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1)教学课件设计文本解读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很高兴能向大家汇报一下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1)这一课的教学课件设计,我的这个设计经过一节公开课的锤炼,当然仍有些不足,希望大家能给我多批评指正,便于我进一步修改提高。下面我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八章的内容,是认识跨省区域的第一节,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中国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和省内区域”后,在已获得一定的探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跨省的大区域。从知识结构来看,它是中国地理差异区域学习的延续;从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来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
2、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有重要意义。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审美观和求知欲都非常强,有一定的分析力和归纳力,但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一定的地图阅读能力,但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解了一些区域,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通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的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因此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读图析图,在引导中中获取成功的体验。二、教学目标设计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及学生现有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欣赏景观图,认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
3、貌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根据资料、实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索思考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分析黄土的成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和黄土来源,水土流失的原因,(2)难点:黄土的成因。四、教学手段设计利用导学案和课件ppt的形式全程引导学生学习,利用绘画描述、实验体会等手段加深学生学习理解。五、教学环节设计(课件结构设计)(一)课前体会,增强兴趣播放一段“黄土
4、高坡”的视频歌曲,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人文和风景的感官体验加深探知的欲望。(二)“打开记忆之门”,引入课题利用“打开记忆之门”的环节将学生的思绪回归到上学期期末考试的题目中,“(预设题)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其 (上、中、下游) 在山东省境内形成了 ” 引导学生进行填空,既是对上学期知识内容的回顾,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要学的内容,更能巧妙地引出本节的课题。(三)“看图识高原”,了解高原在“看图识高原”的环节先解决第一块重点内容黄土高原的范围、地形特征、所跨的的省级行政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地图,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层层深入了解黄土高原,并请同学上台一一指出,在错
5、误过程中纠错加深图形的认识。这种方式也是我的创新之一,白色的底图在师生间的活动帮助中慢慢揭开面纱,形成了一张彩色的区域,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也能解决学生一直薄弱的地图认识问题。(四)“感受高原”,分析高原一张黄土高原的巨幅彩图,荒凉、冷落,教师引导学生从地图的区位加深心灵的触动。教师进一步“煽风点火”,引领学生进入黄土的世界,感受高原,引导学生分析“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结合导学案的引导和课前的预习推测几种黄土形成的原因。从而引出”风成说”,一则“上帝游戏”的故事,进一步在趣味的环境中让学生对黄土高原的黄土的形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黄土是哪里来的啊?”引出书中的活动题帮助
6、学生了解黄土的成因的证据。分组探究分析黄土高原的成因,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这一活动省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意识,即“科学理论应该以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为基础,经过严密的推理之后,才能够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师引导学生从语句中招关键词探出证据,特别是最难得第四条“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教师通过自制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由浅入深,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提高了学生了积极性。(五)“千姿百貌总是她”,再次认识高原了解了黄土后我们再次看看我们的高原。看看各种丰富多彩的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不同的类型显示了黄土地区被侵蚀的不同程度”看看黄土高原五大地貌,也可
7、以让学生先自己画画展示下自己理解的五大地貌类型,其实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兴趣,介绍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说话表述能力,最主要的还是加深学生对五大地貌类型的理解。经过师生的互动后再次进入图片的展示阶段,图片的视觉冲击,教师的引导介绍势必对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升。这是创新之一。(六)“走进高原,探寻原因”通过齐读美国记者斯诺西行漫记对黄土高原的一段描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让学生的情感再次进一步升华,“到底为什么出现这样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了大家都要渴盼解决的问题。一段视频的讲述让大家对这个原因有了深入的认
8、识。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学生活动的实验帮助学生探寻“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状况的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升华了课堂,这是我的创新的亮点,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题,成为了学习探究的主人。在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同等降雨强度、植被,不同坡度的水土流失”“同等植被、坡度,不同降水强度的水土流失”问题则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有力支撑,堪称本节的最大的亮点。学生通过这样的认识必然对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有个清晰地认识,然后大家一起归纳总结,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解决了难点,理性和感性的交织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更培养了一颗敢于思考创新的心。分析完后一段后一则小活动则是“小点心”,这种矛盾的思考为
9、下一界的解决问题埋下了伏笔。(七)知识迁移,深化内容时间充分的可以进行阅读“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加深对本节内容重难点的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八)头脑大比拼,深化教学内容通过一组题目帮学生了解巩固本节的内容。层层深入,题型多样。六、课后反思这节教学课件设计充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尽可能满足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的需要。把地理课的区域性、综合性结合生活化展示出而来,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黄土的形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这些问题由一个个的版块环节串联起来。调动动画、视频、绘画、实验多种形式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展现出来。应该说从上课的效果来看简约、高效。课件的制作想法独特,制作精心,无论内容和思路都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准备。当然,只要学生能学得开心,学的出色这一切都是值得。