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媒体文化下网络称谓语的变异特点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6004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8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文化下网络称谓语的变异特点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媒体文化下网络称谓语的变异特点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媒体文化下网络称谓语的变异特点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媒体文化下网络称谓语的变异特点探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现代语言学,2023,11(8),3402-3407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ml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8462 文章引用文章引用:王戈,全克林.新媒体文化下网络称谓语的变异特点探析J.现代语言学,2023,11(8):3402-3407.DOI:10.12677/ml.2023.118462 新媒体文化下网络称谓语的变异特点探析新媒体文化下网络称谓语的变异特点探析 王王 戈戈1,全克林,

2、全克林2 1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2桂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收稿日期:2023年6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0日 摘摘 要要 称谓语是社会发展变迁的方向标,新媒体文化背景下涌现的网络称谓语具有时代性。现有称谓语是社会发展变迁的方向标,新媒体文化背景下涌现的网络称谓语具有时代性。现有的的网络称谓语网络称谓语研究多聚焦单个词的变异,缺乏对整体变异趋势的分析。因此研究多聚焦单个词的变异,缺乏对整体变异趋势的分析。因此,本文选取社媒高频使用的网络称谓语作本文选取社媒高频使用的网络称谓语作为研究对象,发现网络称谓语在新媒体文化下变异过程

3、的五个特点:青年群体发挥了主要推动作用;呈为研究对象,发现网络称谓语在新媒体文化下变异过程的五个特点:青年群体发挥了主要推动作用;呈现二现二/三字词语模形式;主要议题包含性与性别;存在自谦三字词语模形式;主要议题包含性与性别;存在自谦、夸赞与贬低、污名化共存;变异过程是循环夸赞与贬低、污名化共存;变异过程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以期透视当前新媒体文化语言特色,丰富新时代背景下的称谓语研究。往复、螺旋上升的,以期透视当前新媒体文化语言特色,丰富新时代背景下的称谓语研究。关键词关键词 网络称谓语,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新媒体文化网络称谓语,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新媒体文化 Analysis on

4、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Address Terms in the New Media Culture Ge Wang1,Kelin Quan2 1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Guangxi 2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Guangxi Received:Jun.25th,2023;accepted:Aug.1st,

5、2023;published:Aug.10th,2023 Abstract Address terms,as the weather cock,stand for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society.The new-emerging network address terms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culture hav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internet address terms mostly focuses

6、on the variation of individual words,lacking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variation trend.Therefore,this paper selects the address terms 王戈,全克林 DOI:10.12677/ml.2023.118462 3403 现代语言学 frequently used by social medi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finds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varia-tion process:the yout

7、h group ha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promoting the variation of Internet address terms;the address terms take the form of two/three-character word models;the main topics include sex and gender;the overall trend is the coexistence of praise,derogation and stigmatization,and the process of variation is

8、cyclical and spiral.Therefore,this study would see through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current new media culture and enrich the study of address terms in the new era.Keywords Internet Address Terms,Language Variation,Sociolinguistics,New Media Culture Copyright 2023 by author(s)and Hans Publishers

9、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CC BY 4.0).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1.引言引言 2022 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 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20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74.4%,且增速较快、环比提升 1.4 个百分点1。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网络用语呈井喷式涌现,其中网络称谓语极

10、具代表性,出现“XX 人”等搭配称谓,宝/亲和姐妹、老公老婆等拟亲属化的称呼语。金志军基于“身份职称全数据语料库”的调查,发现中国网络存在超大数量的身份指称形式 13,292 个,500 余个的“词语模”2。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无时无刻不与周围社会紧密联系。作为交际开端的称谓语映射了社会发展动态,“对于人的指称词语的解释和讨论不仅可以阐释和建构社会个体和人群在社会语境中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而且可以记录整个人群社会的语言文化生活以及表征整体和细节性的社会变迁”3。互联网使得人跨越了时空的局限进行交往,社会媒体平台上的言语交际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新媒体文化。网络称谓语记录网络时代社会生活

11、和思想动态的变化,同时为现代汉语的称谓系统也增添了新的活力,因此对网络称谓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社交媒体平台高频使用的网络称谓语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发展变异过程和呈现的特点,并分析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2.研究概述研究概述 2.1.称谓语和称呼语称谓语和称呼语 学界对称谓语和称呼语术语的解释存在交叉互用现象。曹炜界定称谓语着眼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称呼语侧重当面招呼的言语手段4。金志军总结称谓与称呼均以“人际关系”为内联,但是称呼以“我”为中心对身份表述,称谓是他者命名系统,多以客体身份描绘人际关系5。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新媒体文化中社交媒体平台上高频的“称谓语”(主要用于

12、背称、指代他人)和对话,包含交际使用的“称呼语”。国外对于称谓语(terms of address)历史研究较少,更为注重相关理论的创建印证,以及实验性描述称谓语在不同语言生活中的使用方式和交际效果6。相关理论研究主要涉及 Brown 和 Levinson 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theory)、Roger Brown 和 Albert Gilman 的权势与等同(power and solidarity)理论、T/V 称谓。国内的称谓语研究结合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其发展具有本国特色。对称谓语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两汉时期的 尔雅释亲。国内对于称谓语的研究通常从宏观分为亲属称谓语和

13、非亲属称谓语;Open AccessOpen Access王戈,全克林 DOI:10.12677/ml.2023.118462 3404 现代语言学 微观多从泛化、简化、缺环、文化释源和语用角度研究称谓语。目前,很多学者关注到新兴的称谓语在新媒体环境下蓬勃生长,在知网 CNKI 检索主题“网络称谓语”77 篇,而限定主题“网络称谓语”和“变异”的结果仅有 1 篇。并且大部分论文针对单个的网络称谓语关注其演变、认知心理和语用功能,而对称谓语的整体考察较少,缺乏变异过程的研究。2.2.变异社会语言学变异社会语言学 变异社会语言学与地域方言学有密切联系,但是研究重心从语言的地域变异转向社会变异,将方

14、言中的发音和词汇特征看作言说者的社会标记。根据 Eckert 的观点7,变异社会语言学第一次浪潮是 Labov马萨葡萄园岛和纽约百货大楼的两次经典实验,第二次浪潮是 Milroy 对贝尔法斯特工人阶级的语言变异现象与“社会网络密度”联系的研究。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和“能动性”概念引进社会语言学研究,重点逐渐从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之间的相关性向探究二者间因果关系进发。而进入 21 世纪后,变异社会语言学研究注重言说者个体的语言变异问题,并且将其与个人的情感、身份等社会范畴综合分析。说话者的能动性进一步增强,是可以不断自我调整的能动个体在社会差异化过程中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风格实践(stylistic p

15、ractice)。在第三次浪潮中,语言变异逐渐构成了社会符号系统,用以表达一个实践共同体关切的所有社会问题。如 Silverstein 提出的“指向性”8:在一定人口数量的群体中突显某种说话方式的显著特征,可以将其从语言环境中提取、作为该群体的指向性标志。刘蕾分析网络时代女性群体称呼的变异现象,总结女性内部的称呼语变化“由含蓄到亲昵”、“(相较男性)使用称呼语频率更高,更多亲昵的称谓”9。刘文良10认为,网络流行语变异出现谐音、词义变异、语法变异及意义变异的特点。3.网络称谓语的变异特点网络称谓语的变异特点 3.1.青年是主要推动力量青年是主要推动力量 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统计得出 2022 年我

16、国网民年龄构成 1039 岁的群体占比高达 51%(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中限定青年年龄范围 1435 周岁11)。根据微播易联合胖鲸发布的2022 主流社交媒体平台趋势洞察报告1,排名前列的抖音、微博、快手的用户活跃度均高达 5 亿,主要为 35 岁以下的群体。2020 年抖音用户画像2显示,抖音短视频软件的使用人群 1930 岁 TGI 指数高(Target Group Index 目标群体指数,反映目标群体在特定研究范围内的强势或弱势)。这表明,除青年抖音用户人数众多之外,群体内部使用比率也高于其他。微博 2020 年用户发展报告3显示,00 后和 90 后的青少年占

17、据 78%的用户群体,同时青年相较于 70、80 后,更关注娱乐话题,在流行语的创造、传播过程中发挥作用突出,使用人数占比更大。周萍提出互联网媒体建立了新型话语生产与传播机制,冲击自上而下传统媒体的封闭性和垄断性,形成了话语权力中心的多元化12。社媒平台为青年网民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话语空间,他们会有意识摒弃某种话语规范,而是根据自身需求构建话语符号,以实现群体身份区分和内部认同。3.2.二二/三字称谓语词语模三字称谓语词语模 网络称谓语基本都是二字或三字词语模,用以概括某一事件或群体的特征。如 XX 族、XX 控。“词语模”一词由李宇明 1999 年提出,核心意义为“具有新造词语的各式各样的框架

18、”。禹存阳指出,该概 12022 主流社交媒体平台趋势洞察报告 http:/ 年抖音用户画像报告 https:/ 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 https:/ DOI:10.12677/ml.2023.118462 3405 现代语言学 念能归纳相同语素义义项,很好地解决非形态语言构词中的词根、词尾等模糊性的问题13。人们在表达言语时习惯借用熟悉的框架模式,将其与当前情景相结合,便于人们对这些新词新语及新义的理解,也拓宽了这类词语的运用广度。依据“连续统”理论14,模标和模槽的组合具有任意性和偶发性,搭配相对灵活,并不是词汇学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定型且进入词汇系统的“词语”,一部分网络称谓语可能是在某些网络

19、事件中出现的临时语法词汇,或者搭配较自由的“准短语”。比如“XX 人”(打工人、尾款人、干饭人、潮人)。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称谓语逐渐从定型向自由,由单一形式向多样组合发展,由语言单位向言语形式发展的“词语”连续统。但此类词语模不是凭空产生的,往往是植根于以往的流行语或称谓,要把词语模放入“连续统”中进行动态的考察。网络称谓语往往借鉴或套用现有的词语模,林纲对“XX”人溯源,发现在传统汉语中就存在此类偏正结构,大部分与国籍、地域、种族等有关。而网络称谓“打工人”源自网红对自己保安、大专生身份的故意吹捧,从此在社媒上传播。2013 年三亚海天盛筵事件发酵“绿茶婊”污名化的女性称谓,固化形成“XX

20、婊”词语模。自 2020 年“拼单名媛”事件形成 2021 年“XX 媛”模型逐渐引出“佛媛、病媛”等各类负面称谓语。3.3.重要议题:性与性别重要议题:性与性别 李东明将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按照称谓对象和社会关系分为六大类:姓名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尊敬称谓、通称、拟亲属称谓15,同时他结合关联理论,指出称谓作为说话人在交际发出的第一个信息,包含对对方社会身份和双方关系的认可。因此,称谓语的选择是交际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说话人寻求最大关联信息来满足听话人的需求,即出于不同的意图、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恰当的称谓表达开启交流。受新冠疫情影响和社媒软件的迭代发展,线上办公、网络交际成为中国当今社

21、会重要的交际方式。而互联网交流过程中总存在信息缺失现象,特别是与素未谋面的陌生网友互动。虚拟网络的个人信息由用户自主填写,甚至可以刻意隐匿,说话人发起对话时往往难以提取对方的学历、职业等身份信息,并且发布的图文等因美颜技术模糊年龄界限。但是大部分社交媒体都会显示用户的基础信息性别。虽然也存在与实际不符的情况,但是性别可以通过发布内容、关注取向等轻松辨别。因此,选取对话第一个信息称谓语或称呼语时,说话人会倾向于使用带有性别的通称,以此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使话语建立最大关联,并且降低听话人理解而付出的努力,构建话语最佳关联。除此之外,人际交往也倾向使用简单的表达来称谓,即人类语言中普遍适用的省力原

22、则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在新媒体语境中,最好践行最小化原则就是“亲/亲亲、宝”等单字简化形式的通称。这说明网络交际原本依靠文字传递信息的书面语呈现出口语化的倾向。既符合交际的经济原则,节省时间精力,也朗朗上口、便于在网络平台上传播。值得指出网络称谓语相较于传统称谓,不仅仅是对生理性别中的男女性区分,出现对性少数群体的关注。对同性恋者的称谓主要有同、通讯录(与“同性恋”拼音缩写相似)/电话本子,针对男同性恋的称谓:盖/钙(gay),女同性恋的称谓:T(Tomboy)、les/拉拉。此类在传统语境下相对禁忌的话题获得在社媒平台的讨论,甚至出现相关的话题(#、hashtag),说明当今中国对于

23、性别和性的接受度进一步扩大。但是相关话题的称谓语也有明显的贬低嘲讽色彩。3.4.趋势:自谦趋势:自谦、夸赞与贬低夸赞与贬低、污名化共存、污名化共存 受儒家传统文化重仁爱、强调人际和谐的思想长期影响,中国形成了具有自谦尊人、相互关切的“礼王戈,全克林 DOI:10.12677/ml.2023.118462 3406 现代语言学 貌”特点。因此,即使网络交流中年龄和外貌等信息模糊时,大部分愿意使用“美女/女神、帅哥”等夸赞的通称开始友好和谐的互动。在发起对话的时候,“小姐姐/小哥哥”拟亲属称谓也很常见。以上两种称谓语都暗含对方外貌美好、气质高雅的预设,符合 Leech 礼貌原则和中国人友善和谐的文

24、化习惯。而在自称时,又习惯于贬低自身、保持自谦低调,以自嘲、乐观自励口气调侃自己,常见自称搞笑女、大学牲、打工人等。但网络的隐匿性也给贬低、污名化他人的不良风潮提供了温床。其中具有代表性就是长期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依旧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现对女性称呼语的污名化。继小三、小姐等负面女性称谓语,又出现 XX 女(擦边女)、XX 媛/婊(绿茶婊)等新形式。“婊”在汉语中原是对“妓女”身份的辱骂性语言表达,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反复使用词语模弱化了这种负面社会行为者表达,更多泛化为一般意义的过分卖弄的“正常”女性身份。“媛”原义美好,最早可追溯至诗经诗句“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用于描绘主人公倾国倾城的美貌

25、。但是“上海名媛群”新闻后延伸该词消极含义,更在工人日报刊发“佛媛”评论和健康时报南方日报在官方微博发表转载“病媛”相关文章后固化该污名化称谓语。随后“病媛”事件主人公亮出三甲医院诊断书维权发声,但却没有阻止“XX 媛”发酵和传播,激起网络性别议题的争吵。这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新媒体环境的泛娱乐化倾向,过分调侃社会事件,以及权威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对于污名化,群体中的对象态度也不似以往消极抵抗,而是激烈抨击、争取话语权重塑。3.5.变异过程: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变异过程: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以“X 媛”的污名化称谓为例,部分媒体从业者和娱乐化导向的大众文化反复挪用该修辞格进行话语再生产,将各类日常

26、化行为“媛”化编码,操作简便,又容易获得极高的关注度,导致该词语模从原始的偶然事件背景中分离,逐渐形成独立表征方式。这种具有鲜明性别指向的话语表征延续了男性视角的凝视,将原本的温良恭俭让消费主义、奢靡之风的错误风向扭曲变成性别对立:强调“佛媛”假借拜佛之名捞金求名,故意忽视“假和尚”、高僧利用媒体“云烧香”的盈利行为。田佳慧指出,在社会化媒体上讨论女性时,呈现出他者景观主语是“我”、而课题是“她”,他者化的话语折射的是女性并无定义自身和给自己意义的话语能力,并且伴随无处不在的身体凝视与性别矫正。女性群体作为事件中心,不再保持传统的消极抵抗,而采取重构称谓含义和排“他”性内部称谓两种形式反抗。她

27、们以自我污化、“自反性”来达到去污名化的网络话语再生产,自嘲“呼吸媛、活媛”,发文自我认证“飞盘媛”、赋予其积极向上的正面表征含义。以正面“对线”、公开宣战针对女性的性别污名化,拆解污名化的称谓语,反复使用积极含义,重新建构新的风格,消除他用的负面指向。这种对于“X 媛”词语模使用权、解释权的争夺,本质上是话语权的争夺。其次,虽然针对男性的称谓语有帅哥、小哥哥、吴彦祖等,有“亲、X 爷”泛亲属化的通称,但是以上都是男女通用、使用场合限制小,“老婆、姐妹/集美(们)、宝”在实际语用中,更多限于女性群体内部相互称呼,呈现排“他”性。“老婆”一词原本用于异性亲密关系中男性称呼女性,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女

28、性群体借用表示对对方的称赞和喜爱,常见于女博主变装或美妆视频和图文的评论区,也形成“老婆贴贴”的固定流行语。“姐妹/集美”本就是女性群体之间的亲属称谓,发展成为社交媒体中的陌生女性网友快速拉近距离、十分亲昵的称呼语。“宝”是从“宝宝”低龄化称谓简化而来,以往研究发现,女性会使用更亲呢的称呼语,这个词形成类似“亲”的语用功能。如果男性贸然使用以上称呼,很容易导致逾越社交距离,违背男女有别、含蓄有礼的中国传统文化,让听话者感到冒犯。但是在反感、抵抗男性凝视的女权抗争中,女性群体也深受男权思想影响,称谓语使用呈矛盾状态,逐渐“大女子主义”:使用男性凝视视角,称喜爱的对象为“老婆”,利用男女亲密关系爱

29、称来表达积极赞誉。王戈,全克林 DOI:10.12677/ml.2023.118462 3407 现代语言学 总结而言,女性群体使用称谓语经历了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变异发展过程:借用亲密恋爱关系的称谓在女性群体内部使用流行于大众青年群体传播到更广范围女性群体重构或重新选择;群体内部流行主流社会接受群体内重构;消极抵抗激烈反抗。4.结语结语 本文选取社交媒体高频使用的网络称谓流行语,含交际的称呼语与表述自身和他人身份的指称两类,总结新媒体文化的网络称谓语在应用过程中,青年发挥了主要推动作用,甚至发展成为群体独特的风格;往往从某一事件中孕育,逐渐固化成词语模形式,言简意丰,但也常在传播中脱离原语境

30、,极易被重构;由于信息缺失,交流多选取最易识别的性别建立最大关联,且多元文化进一步扩大性与性别议题。受多重价值观念影响,网络称谓语整体是自谦、夸赞与贬低、污名化共存,应当及时纾解;而变异过程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最为显著的例子是“X 媛”背后女性群体身份自我构建和话语权争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 50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31(5):12.2 金志军.以“键盘输入法”为语料采集手段的身份指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3 侯巧红.国外新媒体文化发展的

31、现状及启示J.中州学刊,2014(6):173-176.4 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62-69.5 金志军.“称谓”与“称呼”的概念局限及“身份指称”术语的建立J.龙岩学院学报,2021,39(3):21-27.6 金志军.国外称谓语理论研究述评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1,36(4):83-93.7 Eckert,P.(2012)Three Waves of Variation Study:The Emergence of Meaning in the Study of 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The

32、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41,87-100.https:/doi.org/10.1146/annurev-anthro-092611-145828 8 Silverstein,M.(2003)Indexical Order and the Dialectics of Sociolinguistic Life.Language&Communication,23,193-229.https:/doi.org/10.1016/S0271-5309(03)00013-2 9 刘蕾.网络时代女性群体称呼语的变异现象及其语用功能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4

33、):63-66.10 刘文良.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解析J.汉字文化,2021(16):16-17.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J.黄金时代:上半月,2017(5):7.12 周萍.网络话语生产传播机制下的青年身份指称J.青年学报,2019(4):36-41.13 禹存阳.基于新词新语的词语模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9):51-53.14 许丹荔.谈谈“连续统”的定义及相关问题J.语文学刊,2012(3):51-52.15 李东明.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的选择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12):68-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