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农科视域下农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5662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科视域下农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农科视域下农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农科视域下农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农科视域下农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 期 西 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年 月 ().新农科视域下农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李艳梅 韩 洁 王克勤 王邵军 李佳璇(.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云南 昆明 .西南林业大学招生办公室 云南 昆明)摘要:“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思政”是新农科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新农科课程思政要求农林院校围绕“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地把握“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 农林院校由于存在专业认同感低、特殊学情、专业课教学特点 学生缺少深度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 缺乏人文氛围、美育教育 不能满足高校立德树人本质要求、创新

2、型人才培养迫切需求大国的内在要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因此 挖掘农林专业课程思政的哲学内涵、时代内涵、政治内涵、文化内涵及法制内涵等 个关键元素从农林情怀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职业素养教育 个着力点拓宽专业课程思政的外延 灵活运用“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对立统一之哲学原则 以期有效提升农林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效率和水平关键词:农林院校 专业课 课程思政 内涵 外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建设项目资助第 作者:李艳梅()女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3、:.通信作者:韩洁()女 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年 月 我国教育部印发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对专业课程思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 为使高等农林教育契合国家战略 满足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 年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农科”的教育新理念 年 月 我国教育部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领域颁布了 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 对农林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指导 因此 农林高校专业教育 不仅承载着思政育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强农兴农的新责任 而且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4、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使命和新挑战目前 关于课程思政研究存在“外融说”和“内和说”种学术观点 前者强调将“思政教育”作为思政课程的一种延伸 主张将思政教育目标、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等融汇于各专业课程教改的全过程之中 后者亦称“基因说”强调“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 应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然而 农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处于两难困境 既不能很好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之中 又难以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结合 分析认为 由于农林专业课程以理工科见长、农林学科为优势人文美育教育匮乏造成的 人才培养过程中 教育主体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强调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 学生缺少深度学习能力、批

5、判思维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 导致农林高校人才培养中专业教育与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情操陶冶双脱节特别是在“高校课程思政、新农科建设、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 农林高校如何结合新农科专业布局 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 激发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适应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 已成为农林院校思政教育、新农科专业建设、立德树人等的新题一、农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一)专业认同感低 严重制约思政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城乡间存在着差异 农林人才的就业环境艰苦、边远、收入低

6、学农爱农意愿薄弱 导致了农林专业的社会认同感较低 城镇生源学生不愿进入“农门”农村生源学生要跳出“农门”致使农林院校不仅招生录取分数偏低 而且生源多以边疆省份、省内生源、农村生源为主 以 年西南林业大学新生录取情况为例生源结构中 理工类省内生源占比分别为 、和 农村生源占比分别为、和 (图)图 年西南林业大学录取生源结构分布特征 农村生源学生质朴踏实、态度端正、勤奋努力 但对外界新知识、新思想认知面较窄 思想意识相对封闭 课程参与度不高 自我表达意愿较低 深度学习能力、批判学习能力不够 学习第 期 李艳梅等:新农科视域下农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效果不佳 传统的、狭隘的、非理性的专业

7、认知和选择怪相 不仅是农林高校专业优质生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也给其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强调德育是教育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担当的关键导向 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代大学生 其特有的群体性“亚文化特征”如沟通方式、多元的文化、新奇的爱好、时尚的认知等也与众不同 有时甚至与德行、美德相背“大国”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工作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在新农科背景下强力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厚植学生服务“三农”情怀 才能铸就中华民族新希望和新使命 因此加强农

8、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愈发显得困境丛生和迫在眉睫(二)课程体系单调 难以满足“三全育人”的现实需求农林院校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 课程目标围绕专业培养需求展开 专业基础课包含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论等 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 多为生成性、概括性的 即介绍现有的、成熟的知识、概念和理论较少涉及学科发展新动态、新理论和新知识 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虽穿插了学科前沿内容但课程相比其他学科类课程内容枯燥、单调和乏味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统计 的学生对涉农林专业课程兴趣一般 的学生对涉农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农林类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把“抽象理论”应用于农林“具体实践”之中 需在实训中

9、“应用和外化”理性认识 专业课程实操性、实践性较强由于专业培养任务是服务农业、农村 实验课多以水、土、植物、动物等为实验材料 实习场所多在农区、农村、山区 交通条件、生活条件差在“轻农、嫌农”意识和“怕脏、怕累、怕苦”思想影响下 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在实验和实操中懒于动手、乐于旁观 使实验实操课程效果大打折扣 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本质要求“三全育人”是要全面统筹农林教育教学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 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多位一体的融合 把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及管理体系等 打破思政课教

10、师“孤军作战”的窘境 使思政教育更好地满足人才成长诉求、时代要求及社会需求(三)教学模式较传统 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年 我国教育部公布了首批 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该批课程建设具有创新性、示范引领性和推广性 课程教学设计注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但 所农林院校仅有 门课程获批一流本科课程 占比偏低 农林院校的大部分课程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权威专家、上课是权威讲授、单声道传递和发送信息 教学方法和评价主体单一 师生缺少互动 上课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苦于“讲”学生乐于“闲”中心主体错位 导致教师上课无成就感 学生学习无兴趣感 世纪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侧

11、重于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前瞻性以及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宽广的国际学术视野、强烈的创新精神 随着新农科及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专才教育”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新业态、新行业发展的需要 多学科视域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农林高校 特别是世界一流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在全球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生物科学交叉融合背景下 农林教育的发展已从传统的生产技术向现代农业、科技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方向发展 农业产业链也从产品链拓展到价值链、生产链、供应链、商品链 只有创新才能突破产品、技术、行业的壁垒 将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四)对课程思政把握不准 难以适

12、应新农科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 课程思政内涵已不再是新课程的建设 而是一种课程观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塑造、人格培养等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 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属于“隐形思政”可以在综合素养课程中浸润理想信念、塑造“三观”和人格 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深化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科学精神 拓展职业素养、美育教育、情怀教育等 课程思政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政班主任、辅导员教育”相辅相成西 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卷共同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格局 目前农林院校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存在认识不清、理解不透、把握不准 把课程思政等同于“做思想

13、工作”认为在专业课教育上只需增加理想、信念教育、学习态度教育就是“思政”了 把课程思政窄化、缩化、弱化 甚至于显性思政、日常思政重复化 失去了课程思政的真正作用我国农业虽发展快速 但农业发展中的粗放式、消耗式发展造成的低值低效、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已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农科”背景下 我国农业发展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及重塑生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的产业链更长 领域更为宽泛 学科间交叉融合更为广泛 现代农业是一个多维的复杂体系 叠加和融合了工、农、信息、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对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才培养中需注重综合知识结构

14、、多元能力架构和全面综合素质培养 农林专业课程思政的外延进一步拓展素质和能力的铸就要学生有主动学习意识、深度学习能力、批判思维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双一流”建设把人才培养作为关键核心 对立德树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着力培养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高度社会责任心、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类复合型高质量人才 从“高质量人才”的内涵来看 无论是“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还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确的自我认知与合理的人生规划都是基本前提 就个体发展而言 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要通过从事具体职业来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需要通过具体工作来实现课程思政不仅应帮助学生对国家发展、社会环境、职业规划、自我实现进行基本

15、认识和把握 还要引导学生在职业规划时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把个人职业规划、人生发展与国家需要、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并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二、农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内涵挖掘”的五个关键点(一)突出思想指引 挖掘课程思政哲学内涵之难点新时代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哲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 需依据思想指引 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养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思考问题的自觉性

16、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需重点挖掘的哲学元素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认为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对立的一面是盲目追求社会经济的发展 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 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统一的一面是经济的发展可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 环境的保护又可扩大经济的增长点 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如乡村振兴、林业经济发展等 有总体的指导意见 但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发展 突出特色即为矛盾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全国人大提出的生

17、态补偿机制等 都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如生态修复问题 在距离比较远 造林困难的地段 采取封禁治理(或者生态移民)措施可以改变外界对退化生境的干扰 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二)聚焦核心使命 挖掘课程思政时代内涵的重点新农科农林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时代的重要课题 也是时代的历史使命 挖掘新农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内涵 履行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使命 培养“服务农村、振兴乡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使命 对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素养相融通、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具有时代

18、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农林业在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融合过程中不断拓展 年 我国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出台的 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 中指出 农林行业不仅包括现代农业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重点领域第 期 李艳梅等:新农科视域下农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还包括绿色低碳、多功能农业、生态修复、森林康养、湿地保护、人居环境治理等新产业新业态因此 农林高等教育如何履行新时代改革发展使命 如何满足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需要 需要在新农科建设行动中进行

19、专业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的回应在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的课程思政中挖掘时代内涵 需结合国内外科研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布置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组织学生探讨文献 教师引导 学生思考 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农林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方向 增强专业认同感 还可以强化其历史使命感并激发创新精神(三)重视价值引领 挖掘政治内涵的要点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提高政治站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并为社会主义事业奋

20、斗终身的人才在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培养中 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农林院校约 的教育资源是专业教师和专业课程 学生 的时间用于专业学习 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道”放在了首位 认为“道”先于“术”师者要以道驭术 诚然 价值观不是教出来的但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将价值引领融合在各种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去“捕捉”并与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 专业课教师教授的专业知识与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 专业课教师教学时有条件融入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塑造 结合专业知识、实际案例等从多维度引导学生做好理想和信念建设 因此 专业课教师是“守好一段渠、种

21、好责任田”的责任人农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应注重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政意识 将价值引领贯彻到课程教育教学的“全员、全程、全方位”之中 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 推进大思政的育人格局 培养出为社会主义新农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事业服务创新型复合人才(四)强化文化认同 挖掘课程思政人文内涵的根本点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蕴含着深邃哲理和深厚底蕴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课程建设的新型目标 无论是其知识元素、技术元素还是思政元素 都体现了人类先进的文化思想反映新时代人类文明程度 从文化视角考察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 应将文学艺术元素、

22、美学元素纳入课程思政建设范畴之内 农林高校课程思政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厚重的德行养成、美德教化为根基 并承延至面向未来的社会 既是国家与社会的需要 也是个体走向未来的根基 同时也是新时代农林院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科技、信息、文化的多元融合 部分大学生把知识的学习视作优厚物质利益获得的途径 忽视了知识的潜在价值、人文精神的构建 遗忘了健全人格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功利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盛行 学生进入大学 发现专业与物质利益不对等 就对学习失去兴趣 对未来产生迷茫 在学习生活中碰到困难 不愿意付出和努力 不愿意吃苦 缺少团队协作精神等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的坚定志向

23、、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不畏艰难的励志精神 及厚德载物、谦和友善的仁爱精神和重人格、尚气节、知行合一的思想境界 以及天下为公、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农林院校相关科学研究往往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潜在性、缓释性特点 投资回报率较低周期长、见效缓慢 地点分散、条件艰苦 部分项目的完成需要多人的团队合作 经过长期、持续的研究或观测 课程思政能将最精粹的科学知识、道德文明和思想观念融合起来 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文化基因”专业课程结合研究项目特点、学科前沿研究进行课程思政 以专业课为载体 知识与文化、哲学思想相融合 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 寓励志教育、德行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于知识教育中 培养出承担振兴和

24、发展农业、农村重大任务的合格人才(五)压实法律意识 挖掘课程思政法治内涵的基本点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压实学生的法律意识 农林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在思政建设中体现法治精神 将相关法规、制度内容作为思政元素融汇于专业课程建设中 开启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新时代 农林院校多数专业核心课均涉西 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卷及相关法律法规内容 但专业课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往往忽视了法律法规内容 在讨论专业实践、社会经济、政治问题时 其传递的思想、言行没能体现法治社会建设应有的社会公平正义和法治精神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法制元素显得较薄弱农林专业核心课教学过程中

25、 教学主体应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挖掘法治元素的内涵 如在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 课程中引入生产建设项目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的案例 在 林业生态工程学 课程中引入破坏森林违反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 法的案例 在 水文与水资源学 课程中引入水资源活动违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案例等 通过专业课程思政案例教学 让学生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 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职业操守三、农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外延拓展”的四个着力点(一)聚集问题导向 突出农林情怀教育之重点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农业就业人数和增加值都居世界首位“十四五”规划和 年远景目标纲要

26、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到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实现涉及数亿农民的农业现代化 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 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创新、复合型人才服务“三农”如果没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农林情怀 不热爱“三农”轻视农业、淡漠农村、忘记农民 就做不好“三农”工作农林院校的学生虽多来自农村 但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跳出农门”让学生求学目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南辕北辙 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中 教师可借助农林领域的杰出人物和典型事迹 以案例库、视频库、名师名家进课堂等灵活多样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厚植学生的“三农”情怀 树牢其“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价值坐标 使其饱含热情学农、知

27、农和爱农 并肩负起新时代中华民族“大国”的责任和使命(二)强化深度学习 化解批判性思维教育之难点“深度学习”不同于“浅层学习”是拨开多个隐藏层获得答案的学习 意在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理解能力和深度思考后的发现、创新能力是一种以知识全面理解为目标、以要点的深度理解为表征的学习 是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否定学习过程 是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 通过个人思索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也是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深度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后续继续深造、终身学习、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做出卓越成绩所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通过深度学习

28、学生可获得批判思维能力、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铸就创新思维的能力 也是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必备的能力农林院校学生学习时多过分依赖老师 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批判学习能力不足 致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有所欠缺 因此 专业课教师可改“说教”教育为“践行”教育 依托教学改革践行课程思政 在教学过程中 树立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 和 教学理念 借助“互联网”和智慧教学平台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构建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和辩论式的教学活动 让课堂师生多元互动 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给学生赋能 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三)聚集学科特点 突出生态文明之特

29、点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思想 新党章也明确规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年 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十五次缔约国峰会上提出了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实施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中国方案 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也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指引农林院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传承、人才培养、生态文化引领方面具有专业、学科优势 可通过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强化生态意识、普及生态知识、应用生态治理措施来发挥其关键作用

30、 农林院校的专业课多是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基础知识、理论和防治措施展开 对学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中统筹设计 从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习第 期 李艳梅等:新农科视域下农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培育正确的环保、消费理念养成热爱自然 尊重自然、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行为 并以己为本 辐射周围出发 推动全社会践行环保理念 绿色消费、低碳消费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四)重视生态美育教育 突破农林职业素养教育之困境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秉承“以美育陶冶人”观点 认为美的事物符合人的向往和追求 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产生深刻的影响 美育对人的思

31、想具有重要的感化作用 美育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情感、开拓思维 还可以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农林院校承担着培养生态人的任务 专业课程思政应通过生态美育教育 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 提高人的生态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农林院校的专业课涉及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很多相关知识 如果在专业课中通过图片拍摄、图形设计、思维导图制作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在懂得欣赏自然之美和生态之美 自然增强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求知欲 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陶冶情操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职业素养不高、高校毕

32、业生“就业难”现象等问题更突出 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 企业规模化发展及自身规范管理的需求不断提升 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 如适应性、动手操作能力、责任心、主动性、表达能力、正能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涉及农林专业企业要求员工的实操性较强 专业技术性强、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并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可塑性 因此 专业课教师应注重与社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接触、了解专业前沿动态企业用工需求 在专业课程思政中 有效融入职业素养教育 可以让学生锻炼能力 练就本领未雨绸缪 做好职业规划 为进入职场打基础正如我国儒家学说经典 大学 开篇所言:“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知

33、止而后能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农林高校专业课程思政 应在学习学科理论、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 坚持“塑造价值、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的三位一体 围绕“政治认同、制度认同、家国情怀认同、文化认同、法治认同、道德认同等重点”优化专业课程思政内涵与外延的供给 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承担高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责任参 考 文 献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人民日报().张拥军.新农科视野下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 ():.王小龙.基于专业承诺

34、的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研究.高等农业教育():.李明娟 侯文华 吕夏毅 等.涉农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学理论():.郑敬斌 李鑫.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谫论.思想理论教育():.李文静 汪旭晖 卢喜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科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现代教育管理():.周靓 姜晓春 唐赫.农林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及实践路径.高等农业教育():.陆森.基于普通高等农林院校学生生源特点的立体化教学改革初探与尝试: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舒迎花 王建武 章家恩.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以“农业生态学”为例.中国大学教学():.易鹏 吴能表 王进军.新农科课程思政建设:价值、遵循及路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章忠民 李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内在意涵与实践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徐侠侠.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许小军.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元素探讨.江苏高教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北京:商务印书馆.李冬斐 史亚军.促进农民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设计与实施:以“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课程为例.中国成人教育():.(责任编辑 陈淑芸)西 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卷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