立体式展现地域形象或可成为突破地域歧视困扰的有效途径.(赵寰,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永欢,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
27、院硕士研究生)T h eS p r e a da n dN e wC h a n g eo fR e g i o n a l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P h e n o m e n o ni nN e wM e d i aE r aZ h a oH u a n W a n gY o n g h u a nA b s t r a c t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h a s a l o n gh i s t o r y敭 S o c i
28、a lm e m o r y c u l t u r a l s t e r e o t y p e s a n dm e d i ap r e j u d i c eh a v em a d e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c o n t i n u o u s l ys t r e n g t h e ni nt h e新媒体时代地域歧视现象的传播与新变 a g e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m e d i aa n dc o n t i n
29、u e t ot h i sd a y 敭 I nt h en e w m e d i ae r a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 r e g i o n a l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s h o w sn e w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敭 T h ec o m p l e xa n dd i v e r s ee x p r e s s i o no f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d i s c o u r s em a k e si tp o s s i b l et o
30、f u r t h e rd e e p e nt h er i f t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g r o u p s b u t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n e w m e d i aa l s og i v e sp e o p l e 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o f d i s p e l l i n gr e g i o n a l s t e r e o t y p e s 敭R e l y i n g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n e w m e d i a a c t i v eg u i d a n c em a yb et h ek e yt os o l v e t h ep r o b l e m敭K e y w o r d s N e w M e d i a G e o g r a p h i c a l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 S t e r e o t y p e C o n s t r u c t D i s p e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