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变革的历程、逻辑与启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5049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98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变革的历程、逻辑与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变革的历程、逻辑与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变革的历程、逻辑与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期总第 18期三晋基层治理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Sanjin2023年6月Jun.2023No.3Sum 18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变革的历程、逻辑与启示司海燕(中共镇江市委党校,江苏镇江212028)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转变。社会治理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十年来历经了初始建立、深化完善和持续创新三个阶段的变革。其背后的运行逻辑主要有:制度逻辑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引领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实践逻辑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价值逻辑上共享美好生活驱动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进而推动新时代十

2、年社会治理不断变革。通过梳理总结,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主要有:必须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必须始终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道路,必须始终坚持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发展思想,必须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治理与其他领域治理协调推进。关键词 新时代;社会治理;历程;逻辑;启示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442(2023)03-0014-06 从传统社会管理过渡到创新社会治理凸显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治国方略的转型,这一转变既是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内容,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3、大复兴的必然举措。我们要科学认识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地位,聚焦社会治理的结构逻辑与内在规律,积极深化对社会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变革的演进历程社会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下对社会规范运行规律的独有表达,是推进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紧密融合在一起,每个阶段的发展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引,同时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社会变迁推动,又对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本文以标志性会议为样本进行研究,梳理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变革的演进历程。自党的十

4、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社会各领域的奋斗目标,在相关政策方针和顶层制度设计上围绕如何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作出系列部署。2012 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此时作为“社会治理”的专有名词尚未提出,仍以社会管理为主要收稿日期 2023-04-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CSH012)。作者简介 司海燕(1985-),女,黑龙江七台河人,中共镇江市委党校经济与管理教研室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社会治理。14施政理念,但具体内涵已经表现出社会治理的意蕴。比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

5、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1。这“20字方针”将社会治理体系构成要素的轮廓勾勒出来,其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指导方针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同时,为了使社会治理在框架内运行,“法治保障”作为一条重要规范,补充到社会管理体系当中。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治理”这个专业术语第一次从国家政策层面写入文件,从此开启了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历史纪元。“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的深刻变革。落实到实践领域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户籍制度

6、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土地中解放出来,城乡二元结构变迁,这一时期社会管理主要以秩序安宁为目标,在管理手段上具有行政化、制度化的典型特点。与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生发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多元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既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又注重激发社会创造力,是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相统一的。这次会议提出将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共同纳入顶层设计当中,厘清了社会治理的政治定位,即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保障,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只有社会治理稳固和谐、充满活力,国家治理的高级目标才能实

7、现。2015 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 建议)。建议 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为 2016-2020年五年的发展定下方向。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各类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的回应,只有像绣花一样做好治理,才能满足多样化的利益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呼之欲出。如果说工业化时代以分工实现效率最大化,那么在万物互联时代,各方主体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通力合作,达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

8、动,共建共享便是实现各方效益最大化的最佳操作路径。新时代社会治理自纳入顶层设计发展至此形成了基本雏形,创新社会治理的基调奠定下来,共建共享基本格局初步建立,为社会治理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指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为了有效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0字方针”基础上,要求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建共享”基础上新增加了“共治”,更加突出群众参与治理的价值理念。为保障各类主体参与治理的权益需求,党的

9、十九大还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3。这使社会治理完成了从制度设计到全面覆盖再到纵深落实的全周期推进。为了确保社会治理在全社会有效推进,党的十九大首次系统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四化”标准,即“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至此,社会治理变革向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迈出了坚实一步。2019 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这对社会治理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大会。大会以“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为主题,明确“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更加健全、更加系统阐释了社会治理体系的七个方面,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

10、支撑”4,为社会领域深化改革,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提纲。会议还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4。至此,社会治理最终以制度形式确立下来。这次会议提出的“共建”体现为责任担当,“共治”体现为集成行动,“共享”体现为利益保障。只有社会治理实现共建共治,才能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社会才15能和谐稳定,国家安全才有保障。为了更好落实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念应运而生,该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源同流,相互嵌入。基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党和国家动员全社会参与社会治理,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与社会治安

11、、公共安全、国家安全一同构成社会治理的基础内涵。综上可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治理的谋划和部署是系统的、深入的,不仅对过去社会治理的发展进行了完善升级,还为社会治理实现现代化设计了具体路径,社会治理有了明确的制度依据、标准参照和任务方向,完成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总体上延续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社会治理的政策部署,将社会治理的体系与制度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结合点,将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重要保障,在保持政策顺畅沿革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治理体系的开放与包容。同时,党的二十大对社会治理在国家总体方略中的方位判定发生重大变化,将其纳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

12、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一章,明确其政治定位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并把重点放在“体系”上,强调未来要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上发力5。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更注重社会治理的效果与效率,明确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效能,问题导向十分明显,这是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精神的继承,也进一步突出了社会治理的安全理念和底线思维。特别是报告提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5,体现了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对加强当前社会治理具有较强靶向意义。这也意味着社会治理历经十年发展,已经进入到不断创新创造的新阶段,要对当下社会现实格局与基本生

13、态进行精准精确的行动回应。总体来说,迈入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深刻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规范和历史脉络当中。一方面由制度政策的顶层设计推进,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要求;另一方面由社会实践的具体问题倒逼,反映出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多元化需求。在二者共同作用下,社会治理方式逐渐改进,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效能不断显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不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治理道路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迎来发展新境界。二、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变革的行动逻辑总结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取得重大成效的经验,就要分析其背后的运行逻辑。从事物发展变革的原理来透析,社会治理的行动逻辑有三:应然层面上制度逻

14、辑的设计指导,实然层面上实践逻辑的问题导向和超然层面上价值逻辑的驱动引领。制度逻辑与实践逻辑相互叠加作用,不断推动社会治理更加符合价值逻辑的客观要求,进而推动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不断变革。(一)制度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引领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4,要把国家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就要掌握制度建设的逻辑理路。社会治理作为筑牢国家治理的基石,其制度逻辑是社会治理的理念引导、运行过程、顶层设计与地方治理间的关系、处理矛盾问题的方式方法、动员规范组织与个体参与治理等形成的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因果联系。社会治理的顶层制度设计始终坚

15、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原则,不管是“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还是“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都将人民作为第一考量,落在如何使人民生活更舒适上。在“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引领下,社会治理范式发生一定转变,主体主张多元共治,治理重心不断下移,治理手段将网络、智能等新兴技术融入其中,对社会实践产生了质的推动。梳理社会治理背后的制度逻辑,其作用力在于衔接和粘合,通过顶层设计提出一套社会运行的方法论,建构塑造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阶层各要素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动态实践模型。基于此,社会内部各主体间存在的利益多元化诉求,以及由此带

16、来的诉求矛盾,引发一轮又一轮顶层治理政策的调整,形成了推动社会治理继续变革的内生动力。16(二)实践逻辑: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变革的根本动力。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关系调节和社会行为规范,跃升为社会治理变革的现实驱动。当前,各种市场主体规模越来越大,利益群体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各有不同,在特定条件下容易产生相互冲突。同时,社会阶层快速分化,财富结构相对不均衡,人们从原有的组织中解放出来,分散在各行各业,社会成员网络化、原子化等使社会治理的难度加大。社会主要

17、矛盾间的张力拉伸孕育催生全新的治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社会治理实践逻辑的主线。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以问题为导向,果断提出“创新社会治理”的政策举措,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全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为社会治理把向定航。为解决治理力量不足、治理政策落实不力、治理成果不均等问题,提出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行动理念,动员社会力量和公众以志愿、公益等形式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事务。同时还提出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使群众有机会参与和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治理事务。面对生活网络化、成员原子化的新挑战,在基层中形成了网格化治理、民主化治理等

18、实践探索,有效解决社会成员流动性强的问题。最早由北京试点先行然后全国推广的网格化治理,现在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治理模式。加之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治理场景应运而生,以智能化、智慧化为治理效能提升提供支撑。(三)价值逻辑:共创美好生活驱动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所谓价值逻辑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所持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规范,它表明价值追求作为一种精神性的理想,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观性力量6。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贯穿社会治理的价值逻辑。追求美好生活要将路径与目标匹配起来,也就是供给与需求有机统一,才能让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安宁有序、国家安全稳定。当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

19、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存在张力,“美好”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内核对“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为了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平衡等问题,党和国家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提供遵循。为了解决改造自然和保护生态的不充分、公益事业发展不充分、治理手段僵化等问题,引入了社会治理的价值逻辑,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党委、政府、社会和公众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在不断

20、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指引下,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将不断提升。三、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变革的经验启示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和实践创新,探索了一条符合党情、国情、民情的社会治理道路,为发展和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梳理总结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对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必须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优势和最本质的要求,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到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各环节,确保党委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处于抓总管方向的领导地位,用习近平

2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引领社会治理的崭新实践。只有坚持把党的领导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效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统筹协调政府、社会、公众等相关治理主体,有效整合地区间、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将社会治理所需的人、财、物集中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上,提高社会治理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才能应对新时代错综复杂的治理环境、处理好纷沓繁多的治理内容、调节好相互冲突的17利益需求等各种挑战。要坚持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以扎实的组织建设为社会治理筑基。近年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党建,楼宇党建、商圈党建等实践都是以党组织为载体,建立沟通和协调机制,消解城市基层组

22、织的“合作行动困境”,弥合“条块分割”而造成的“碎片化”使社会治理末梢得以激活,让治理服务深入到群众当中。(二)必须始终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7 105党带领人民创造的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正是得益于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适合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从理论上回答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开创了“中国

23、之治”新局面,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要实现“中国之治”,就要坚持从制度设计、政策部署到治理内容、治理手段等都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进行。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社会治理实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要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总体下行、社会秩序构建和利益关系调整面临新问题等情况,遵循社会治理的运行规律,增强社会治理的前瞻性,提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及时总结各地社会治理实践的鲜活经验,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相互补充,使社会治理更加科学、更有

24、效能、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需求。(三)必须始终坚持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了社会变革发展,也同样影响着社会治理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执政首位,把为人民谋幸福奉为初心。要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政策与行动都要围绕人民利益展开,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关乎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上出实招,下真功夫,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之间的矛盾,使社会在高质量发展

25、中稳步前进。要继续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依靠和发动群众,形成政府、社会和公众的良性互动。要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利,拓宽民主协商的渠道,使多元利益群体在协商共治的框架下实现利益共赢。(四)必须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国家制度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依据,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围绕制度安排展开。要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坚持并不断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就要从资源整合、治理方式和成果分配三个角度理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科学内涵。以共建为根本要求,促使全体人民共同担当治理责任,在社会治理共同

26、体的外延上加权增效。尤其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在凝聚资源、服务公众和提升人民福祉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成为助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重要力量。政府要为各种社会力量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政策支持,为他们公平参与社会治理创造条件。共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强调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参与治理的权利。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落实好基层民主,保障公民的共治参与权利,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共享是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强调通过制度安排共享发展成果。立足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伟大变革,要着重解决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推进建设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实

27、现扩中提低,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8(五)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治理与其他领域治理协调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系统观念,通盘谋划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全力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当前,要推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将系统观念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注重打好社会治理与其他领域治理总体战,增强协同联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汇聚党政军民学各战线各层级各领域的强大合力,共同应对世界百年变局带来的重大风险挑战。要贯彻落实好国家总体安全观,把影响社会治安、网络

28、安全、生态安全等要素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推进。要与时俱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将社会治理与信息技术发展融合协调,强化技术赋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人民安居乐业助力,推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更多数字应用场景落地生效。要不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前移,把治理做在前,把风险扼在初,提升城市综合风险防治的韧性,以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转变。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我们对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变革的演进历程和行动逻辑进行梳理,提炼其中蕴含的宝

29、贵经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十年来,社会治理历经初始建立,深化完善和持续创新三个阶段的变革,运用事物发展变革的原理来分析社会治理变革的行动逻辑主要有:制度逻辑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引领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实践逻辑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价值逻辑上共享美好生活驱动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制度逻辑与实践逻辑相互叠加作用,不断推动社会治理更加符合价值逻辑的客观要求,进而推动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不断变革。同时,我们必须珍惜和坚持新时代十年来的宝贵经验,即必须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必须始终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道路,必须始

30、终坚持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发展思想,必须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治理与其他领域治理协调推进。这些宝贵经验是社会治理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得来的,有利于我们把握规律,坚定信心,为社会治理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参 考 文 献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2012-11-08(01).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17-10-28(01).4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人民日报,2019-11-06(01).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22-10-26(01).6 吴宏政.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逻辑”J.红旗文稿,2019(04):32-34.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责任编辑杜爱萍19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