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曲则全”解.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421650 上传时间:2025-0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曲则全”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曲则全”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曲则全。 ——《老子·二十二章》 这句话是说委曲反而能保全,这是《老子》在二十二章中提出的第一条基本原则。《老子》一书对对立统一关系这提示的辩证法充满着真知灼见。以“曲则全”这一说法为例,的确揭示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当年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就靠了一份委曲而使自己的性命得以保全: 明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谋篡天下,亟欲网罗人才。其时,唐寅才誉甚高,宁王闻知,派人往苏州重金聘至幕下。不明就里的唐寅在宁王府安享富贵,备受礼遇。 但居住日久,渐渐察觉宁王暗中召幕军队、征集粮草诸事,唐寅料知日后必有祸乱。于是,他便开始佯装癫狂,以求摆脱。 一日,宁王左右前来问候起居,唐寅竟裸身蹲踞墙角,见人即讥呵詈骂,狂态百出。此事报知宁王,宁王惊叹:“外人都说唐寅识见卓著,我看此人只是疯子!”当即将其遣归苏州。 数年后,不出所料,宁王果然起兵叛乱。未久事败,下属中受牵连者甚众,惟唐寅则得以一免。 自谓“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寅,在民间有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多系附会。但他委屈自己而佯疯一事,则记于《明史》本传,《明史稿》、《江南通志》亦有记载,显然是可信的。 宁王朱宸濠,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后裔,建藩江西南昌,其叛乱发生在正德十四年。宁王不是那各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唐寅不愿把自己命运托付此人,装疯卖傻以求摆脱,可谓远谋深算。 从此事也可见《老子》“曲则全”一语确有其精妙之处。 我们可以把《老子》此语的智慧原则直接概括为:为求全之目的应学会忍受一时之委屈。 枉则直。 ——《老子·二十二章》 这是《老子》在本章中提出的第二条原则。此语中的“枉”作弯曲解,因而其意思是说弯曲反而能伸直。 这一“枉则直”的原则在很多情形下也是一种胆识和才智。曾以一首“登幽州台歌”诗而名垂青史的陈子昂,当年就曾以这样一份胆识和才智而出人头地: 年轻的陈子昂刚到京都长安的时候,人们并不认识他。有一次,他遇到一个卖胡琴的,要价百万,一些富豪显贵们争相传看,却没有人真的想买。这时候,陈子昂走上前去,看了一下左右的人,当场拿出百万钱买下来。在场的人感到十分惊奇,问他为何肯出这样大价钱,陈子昂回答说:“我擅长演奏这种乐器。”众人当即问他是否可以演奏一番让我们大家听听。陈子昂回答说:“明日可以到宣阳里寒舍来听。” 第二天,很多人都去了,只见酒宴已具备,席前安放着那把胡琴。待大家吃完,陈子昂捧起胡琴对大家说:“蜀人陈子昂,著有诗文百卷,奔走于长安,四处求告,竟无人赏识。而这种乐器,只能让乐工去演奏,哪里是我这样的人所应该用心的呢?”说罢,把胡琴摔在地上,而把写有他的诗文的卷轴一一送给了参加宴会的人。 结果,一日之间,陈子昂的才华声誉传遍了京都。 这则故事充分显示了“枉则直”的道理:陈子昂似乎花了冤枉钱,可却达到了如期的效果。这就宛如他在自己“登幽州台歌”诗中写的那样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举动。 可以把《老子》的智慧原则概括为:善于迂回前进也是人生行进的一大原则。 洼则盈。 ——《老子·二十二章》 此语是《老子》在本章中提出的第三个原则。“洼”原是指低下的地方,此处借指人的谦卑、谦下的德性。因而,《老子》这里是说:谦下反而能充盈。 中国人在处世态度上大多认同《老子》的这一思想。因为人们意识到只有像洼地那样谦下才可能在德性、才学方面有所汇集,有所聚积,从而有所充盈。 也因此,张良为黄石老人拾履的故事自然就被后人津津乐道: 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秦所灭的时候,张良还年轻。他变卖了家产,离开了老家,到外面去结交英雄女子汉,一心想替韩国报仇。后来,他交上一个朋友,是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使用的大铁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两个人商量好,准备在秦始皇出外巡游的时候刺杀他。 一次,他们探听到,秦始皇要经过博浪沙,就预先在那里树林隐蔽的地方埋伏起来。一等秦始皇的车队经过,大力士就把铁椎砸过去。但心急慌乱之中,这位大力士的一椎砸得不准,只砸了一辆副车。 张良谋刺秦始皇失败以后,隐姓埋名,一直逃到到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总算躲过了秦朝士兵的搜查。有一回,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一位白发长须、手持拐杖的老者要他拾鞋,他照做了。不料老者不但不道谢,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脚要他帮着穿上。张良默不作声,但却恭敬从命。 张良就这样以谦下之礼待人,赢得了黄石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但考验并未结束。此后五日,当他如约与老者相会不幸迟到后,对方愤然作色,只说了句“与老人期,后何也?”便飘然而去。 如是者凡三,直到张良整夜伫候在桥上,黄石老人才高兴地将三卷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的《姜子牙兵法》相赠。张良获书后勤读不辍,后来终于成为韬略满腹、智谋超群的兴汉名臣。 可见,正是谦下的德性使张良获益匪浅。 《老子》此语的智慧原则可以概括为:人生的辩证法常常是谦下反而能居上。 敝则新。 ——《老子·二十二章》 这是《老子》在本章中提出的第四条原则:陈旧反而能更新。《老子》这一说法显然也是符合人生的辩证法的。因为两极相通,所以,正如穷极必达一样,敝极则出新。 从历史上看,这一原则也是兵家谋略的一个重要思路。当年孙膑二次使用围魏救赵之计可谓一例: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向齐威王急紧求救。 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派去进攻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我军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知道了,一定令放弃攻打邯郸往回赶。我们在半道上以逸待劳,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 田忌就按照这个计策做去。庞涓的军队已经攻下邯郸,忽然听说齐国攻打大梁,立刻吩咐退兵。刚退到桂陵地方,便碰上守候在这里的齐国兵马。两下里一开仗,结果庞涓大败。齐国大军得胜而归,邯郸之围就这样解除了。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再次带兵救韩国。孙膑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 自以为是的庞涓本以为孙膑不会再用围魏救赵之计,所以根本没有防备。可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又只好匆匆退兵赶回去。而此时齐国的兵马早已经进魏国了。这一仗又打得庞涓措手不及。 孙膑的高明之处恰恰就在于能从旧中生出新意。以《老子》的话说就是“敝则新”。 我们可以把《老子》此语所体现的智慧原则概括为:从陈旧中寻出新意也是人生另辟溪径的一种表现。 少则得。 ——《老子·二十二章》 这是《老子》继前面几条原则后提出的又一条原则:少反而能得。 这个原则其实也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贪多不止,结果可能什么也得不到。这种情形实在是很常见的。所以,《老子》在另外一章中要告诫世人“知止不殆”。 其实“少则得”所内涵的智慧远不止体现在人生欲望方面。从古代历史上看,兵家的破釜沉舟也可以说是“少则得”的一种例证: 一次,为解被秦军围困的巨鹿之围,项羽率驰援部队渡过漳水。待渡过了河,项羽便命令所有将士,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然后他吩咐把军队里做饭的锅子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项羽对将士说:“咱们这次打仗,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把秦兵打退。”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楚军把秦将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越战越勇。一个人抵得上十个秦兵,十个就可以抵上一百。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活捉了王离,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当时,各路将领来救赵国的有十几路人马。可是他们害怕秦军强大,都扎下营寨,不敢跟秦军交锋。直到项羽打垮了秦军,请他们到军营来相见的时候,他们纷纷颂扬项羽说:“上将军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至今没有第二个。我们情愿听从您的指挥。”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项羽实际上成了名路反秦义军的首领。 这就是成语“破釜沉舟”典故的由来。这一典故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沉舟”是少了一条退路,“破釜”则少了一条对峙之路,结果反而得到了胜利。可见,《老子》“少则得”的论断具有相当的深刻性。 我们可以把《老子》此语的智慧原则概括为:有时少一条退路恰恰能多一份生机 多则惑。 ——《老子·二十二章》 这是《老子》在本章中提出的最后一条原则:多了反而会迷乱。这显然也是针对人性中的欲望而告诫的。而且《老子》这一告诫在许多情形下是的确是人心从迷乱中找回理智的一味清醒剂。 当年刘邦就曾差一点在阿房宫众多的金银财宝、绝色美女中迷失了心性: 刘邦的军队进了咸阳,将士们纷纷争着去寻找皇宫的仓库,众人都拣值钱的金银财宝往怀里藏,闹得乱哄哄的。 刘邦也不制止,甚至也在将士陪同下,来到了豪华的阿房宫。他看见宫殿这么富丽,幔帐、摆设儿好看得叫人睁不开眼睛。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宫女。他在宫里呆了一会,心里迷迷糊糊的简直不想离开了。 这时候,他的部将樊哙闯了进来,大声嚷嚷说:“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个富翁呀?这些奢侈华丽的东西,使秦朝亡了,您还想要这些东西?还是赶快回到军营里去吧!” 刘邦却不听他的话,说:“让我在这里留一会儿吧。” 恰巧张良也进来了,听到樊哙的话,对刘邦说:“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药。樊哙将军的话说得很对呀,希望您能听从他的劝告。” 刘邦是一向很信任张良的,听他的话后,马上醒悟过来。于是,他下令封了皇宫的仓库,将士们所搜取的金银财宝一律交回。然后,他带着将士仍旧回到灞上。 《老子》此语的智慧启迪原则可以概括为:多一份物欲便会少一份智慧。 是以圣人抱一天下式。 ——《老子·二十二章》 此处所指的“一”是“道”的代名词,所以《老子》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语。此句中的“式”是范式、榜样的意思。因此,此句语录是说,圣人能够坚持道的基本原则从而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道为“一”,但这个“一”又派生许多具体的“多”。在道的众多德性中有一个基本的德性:无私。 因此,如天道那般公正无私便成为历代贤哲所注重的德行。也因此大凡历史上政绩彪炳史册受到后人尊崇的人,究其最令人推崇的地方往往就在于他们能公正无私地荐举贤德之人。 相传尧有十个儿子,却不把帝位传给他们而授之于舜;舜有九个儿子也不将帝位传给他们而授之于禹。尧舜也由此而成为古代圣王能做到公天下之境界的楷模而备受后人崇敬。 拥有如尧舜般公正无私的德行也因此而在中国古代社会备受推崇: 一次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这职务”。祁黄羊荐举解狐,而解狐是祈黄羊的仇人。 佩服之余晋平公采纳祈黄羊之荐而任用了解狐,结果受到国人称道。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此职?”祁黄羊荐举祁午。平公说:“祁午不是您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你是问谁可以承担军尉,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晋平公又采纳了他的荐举,更是受到国人的交口称赞。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曾大发感慨:“善哉!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真正做到公正无私了。” 《老子》此语的智慧原则可以概括为:由于利己是人的天性,因而无私是德性中最值得推崇的一个。 不自见,故明。 ——《老子·二十二章》 这是《老子》在本章提出的第一个原则,即不守己见,就可以称的上明智。 古人向有人贵有之知之明之说,但问题在于自知往往不如他知更为客观,因为这里有一个如诗人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因而俗语才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因此,自知的智慧通常就表现于善于放弃己见,兼听则明。当年的邹忌就曾以此道理规劝过齐威王: 一次,他向齐威王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邹忌自己身高八尺,一表人才,是个美男子,别人称赞他,他自己也很得意。有一天他问妻子:“我跟城北徐公比起来谁漂亮?”邹忌的妻子说:“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啊!”邹忌不大相信,又问他的妾,妾也说:“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啊!”第二天有客人来,邹忌又问客人,客人说:“你漂亮,徐公根本比不上你!” 过了几天,恰巧徐公来访,邹忌仔细一看,觉得自己远不如徐公俊美。那么,为什么妻、妾、朋友都称赞自己美呢?他于是体会到,妻子说他美是因为偏爱他,妾说他美是因为怕他,客人说他美是因为有求于他。 齐威王听了很赞同,觉得不能偏听偏信,立刻下了一道诏令:“不论朝中大臣、地方官吏还是老百姓,当面提出我的过错者,得上等赏;能用书面指出我的过错的,得中等赏;能在大庭广众之中议论我的过错的,得下等赏。”命令下达后,朝野内外,很多人纷纷向齐威王提意见。后来事实证明,许多意见的确对齐威王的治国安邦极有启迪。 《老子》此语的智慧原则可以直接以其原话来概括:切勿固守己见。 不自是,故彰。 ——《老子·二十二章》 这是《老子》在本章中提出的第二个原则:不自以为是,所以才名声彰显。 因此,智者从来不自以为是,而是善于寻找比自己更出色的人,从而使自己能真正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战国时的庞涓恰恰是因不不懂得这个道理而最终使自己兵败马陵道而亡。 据史籍记载庞涓是魏国人,孙膑是齐国人,二人都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 庞涓先离师出山,后来在魏惠王手下做事,领兵连败卫国、宋国,被升为大将。不久,孙膑也学成出山,经人推荐也到了魏国。魏惠王见孙膑很有学问,精于兵法,又是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便想拜他为副军师。庞涓觉得自己的学识才能比不上孙膑,深恐孙膑的到来会对自己不利,便一面假意答应孙膑,说愿意帮他在惠王面前推荐,一面又设计诬陷孙膑犯“通敌”之罪,对他施以在脸上刺字和砍断膝盖骨的酷刑,并且将孙膑软禁起来。 后来孙膑设法逃到齐国。齐国的大将田忌发现了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委任孙膑为军师。 不久,魏王派庞涓率兵攻打韩国。齐国则出兵支援韩国,孙膑把攻击的矛头直捣魏国都城大梁,诱使庞涓回师,并用“退兵减灶”的办法将魏军诱到险地马陵道。齐军在马陵战役中,一举击败魏军。庞涓身带重伤,智穷力竭,自知大败已成定局,便拔剑自杀。自以为是的庞涓不能容人之强,正是他失败的根由。 其实,聪明的人从来不自以为是,刘邦用比自己出色的人如萧何、张良、韩信之辈,战胜了比自己强的对手项羽。刘备任用智谋方面比自己出色的诸葛亮,从寄人篱下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宋江没有如王伦那样自以为是,妒嫉贤能,而是千方百计地招引比自己出色的人,结果是使梁山水泊红红火火兴旺发达。 我们可能直接引用《老子》语录来对此处的智慧原则进行概括:切勿自以为是。 不自伐,故有功。 ——《老子·二十二章》 这是《老子》在这章中提出的第三个原则: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 在古人看来自伐者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自我夸耀者往往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不仅不思进取,而且听不得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当然是不可能建功立业的。 当年战国纷争中实力雄厚的赵国其元气后来就大伤在一位只知夸耀自己熟读兵书的赵括手上: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屡立战功的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欲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与秦军作战时坚守不出的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委任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却刚愎自用地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结果四十万赵军,就在只会纸上谈兵又好夸耀自己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赵括不智抗三军的故事。 《老子》此语中的智慧原则可以概括为:真正有所作为的人从不自我夸耀。 不自矜,故长。 ——《老子·二十二章》 这是《老子》在二十二章中提出的第四条原则:不骄傲自大,便能有所长进。 所以,《老子》主张虚心、谨慎,因为只有虚心才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使自己有所长进;只有谨慎方能稳妥,留有余地,从而进退自如。 春秋时的晋文公退避三舍和楚军大将子玉的骄傲冒进就曾形成鲜明的对照: 楚国大将子玉率军北上,当他得知曹、卫二国在晋国的怂恿下和楚国绝交时,怒不可遏,立即率大军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避其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晋军向后撤退三舍(古代军队行军15公里叫做一舍),晋军一直后撤到卫国的城濮。晋文公之所以把军队驻扎在城濮是因为这个地方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方便,又便于会合齐国、宋国、秦国等盟军,以集中兵力。 春秋时期最著名的一次大战——晋楚城濮之战,就在楚国步步进逼中发生了。 其实,当时楚晋两方力量对比相差很大。楚国方面参战的兵力有兵车1400多乘,而晋国方面才出动兵车700乘,齐、宋、秦国三国军队虽然已到达城濮,但却用于诸多原因而不愿意立即参战助晋。 晋文公退避三舍,不但在军事上避其锋芒,诱敌深入,在政治上也表示晋国有理,楚国理亏,得到了人心。而且,晋军退避三舍,使得楚军更加骄傲轻敌。楚将子玉以为晋军胆怯,更不把晋军放在眼里,一个劲地率军深入。楚军如此这般地穷追不舍后,便和参加楚军联盟一方的郑、许两国的军队相脱离,成为一支孤军,而此时的晋军则以逸待劳。所以,这场战争从一开始便决定胜券在晋文公手中。 《老子》引语中所凸现的智慧原则可以概括为:人生中的许多成功恰恰在于懂得退避之道。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二十二章》 这是体现《老子》不争之德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其意思是说,圣人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争。 我们现代人正处于一个竞争日益剧烈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对名利之类东西的竞争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在于竞争从来有君子之争与小人之争之分。小人之争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而君子之争则恪守义利统一之道。而《老子》这里讲的无疑是君子之争的一种最高境界:不争。 古人对这种人生境界是颇能体悟的: 元初画家龚开隐居苏州,与僧人道衡结识,时有过从。一日,道衡于市肆觅汉印一颗,见其物古朴可爱,欲购之。主人开价不薄,道衡携银不多,便回寺取钱。其时,龚开恰巧路经此地,亦一眼看中此颗汉印。店主人告知已售与道衡,然道衡迟迟未返,龚开即以重金买下,归去摩挲赏玩,喜不自禁。 未料其女闻知此事,忽出一语:“大人岂可夺人所好!”龚开顿时惊悟。当下持汉印送还道衡,不期相遇道中。 道衡笑曰:“既是先生所爱,贫僧自当拱手相让。”龚开曰:“不必,此物在你手里等于在我手里。”道衡也推却道:“在你手里也等于在我手里。”二人相让不下,竟成僵局。 最后竟将汉印投之深渊,两人一笑而别。 《老子》此语的智慧原则可以概括为:不争有时不仅是一种德行而且更是一种智慧。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二十二章》 这句话是《老子》的自问自答: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能求全”这些话,难道是些空话吗?不是的,我们确实应该把保全之功归于这一“曲则全”的原则。 古代的许多智者甚至把“曲则全”作为安身立命、保全自我的重要处世原则: 司马喜曾三任中山国的相国,很得中山君的信任,可是中山君所宠爱的美人阴简却总因忌恨而处处刁难司马喜,这很令他为难。 后来大臣田简替他出了一个主意,叫司马喜在赵国使者面前讲阴简如何漂亮,使者回去后对赵王一说,赵王必定会来向中山君要美人,如果中山君答应了,送走阴简也就没人同他作对了;如果中山君不肯,那就乘机奏请中山君立阴简为夫人。这样,阴简必定感激他,以后自然也不会同他作对了。 司马喜依计而行,赵王果然派人来要阴简。中山君当然不愿意让自己宠爱的美人离开自己。于是,司马喜就建议中山君立阴简为夫人以塞赵王之口。阴简当了夫人之后,对司马喜的态度果然大不一样了。 田简这条计出得环环相扣天衣无缝,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在内,无一不利于司马喜,但如果司马喜是一位不懂“曲则全”之智慧的人,那也许早就与阴简美人撕破脸皮对着干了。那么此计再妙,终究也是发生不了作用的。 《老子》此语的智慧可以概括为:学会忍受委屈恰恰是成全大事的德性前提。 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