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6203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7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第期第 卷(总第 期)淮 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J OUR NA LO FHUA I NANVO C A T I ONA L&T E C HN I C A LC O L L E G ENO,VO L,S e r i a lN o 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高媛(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同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因子,不仅保证了育人工作的自主性,延伸了时空性,还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然而,新媒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高校应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创新新媒体技术融入方法,加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融合.要依托新媒

2、体技术的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形成全新的育人格局.关键词:新媒体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一)保证了思政教育的自主性新媒体技术的融入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其沉睡的学习欲望.由于师生之间地位、性格等内外部因素影响,“面对面集体授课”的思政教育形式已无法有效达到育人目的,给教育工作实效带来了较大影响.但是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实现师生之间平等、自由地互动与交流,与当代大学生崇尚自由、渴望交流平台的心理诉求高度契合.在新媒体空间里,大学生可自

3、行搜索、浏览最新的思政动态和社会热门话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思政教育的“质”与“量”,而且还有助于其道德素养的培育.(二)延伸了思政教育的时空性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应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传统思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否则育人工作也就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因此,高校在关注思政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应重视新媒体技术应用的优势与功能,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度结合,推动传统思政教育朝着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由于新媒体技术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且内容丰富等优势,大学生通过抖音、快手、微博等任何一个终端,均能实现实时资讯查找、信息收集,而不再受时空限制.

4、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不能再拘泥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各个学校的教师均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思政资源的共享,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虚拟空间里与教师一同交流,方便获取大学生对热门话题的看法,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思潮和网络文化.(三)加强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社会环境、科技发展等因素,使得传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师生间产生了信息资源不对称现象,导致教师与学生间互动的单向性,造成了“一对多”的单向灌输局面,教育工作者也就很难深入了解实际育人情况.而新媒体技术在师生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改变了以往单向输出知识的方式,实现了多向互动,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对一些学

5、生的社交恐惧、价值观错位等思想病症的纠正和干预.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在提高思政教育内容吸引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教育内容以“音、视、文、画”的形式呈现,既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又能够最大程度加强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二、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一)降低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融入突出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滞后性.由于新媒体技术的便捷性,使得大学生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高媛(),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随时随地对某一事件自由地发表言论,尤其是“两微一抖”的普及与应用,使网络舆论呈爆炸式传播状态,而当代

6、大学生作为舆情表达的主力军,其不仅关注社会热门话题,并且对自身专业领域话题十分感兴趣,极易借助微博、微信等A P P表达自身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不确定性.可见,现阶段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模式较为落后,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显然已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中的消极价值观念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新媒体的包容性决定了其中必然充斥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腐朽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造成了巨大影响.部分西方国家试图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肆意向我国输入敌对思想,刻意抨击我国制度,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甄别是非的能力较为欠缺,更容易被不良思潮所影响而产生错误的价

7、值观念.(二)弱化了传统思政教育的主体地位首先,弱化了思政教育的效果.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思政教育话语权发生了变化,再加之新媒体环境言论自由的推崇,代表个人的公民话语权迅速崛起,进一步改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师生均可借助新媒体技术收集和获取信息.由此可见,新媒体技术的融入大大改变了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环境,影响着思政教育话语权.其次,新媒体技术部分影响了思政教育主渠道地位.新媒体技术具有匿名性和即时性的特征,当学生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矛盾的想法,均可在网络空间表达宣泄.由于新媒体监控机制的不完善,极易造成情绪性言论满天飞,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三)提高了对思政教育

8、者的能力要求一方面,对教育者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提出了挑战.虽然大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但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选择借助互联网技术寻找答案,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理论上、教学经验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媒介素养不高,并不善用新媒体技术,甚至对新媒体的功能和特点缺乏基本认识,有的教育者还十分抵触使用新媒体技术,直接导致思政教育工作难以高质量开展.另一方面,现阶段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长期用固化思维开展育人工作,仍然利用删帖、封号的形式剔除网络空间的负面信息;有的思政教育工作往往形式化、表面化严重,且育人模式单一,既不重视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监管,也不关注学生的舆情舆论,

9、导致思政教育工作效果不佳.三、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一)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相较于传统显性思政教育,新媒体技术的融入让思政教育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转向丰富多彩的网络空间,教育手段也从单向地灌输转为双向互动.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新媒体空间,充分发挥微博、抖音等主流媒体平台的舆情引导作用,打造充满正能量的舆论氛围;还应合理利用主流媒体的优势,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构建多元生动的教育场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无形之中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其次,依托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破除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壁垒,扎实提高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影响力.高校思政教

10、育者应运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挥其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的显性作用,为学生日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科学思想基础,使其敢于在多元的社会思潮面发生亮剑.应善于挖掘和利用其他课程及社会日常生活中暗含的思政资源,必须加强日常思政教育主阵地建设,积极开展红歌比赛、辩论赛等实践活动,通过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将思政内容贯穿于各类实践活动中,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全环境育人和教育管理同步推进.所谓全环境育人,即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须着重强调网络虚拟环境作用,遵循“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原则;须发挥学生主体功能,依托他育/自育/互育的方式,实现正确价值观念的有效传递;

11、全环境育人强调打破传统的育人方式,应当借助多方力量合理构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高校必须抓好主渠道教育,加强四个建设,从而进一步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营造全环境育人的同时,应切实发挥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其中思政教育功能,是解决“不懂”的问题,旨在发挥价值引领、人格塑造、精神培育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唯物辩证法解决问题;而管理则是有保障和纠正的功能.当思政教育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时,管理的作用就必须跟上.特别是脱离监督管理的新媒体平台上,管理的作用十分重要,高校必须要建立制度、健全规定,努力为大学生群体营造一个清朗

12、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如此才能保证全环境育人的稳步推进.传统教育与媒体监管互为补充.首先,取精去粕,保留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的精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摈弃单一空洞的大道理,并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新方法,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和方法能够与时俱进,使大学生能够自省自律、自我成长.其次,新媒体技术的融入对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不仅是育人环境的变化,更是对教育主客体带来了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思政教育,除了传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外,还应重视网络认知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其甄别是非的能力,使其能

13、够主动拒绝不良信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社会热门话题,加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主动对网络舆论质疑焦点进行解读,及时消除学生的疑惑.加强师资建设,不断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打造一支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培养一批意见领袖,引领学生的思想进步.最后,媒体监管与传统思政教育并重,发挥媒体监管的积极作用,构建思政教育联动机制,畅通师生交流渠道,统筹好线上虚拟教育与线下课堂教学的关系,形成全新的育人格局.(二)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一要讲好中国故事.高校除了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更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整合各类资源,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讲好中国的红色故事,思政教育者要讲清楚科学家的爱国情、货币

14、上的中国情、中国人的红旗情,讲好革命先烈的生平故事和革命故事,如解放战争、“沂蒙六姐妹”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加强其历史自信.其次,讲好中国的改革故事,思政教育者要讲清楚改革道路开拓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思路,帮助大学生廓清认识误区,切实加强其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中国“富起来”的现实自信.最后,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思政教育者要讲清楚新时代我党治国理政的故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关心“美丽中国”“精准脱贫”等典型人物与故事,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加强其中国“强起来”的未来自信.二要弘扬传统文化.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理应与弘扬中

15、华传统文化密切联系,这对于弥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变性有着重要价值.针对于此,高校思政教育要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底蕴,加强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甄别区分,依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道德素养,使其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努力成为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系统学习、专题培训等提高自身传统文化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思政教育的开展贡献一份力.(三)构建网络矩阵一要创新网络平台.首先,打造优秀团队.高校应加大物力、财力的投入,以支持思政教育者通过外出培训、出校进

16、修等形式夯实自身理论知识,丰富眼界,提高新媒体素养;同时,不断鼓励教育者借助新媒体技术积极参与形式各异的思政课程比赛,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其次,抓好平台建设.高校思政教育者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采用微课堂、微公众号等育人模式进行教育工作,最大化地发挥新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亦或者打造特色思政网站,设置特别推荐、人物风采、政策文件等模块,旨在让思政教育生活化.最后,完善监管机制,对于愈发频繁的社情、舆情实践,做到合理监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二要精细化思政内容.高校是新媒体技术应用和发展较快的阵地,但如何更好地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是现阶段各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17、因此,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三个统一”.“传统与网络思政教育的统一”,指的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功能和先进技术,使思政教育更具活力,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接受教育和洗礼.“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指的是思政教育必须坚持高格调,强调先进性,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播正能量为主,针对学生的现实水平开展思政教育.“共性与个性统一”,指的是必须结合全体学生的整体特征和思想动态来合理安排内容,要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同时还要针对个别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参考文献:郑洁琼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与资源整合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付垚,王晓旭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严洁,姜羡萍新媒体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余友情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S):,陈曦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WC BM I A模式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第期高媛: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