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课 题28.4(1)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设计依据(注:只在开始新章节教学课必填)教材章节分析:本节课首先创设情景,引入实际问题,涉及到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如何用数量的形式表示,从而引入了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公式,并结合引入的问题说明公式的应用,方差(或标准差)越大,波动越大,反之,方差(标准差)越小,波动越小.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对新的概念不熟悉,加强练习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知道方差、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2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3初步学会利用方差或标准差解释与一组数据波动性有关的实际问题.重 点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
2、差.难 点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教 学准 备多媒体设备学生活动形式讲练结合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课题引入: 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为A组:_;B组:_.A组: 0, 10, 5, 5, 5, 5, 5, 5, 5, 5;B组: 4, 6, 5, 5, 5, 5, 5, 5, 1, 9.(1)方差的单位为数据平方单位,标准差的单位与数据单位相同.(2)方差、标准差都反映一组数据波动大小.分析:先计算甲运动员的平均成绩,再比较两人的平均成绩.如果平均成绩不同,那么谁的成绩好选谁是公正的;如果平均成绩相同,那么要根据两人的方差(或标准差),应选方差较小的,即稳定性较强的运动员参加是
3、公正的.知识呈现: 新课探索一(1)某食品厂有甲乙两条流水线生产某种100克的袋装食品,在试生产时,从这两条流水线分别随机各抽取5袋食品,称出各袋食品的重量(克)分别是: 甲:100,101,99,101,99; 乙:102,98,101,98,101. 由上述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哪一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的重量比较稳定(即波动较小)?新课探索一(2)甲:100,101,99,101,99;乙:102,98,101,98,101.甲、乙两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平均数分别为: 由此能不能说这两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波动大小一样?为了直观地看出甲乙两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波动大小,
4、用下图表示出来.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组数据都在100附近,但甲的数据波动程度较小,乙的数据波动程度较大.如何从量上来反映这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呢?请议一议.新课探索一(3)甲:100,101,99,101,99; 乙:102,98,101,98,101.尝试 请分别计算甲、乙两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的重量分别与平均数的差(偏差),然后再求这些偏差的和,看看结果如何?想一想 采用什么方法,可避免偏差正负彼此抵消的问题.新课探索二(1) 如果一组数据:x1,x2,xn,它们的平均数为x,那么这n个数与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n个数的方差,记作S2.即方差的非负平方根叫做标准差,记作S.即经历了
5、上述这一探索过程,你获得了什么?新课探索二(2) 方差与标准差反映了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即一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程度.一组数据越接近于它们的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就越小,这时平均数就越具有代表性.只有当一组数据中所有的数都相等时,方差与标准差才可能为零.方差(标准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因为S甲S乙(或S2甲S2乙),所以乙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波动较大,甲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波动较小.如要推断两条流水线生产的袋装食品的重量波动程度大小,需抽取适量的样本,并用统计学中采用的方法进行推断和误差估计.新课探索三 例题1 某区要从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中挑选一人参加全市比赛.在选拔
6、赛中,每人进行了5次射击,甲的成绩(环)为: 9.7,10,9.6,9.8,9.9;乙的平均成绩为9.8环,方差为0.032.(1) 甲的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多少?(2) 据估计,如果成绩达到9.8环就可能夺得金牌,为了夺得金牌,应选谁参加比赛?新课探索四例题2 100克的鱼和家禽中,可食用部分蛋白质的含量如图所示. (1) 100克的鱼和家禽中,可食用部分的蛋白质含量的平均数各是多少克?(2) 100克鱼和家禽的蛋白质的平均含量中,哪一个更具有代表性?请说说判断的理由.课内练习一 1. 甲乙两人在射击比赛中,打靶的次数相同,且所得环数的平均数x甲=x乙,如果甲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那么方差的大小关系是S2甲_S2乙. 2. 数据90、91、92、93的标准差是 ( )课内练习二3. 甲乙两组数据如下: 甲:2,4,6,8,10; 乙:1,3,5,7,9. 用S2甲和S2乙分别表示这两组数据的方差,那么 ( )课内练习三4. 求数据-2,-1,0,3,5的方差及标准差(精确到0.01).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从这节课中你有何收获?课外作业堂堂练预习要求教学后记与反思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 分钟;学生活动 分钟)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 分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